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的棋迷:荆轲因六博打架南宫万遭辱怒砸国君

历史文化8年前 (2017-02-14)160

导读:从发源至今,中国棋类游戏演变出许多种玩法,围棋、六博、象棋、双陆、弹棋、塞棋,不一而足,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棋具。其发展高峰,主要是东汉、两晋南北朝和唐宋。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的河南,留下有关博弈的大量人文故事和实物遗存,几乎是必然。

今人也许知道河南有象棋文化之乡荥阳,有围棋“百段之城”洛阳,却可能不知,有关围棋的最早典故“举棋不定”,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濮阳;汉代正面肯定围棋的之一部专业著作《弈旨》,为班固在洛阳写就;现存最早的与现代围棋盘规格完全相同的隋代19道棋盘,出自安阳;较早为围棋确定九品等级的《棋九品序录》,为东晋南阳人范汪所著。

而孔子、韩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拓跋宏、杜甫、邵雍、赵佶等一大批在河南游历生活过的圣贤、隐士、官员、帝王,或以棋明理,或痴迷手谈,或留下咏棋诗篇,棋坛佳话连连。这些还不够好玩。你可知,堂堂一代刺秦豪侠、鹤壁人荆轲,会因为玩六博棋跟人打架;宋国将军南宫万在商丘与国君下棋时连遭羞辱,一怒之下竟用棋盘砸死了国君;洛阳之一围棋高手范宁儿,曾奉魏孝文帝之命南下,与南朝高手王抗展开惊心动魄的对决……可惜的是,我们的正史更热衷记载那些严肃的“大事”,曾经陪伴了国人成百上千年的棋类“玩伴”,不少却在不知不觉中灰飞烟灭,难觅踪迹,留下一座空棋盘,让今人绞尽脑汁也想象不出古人如何耍乐。寻迹中原古竞技这组“博弈风云”,试图将曾经在中原大地上流行过的古代棋类游戏予以梳理,重现它们曾带给世人的快乐、苦痛与冥思。

尧造围棋,为了治治任性的儿子

围棋是最早的棋类游戏之一,古代专属名称叫做弈,它是怎么来的,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有现代学者认为,其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但这三样都玄之又玄,无论哪个解释起来,可能都不止八篇十篇博士论文。翻看古籍,倒是古人轻而易举就把这个问题打发了——古人是怎么说的呢?古人很喜欢给某样事物安排一个造物主,比如仓颉造字,有巢造屋,围棋的发明专利,则被套在了尧和舜的身上。先秦古书《世本》中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丹朱是尧的儿子,老子发明围棋,儿子擅长为之,这是有关围棋起源最早的记载。这种说法,在古代流传甚广。以致到了西晋,长居首都洛阳、爱好围棋的大才子张华也相信这种说法,将其收入自己所著《博物志》中,但张华下笔时,又多添了两句:“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于是,围棋起源至少有了两种说法,一是尧发现长子顽劣不堪,十分任性,想治治这孩子,便发明围棋让儿子收收性子;二是尧的继任者舜才是围棋的专利人,他也是为了孩子,不同的是,他是因为自家孩子太笨,智商亟待开发。舜的目的不知道有没有达到,但尧肯定没有,不然他的大位八成要传给丹朱。野史中说,这丹朱倒真迷上了围棋,心收了,不跑出去野了,但还是不干正经事。尧看他依旧不成器,才把位置传给了舜。如此说来,不管围棋是这俩人谁发明的,围棋在古人意识当中似乎就是为了教育,这倒是与今天很多家长争着把孩子往围棋班里送一脉相承。

神话传说的内容毕竟还是荒诞了些,唐人皮日休就质疑过尧造围棋,认为这种高智商的游戏一定是诡诈的战国纵横家所发明。其实,围棋作为一种复杂的游戏,其起源必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古代出土的围棋实物,考古学者们发现,围棋棋盘是从纵横11道、13道、17道,慢慢发展到今天的19道的。西汉以前,主要流行17道,唐代以后才定型为19道。显然,围棋的创造并非一蹴而就,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由历代人一点点完善。有趣的是,到了近代,中国人还没把自家国粹的来历闹清楚,英国人却已言之凿凿,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说:“围棋,公元前2356年起源于中国。”公元前2356年是尧即位元年,这是后人根据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民报》上使用的黄帝纪年推算出来的。显然,它的根据依然是“尧造围棋”。

