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末农民军领袖王仙芝变节说:早就出卖了黄巢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2-22)190

由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古代之一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战争,在历史上颇具影响。然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在长达九年的起义过程中,王仙芝曾经接受唐朝 *** 的诱降。史书的这些记载可信吗?

现存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一致记载,王仙芝曾在新州受唐刺史裴偓的诱降,引起起义军内部分裂,与黄巢“分兵”。后来,他又在安州受唐监军杨复光的诱降,派遣尚君长等人出使长安“奉表”、“请降”,遭到唐招讨史宋威的劫杀。而黄巢也曾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淮北遗书天平节度使张裼请降。

由于这一问题牵涉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否有变节行为,所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学家们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有人认为,义军进攻蕲州时,王仙芝通过王镣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谋求妥协。有人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王仙芝出身盐贩,保存着贪图富贵的观念,进攻蕲州时,他欲牺牲群众而去投降,经黄巢责以大义,加上众人愤怒,才将卑鄙想法暂时按捺下去。他离开黄巢后。屡次派人到地方官处请求朝廷任命,立场如此不坚定,其失败是必然的。有人认为乾符五年他又派尚君长等请降,使义军遭到一定的损失。更有人认为在攻克安、随二州城后,王仙芝曾七次投降,完全变成起义军的叛卖者。

但有学者认为,史籍所记载的王仙芝和黄巢事迹,不仅各书所载各有矛盾和错误,就是同一本书中的纪、传之间也不尽相同,在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他们认为传统的说法有很多不实之处,而这些失实的地方是旧史家出于对农民革命的仇恨,对其罗织和诬陷的结果。

唐末农民军领袖王仙芝变节说:早就出卖了黄巢

他们提出:之一,关于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王仙芝在蕲州受刺史裴偓诱降,引起王仙芝和黄巢的冲突,从此二人分开作战的记载是失实的。因为早在乾符三年九月,起义军攻占汝州之后,王仙芝和黄巢就已经分道活动了,王仙芝攻占蕲州时,黄巢并不在场。第二,蕲州招降起义军一事,并非王仙芝妥协动摇,而是唐 *** 招降阴谋的结果。有乾符三年九月乙酉僖宗《讨草贼诏》为证。第三,王仙芝进军蕲州的时间是在乾符四年秋,而《资治通鉴》、《平巢事迹考》等史书虚造王仙芝于乾符三年冬在蕲州受敌诱降,是混淆了年代。第四,起义军攻蕲州时,被起义军俘虏的汝州刺史王镣,曾经为王仙芝致书裴偓约降,并作为王仙芝投降的牵线人这件事,也是不可信的。因为王镣当时是否在起义军中,还是一个问题。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新唐书》、《通鉴》等史书中,写得那么重大的王仙芝投降事件,在《旧唐书》中却没有只字记载,很有可能是唐末五代后宋人夸大铺演而成的。王仙芝攻复、郢诸州时,杨复光派人说降,这是事实,但王仙芝并未受敌诱降。尚君长等在颖州与宋威战死,根本不是受王仙芝派遣出使长安路过颖州时为宋威所杀。

然而,一些人不同意以上学者的观点,并且从分析史料入手,对这些看法进行了反驳。

针对前面所罗列的这些观点,他们指出:首先,《旧唐书·黄巢传》将王仙芝和黄巢的活动完全分开叙述,根本没有提他们合兵攻打汝州的事,既然没有提合兵攻汝州,又如何断言攻克汝州后两人分道作战?

关于《讨草贼诏》这一证据,他们指出,这一诏书并非发布于乾符三年九月乙酉,而是乾符四年三月发布的。支持王、黄二人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错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乾符三年九月乙酉的赦令当成了《讨草贼诏》。因此,说乾符三年十二月蕲州招降义军是唐 *** 既定招降阴谋的实施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指出,上述观点的提出者认为王仙芝进军蕲州之时,被俘虏的汝州刺史已经逃走,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三水小牍》、新旧《唐书》的《僖宗纪》以及《资治通鉴》等都说当时王镣被俘虏,没有提到他逃走的事。

除此之外,另有学者提出,认为王仙芝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一再强调王仙芝乞降的记载是封建史臣的有意“污蔑”、“歪曲”和“罗织”,所以《资治通鉴》、两《唐书》等记载矛盾百出,前后抵牾。这一观点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学者的立场和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的立场是完全相反的,两者衡量事物的尺度并不一致。史臣们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绝对不会把农民坚持起义看成是光荣的事情。而只会把农民领袖的投降看成是“归顺”或者“弃暗投明”。因此,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等人不会用王仙芝的“乞降”来“污蔑”他们。他们认为,史籍中史事记载的矛盾和抵牾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根据这一现象就否认历史事件的存在。认为是出于捏造,是不对的。

