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大被过度拔高的将军:上榜的都是哪些人?
说三国的事情好像总是绕不开《三国演义》,你明明是在说一段历史,就会有人来反驳你,而反驳你的理由,就是人家所看到的《三国演义》上不是这样说的。比如说那个关羽关云长,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等英雄业绩,却不知道这仅仅是“小说家言”,于史实却是丝毫不沾边。不过,这关羽却也称得上是历史名将,他能在万众之中斩下颜良的首级,而袁绍手下诸将还没有人能够挡得住,足可见他并非浪得虚名。还有樊城大战令曹魏震动,水淹七军擒获敌方大将,都是于史有据的事情。有了这个基础,再给他加上几件“光辉业绩”也就算不得什么啦!不过,三国将领当中还真有那么几个人,他们的能力被夸大,功劳被拔高,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本来的事迹。且看三国四大被过度拔高的将军。
吕布
在《三国演义》当中,吕布无疑是三国时期之一勇将。虎牢关前,关羽张飞联手战吕布不下,刘备忍不住只好亲自出战助阵,就这样,兄弟三人才勉强打退了吕布。后世更是有了一处《三英战吕布》的戏曲剧目,这吕布的能耐就更是天下无敌。
实际上,吕布武艺高强不假,但这个人并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其统兵能力更是不甚了了。三国有很多名将,像曹操方面的“五子良将”,刘备方面的“关张马黄”,孙吴方面的周瑜、吕蒙、陆逊等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成名战役,而吕布没有。相反,吕布在长安被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打败以后,基本上处于四处游荡的状态。还有,吕布在濮阳和曹操交战,因为粮荒,双方罢战。吕布来到乘氏县,被县人李进打败,只好另走山阳。
李进在三国时期算不上是名将,所居不过是一个县,手里也不会有多少兵,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够把吕布打败,也足可见识吕布的武艺。
吕布在王允时期被封为“奋武将军”还给了他“符节”让他指挥军队,仪仗的规格比照三司(仪比三司),这可以说是单纯武将中的更高职务了。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吕布武艺多么高强,更不能说明他的治军统兵能力有多大,只不过他对于某个人而言,是立了大功而已。比如说丁原,他和董卓一道被大将军何进招进京城,何进死后,董卓想揽权篡汉,最忌讳的人就是丁原。董卓收买吕布,吕布杀了丁原,董卓兼并了丁原的部众,吕布因而得以封侯。还有那个董卓,他杀了皇帝另立,几乎将所有军政大权全部揽在自己手里。王允又收买了吕布,将董卓杀死,这要比杀一个丁原要重要的多,所以也才有了吕布的加官进爵。这种情况,就好比春秋时期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为了当上吴国国王,收买了专诸。在宴请王僚的时候,专诸刺杀了王僚,公子光得以当上吴王,从此称为阖闾。专诸当场被杀死,阖闾当上吴王后,马上封了专诸的儿子专毅为上卿。伍子胥、孙武帮助阖闾打败了强大的宿敌楚国,吞并和征服了江淮流域的诸侯国,这两个人对吴国功劳够大吧?但这两个人的爵位根本就没法和专毅比。上卿意味着什么?这是只有国君不是太子的儿子才会有的爵位。
如此一比较,一个被董卓部将赶出长安城,又在一个县里被一个“乡团”打败的人,是不是被过度拔高了!
华雄
华雄在《三国演义》这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先是打败了孙坚,后又刀劈了孙坚的大将祖茂,然后用长杆挑着孙坚的赤罽(ji)头巾来到诸侯大寨面前挑战。诸侯这边先是派出袁术手下骁将俞涉,只和华雄战了三个回合,就被华雄斩了。然后,韩馥这边又派出了上将潘凤,可是去不多时,又被斩了。直吓得诸侯这里众人都大惊失色,可见这华雄是多么的厉害。幸亏诸侯这边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关羽,他去不多时,就把华雄斩了,这才免除了诸侯们的一场灾难。而关羽斩华雄那个速度更快,出去的时候倒了酒,回来的时候酒还没有凉。从此,这故事有了一个浓缩语——温酒斩华雄。事情虽然是为了塑造关羽的武功盖世,但这华雄也是跟着被拔高了。
实际上,华雄只是董卓一员大将,在诸侯讨伐董卓时,华雄为都督。
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袁术给了孙坚一个破虏将军的名号,还让他兼任豫州刺史,孙坚就在鲁阳城整顿军队。董卓派了几万人迎战孙坚,有一小队轻骑兵先行到达了鲁阳。孙坚继续和部下饮酒谈笑,命令部队整顿阵容,却不入城。等到敌人的兵增加了,他这才起身入城。这样一来,董卓的军队反而不敢进攻孙坚,撤兵回去了。孙坚把部队转移,遭到了董卓军队的猛烈攻击,孙坚只和几十名骑兵突出重围。但敌人仍然穷追不舍,幸得亲信部将祖茂戴上他常戴的赤罽(ji)头巾,将追兵引开,孙坚才得以从小路逃脱。孙坚重新 *** 队伍,在阳人(今河南汝州境内)和敌人交战,打败了董卓的军队,杀了都督华雄。
整个《三国志》涉及华雄的记载只有这么一处,前面迎战孙坚的以及后边追击孙坚的是不是这个华雄,也是不得而知。但有一条很清楚,就是华雄只出现这么一次,就被孙坚杀了,再无其他。
华雄为什么会被过度拔高呢?这是为了塑造关羽形象的需要。《三国演义》的主旨是尊刘贬曹,刘备自然的被塑造成一代雄才大略的仁义之主,而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什么呢?关羽是武将的典范。关羽之一位的是忠义,然后是武功盖世的大将军。这样一个人,出场总要有一点儿响动吧?或者说总要有人来给关老爷试试刀吧!于是,这个在《三国演义》中官衔不低,出场时间不长的华雄就成了更好的陪衬,这要比找一个“董兵甲”要好得多。你想,如果不把华雄狠狠地拔高一下,又怎能让关羽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起来!所以,尽管这个华雄一杯酒还没凉就做了刀下鬼,但能够死在“关老爷”的刀下,真可谓是“死亦为鬼雄”啦!