“举棋不定”,卫国宫廷斗争的“精神遗产”

比较可信的是,春秋时已经有了围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卫献公骄奢残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政变,将献公赶下台,另立卫殇公为君。宁惠子死后,儿子宁悼子与孙文子不和。此时,流亡在外的献公也有心复国,派人同宁悼子联系,承诺自己回国就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宁悼子当即满口答应,卫国大夫太叔文子听说后叹息:“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这番话是说,宁悼子对待国君还不如下棋,随意行废立之事,怎么能免于失败呢?弈者举棋不定,将无法战胜对手,在迎立国君这样的大事上,更不能如此反复。

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而事情的发展,正如太叔文子所料,第二年,宁悼子不听劝说,杀掉卫殇公,追杀孙氏,迎回献公,但不出两年,宁悼子就被献公的势力所灭,陈尸朝堂之上。这是历史上有关围棋的之一次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当时的卫国国都在濮阳,就是如今濮阳南郊的高城遗址。黄土已经深埋了宫中的血腥争斗,“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却成为宫斗的“精神遗产”,警示着后来人。

太叔文子说明事理时,拿下围棋来打比方,充分说明了围棋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普及。事实上,当时围棋和另一种棋类游戏六博并驾齐驱,最受人们欢迎,并称“博弈”。而博弈的大行其道,不仅诞生了中国之一位有姓名记录的围棋高手弈秋,也引起了孔子、孟子等圣贤的注意,并在后世引发了一场孔孟是否反对围棋的争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2/110339.html

“古代的棋迷:荆轲因六博打架南宫万遭辱怒砸国君” 的相关文章

古代皇帝的龙袍都是黄色的 秦始皇的龙袍为什么却是黑色的

古代皇帝的龙袍都是黄色的 秦始皇的龙袍为什么却是黑色的

对秦始皇龙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何秦始皇龙袍是黑色,后世皇帝龙袍却是黄色?引言赭黄亦先染丝,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以效忠敬之谊。其中节目微细,不可得而详考云。——《天工开物·乃服·龙袍》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皇帝身着龙袍,坐在龙椅之上,接受...

钱惟演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在文学、藏书方面有哪些成就?

钱惟演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在文学、藏书方面有哪些成就?

钱惟演(977年-1034年9月3日),字希圣,杭州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大臣、外戚、文学家,秦国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幼好学,随父归宋,历任右屯卫将军、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直秘阁、吏部司封郎中、知制诰、给事中、知...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袁尚败后,归附曹操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袁尚败后,归附曹操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顺治帝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顺治帝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顺治帝,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福临幼年登基,由摄政王多尔衮辅政。亲政后面对全国的抗清高潮,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同时注重恢复农业生产,...

雍正帝执政期间,在文化与社会方面有哪些成就?

雍正帝执政期间,在文化与社会方面有哪些成就?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

历史上真实的宝庆公主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宝庆公主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宝庆公主,明朝公主,明太祖朱元璋幼女,安徽人。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公元1398年,大明帝国遍地哭丧,因为这个帝国的开创者去世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或许很多人对这位君王一一不舍,有老百姓也有一些正直的官员,但可以肯定的是,最不舍得是朱元璋的妃子们。因为,朱元璋...

阮氏女: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典故?

阮氏女: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典故?

阮氏女,三国时期曹魏名士许允之妻阮氏,陈留尉氏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貌丑而见识非凡。她出身士族之家,是卫尉阮共(字伯彦)之女、阮侃(字德如)之妹。 嫁与许允后生有二子:许奇,官至司隶校尉;许猛,官至幽州刺史。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得夫敬重名士许允的妻子是卫尉...

历史上荆轲作为刺客,他的真实实力如何?

历史上荆轲作为刺客,他的真实实力如何?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公元前227年,秦国成功地消灭了赵国,兵锋直指燕国。警报传来,燕王喜惊恐万分,但面对强大的秦军摆出的攻势,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献出了孤注一掷的计策,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提起刺客荆轲此人,《史记·侠客列传》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