也有人强调,王仙芝动摇是比较确凿的。攻蕲州时,可能是为了麻痹敌人,伺机而攻,就采取虚与委蛇的缓兵之计,只是后来王仙芝在敌人诱降面前突然动摇。但杨复光遣使说谕一事毋庸置疑,王仙芝遣尚君长请降也是存在的,因为农民军进攻宋州失败后处于失利的境地,王仙芝发生动摇也是可能的。

要揭开王仙芝受降的真实情况,看来仍需时日,希望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有所深入。

由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古代之一次高举“平均”旗号的农民战争,在历史上颇具影响。然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在长达九年的起义过程中,王仙芝曾经接受唐朝 *** 的诱降。史书的这些记载可信吗?

现存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籍中一致记载,王仙芝曾在新州受唐刺史裴偓的诱降,引起起义军内部分裂,与黄巢“分兵”。后来,他又在安州受唐监军杨复光的诱降,派遣尚君长等人出使长安“奉表”、“请降”,遭到唐招讨史宋威的劫杀。而黄巢也曾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淮北遗书天平节度使张裼请降。

由于这一问题牵涉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否有变节行为,所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学家们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有人认为,义军进攻蕲州时,王仙芝通过王镣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谋求妥协。有人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王仙芝出身盐贩,保存着贪图富贵的观念,进攻蕲州时,他欲牺牲群众而去投降,经黄巢责以大义,加上众人愤怒,才将卑鄙想法暂时按捺下去。他离开黄巢后。屡次派人到地方官处请求朝廷任命,立场如此不坚定,其失败是必然的。有人认为乾符五年他又派尚君长等请降,使义军遭到一定的损失。更有人认为在攻克安、随二州城后,王仙芝曾七次投降,完全变成起义军的叛卖者。

但有学者认为,史籍所记载的王仙芝和黄巢事迹,不仅各书所载各有矛盾和错误,就是同一本书中的纪、传之间也不尽相同,在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他们认为传统的说法有很多不实之处,而这些失实的地方是旧史家出于对农民革命的仇恨,对其罗织和诬陷的结果。

他们提出:之一,关于乾符三年(876年)十二月王仙芝在蕲州受刺史裴偓诱降,引起王仙芝和黄巢的冲突,从此二人分开作战的记载是失实的。因为早在乾符三年九月,起义军攻占汝州之后,王仙芝和黄巢就已经分道活动了,王仙芝攻占蕲州时,黄巢并不在场。第二,蕲州招降起义军一事,并非王仙芝妥协动摇,而是唐 *** 招降阴谋的结果。有乾符三年九月乙酉僖宗《讨草贼诏》为证。第三,王仙芝进军蕲州的时间是在乾符四年秋,而《资治通鉴》、《平巢事迹考》等史书虚造王仙芝于乾符三年冬在蕲州受敌诱降,是混淆了年代。第四,起义军攻蕲州时,被起义军俘虏的汝州刺史王镣,曾经为王仙芝致书裴偓约降,并作为王仙芝投降的牵线人这件事,也是不可信的。因为王镣当时是否在起义军中,还是一个问题。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新唐书》、《通鉴》等史书中,写得那么重大的王仙芝投降事件,在《旧唐书》中却没有只字记载,很有可能是唐末五代后宋人夸大铺演而成的。王仙芝攻复、郢诸州时,杨复光派人说降,这是事实,但王仙芝并未受敌诱降。尚君长等在颖州与宋威战死,根本不是受王仙芝派遣出使长安路过颖州时为宋威所杀。

然而,一些人不同意以上学者的观点,并且从分析史料入手,对这些看法进行了反驳。

针对前面所罗列的这些观点,他们指出:首先,《旧唐书·黄巢传》将王仙芝和黄巢的活动完全分开叙述,根本没有提他们合兵攻打汝州的事,既然没有提合兵攻汝州,又如何断言攻克汝州后两人分道作战?

关于《讨草贼诏》这一证据,他们指出,这一诏书并非发布于乾符三年九月乙酉,而是乾符四年三月发布的。支持王、黄二人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错把《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乾符三年九月乙酉的赦令当成了《讨草贼诏》。因此,说乾符三年十二月蕲州招降义军是唐 *** 既定招降阴谋的实施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指出,上述观点的提出者认为王仙芝进军蕲州之时,被俘虏的汝州刺史已经逃走,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三水小牍》、新旧《唐书》的《僖宗纪》以及《资治通鉴》等都说当时王镣被俘虏,没有提到他逃走的事。

除此之外,另有学者提出,认为王仙芝没有变节行为的学者一再强调王仙芝乞降的记载是封建史臣的有意“污蔑”、“歪曲”和“罗织”,所以《资治通鉴》、两《唐书》等记载矛盾百出,前后抵牾。这一观点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学者的立场和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的立场是完全相反的,两者衡量事物的尺度并不一致。史臣们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绝对不会把农民坚持起义看成是光荣的事情。而只会把农民领袖的投降看成是“归顺”或者“弃暗投明”。因此,司马光、欧阳修、宋祁等人不会用王仙芝的“乞降”来“污蔑”他们。他们认为,史籍中史事记载的矛盾和抵牾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根据这一现象就否认历史事件的存在。认为是出于捏造,是不对的。

也有人强调,王仙芝动摇是比较确凿的。攻蕲州时,可能是为了麻痹敌人,伺机而攻,就采取虚与委蛇的缓兵之计,只是后来王仙芝在敌人诱降面前突然动摇。但杨复光遣使说谕一事毋庸置疑,王仙芝遣尚君长请降也是存在的,因为农民军进攻宋州失败后处于失利的境地,王仙芝发生动摇也是可能的。

要揭开王仙芝受降的真实情况,看来仍需时日,希望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有所深入。(转自新浪博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2/111795.html

“唐末农民军领袖王仙芝变节说:早就出卖了黄巢” 的相关文章

王述:东晋时期官员,安贫守约,不求名位

王述:东晋时期官员,安贫守约,不求名位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述年少丧父,袭爵蓝田侯。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名位。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司徒(王导)中兵属,历任琅琊王(司马岳)功曹、宛陵县令,征虏(庾冰)长史、临海太守、...

汉文帝与汉景帝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皇帝?

汉文帝与汉景帝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皇帝?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学过中学历史的都应该记得课本上关于“文景之治”的描述,夸赞文景时期汉朝的休养生息、为政宽松,是为一大盛世。然而,偶然的机会读到毛主席对于二人的评价,感到很是诧异。毛泽东认为文、景帝乃守成之君,无能之辈。不...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权的位置都是孙策给的 孙策后代为何断子绝孙

孙策将江东留给孙权,孙权为啥弄得他断子绝孙?这么回报合适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对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这件事耿耿于怀,为啥?因为东吴的江山是孙策打下来的,怎么也得追封个皇帝吧?那么我们来看看司马家类似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司马师被侄儿司马...

张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为人豁达豪爽,最终战死沙场

张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为人豁达豪爽,最终战死沙场

张嶷(nì )(?~254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豁达豪壮,初为本县功曹。刘备攻打蜀郡,山贼趁机抢掠县里,张嶷营救县长夫人,因此得名。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广汉叛乱,授牙门将。多次随从马忠平定南中叛乱,授越巂太...

同治皇帝年少登基为帝 同治皇帝为何不到十九岁就驾崩了

同治皇帝年少登基为帝 同治皇帝为何不到十九岁就驾崩了

对同治皇帝年少继位,登基之后没过几年便因病去世,驾崩时只有19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当中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正是因为皇帝能够享有非常庞大的权利,所以很多人对于皇位都趋之若鹜。我国古代历史上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绝大多数皇帝因为在位期间碌碌无为,...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临死前,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架空孔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夷陵之战过后,刘备病入膏肓,好在当时赵云援救及时,否则刘备根本回不到蜀地,极大可能会被东吴将领生擒、活捉。届时刘备又将如何自处?如何面对孙权,这很难说。但是在刘备回到蜀地,也就是白帝城...

有哪些与王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有哪些与王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善于清谈,迎娶襄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支持晋惠帝复位,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中,...

司马懿一共有两个女儿 司马懿把她们嫁给了谁

司马懿一共有两个女儿 司马懿把她们嫁给了谁

对司马懿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出自河内司马氏这一世家大族,不仅自己的兄弟众多,司马懿还有众多子嗣,比如司马师、司马昭就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同时,司马懿还有两个女儿,也被司马懿许配给了当时的世家大族。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