赵云
赵云,演义当中把他列为五虎上将,在民间,人们习惯上也都把他称之为“关张赵马黄”中的五虎上将之一。可是看过历史却发现,这关张马黄赵能够排列在一起,仅仅是《三国志》把他们放在一卷书当中而已,其他的并无联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人。
刘备称汉中王,任命了前、后、右、左四位之一等的将军,分别是关羽、黄忠、张飞和马超。赵云是个什么将军呢?翊军将军,就是比五虎上将隔着镇(东西南北)将军、征(某个方向)将军二个等级的将军。到了刘禅当皇帝,赵云这才得到较快升迁,先是被封为征南将军,后来升迁至镇东将军。诸葛亮北伐,马谡失利于街亭,赵云失利于箕谷,因为没有大的损失,被贬为镇军将军。也就是还在“镇”这一级别当中,只是排位靠后。这是建兴六年(公元228)间的事情,第二年,赵云去世。一直到死,赵云也没有升到关羽张飞等人的“前后左右”将军之职,更不用说“大将军”这等职务了。
赵云更大的功绩就是保护了后主刘禅以及他的母亲甘夫人。曹操攻打荆州,刘备南逃,在当阳的长坂坡被曹操追上,刘备扔下老婆和儿子,向南逃走。在这儿,是张飞断桥据河阻挡了曹兵,赵云保护着刘禅。还有就是刘备西征益州时,刘备新娶的夫人孙夫人,在哥哥孙权要将她接回东吴时,顺便将刘禅带走。赵云和张飞一起,在江上拦截,把刘禅留下,只让孙夫人自己回去。实际上这件事情,赵云只是起到了一个通消息的作用,要拦住孙夫人,必须是张飞,赵云级别根本不够。
赵云的被过度拔高,最重要的就是保护了刘禅,这就像汉初的那个夏侯婴。夏侯婴早年跟随刘邦起义,刘邦当汉王后给刘邦驾车。刘邦攻进彭城,被项羽杀了一个回马枪,大败而逃。逃走的时候,刘邦车上还带着一儿一女,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当时刘邦嫌车子太慢,就把一双儿女推下车,夏侯婴不干,几次推下去又几次抱上来。后来汉惠帝继位皇帝,除了继续让他担任太仆给自己赶车,还赐给了夏侯婴一座大宅子,起名叫做“近我”,以显示比其他大臣的尊贵。赵云和这段故事有些类似之处。
姜维
现在人们印象中的蜀国和魏国作战,往往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就是诸葛亮之后有姜维,所以这刘禅虽然无能,但有了这一前一后两根擎天柱,汉祚得以延续。
实际上,姜维在蜀国后期才能算得上是个人物,而在此之前,姜维也就是一名普通的中级将领而已。诸葛亮死(公元234)后,掌握蜀国政权的是蒋琬,蒋琬任大司马,这时候的姜维是司马。延熙十年(公元247),姜维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但大权还是掌握在费祎手中。《三国志》记载,姜维“每次想兴兵大举进攻,费祎常常制止他,不听从他的意见,拨给他的军队不超过一万。”就这点点兵马,还想去征伐中原的魏国吗?要打,也不过是打打魏国的边城而已,离中原还远着呐!延熙十六年(公元253)费祎去世,第二年姜维“主持中外军事”,这才出兵陇西,打了几次小规模的胜仗。到了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任为大将军,这时候他有权力带兵攻打魏国了,可是,由于镇西大将军胡济失约,姜维大败,官职也效法诸葛亮故事,降为后将军。延熙二十年,姜维趁着魏国内乱的机会出兵伐魏,结果是无功而返。此后,姜维基本上处于守势,少有的几次进攻都是以失败告终,直到蜀炎兴元年(公元263)蜀汉投降后被杀。也就是说,姜维独立掌兵,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二十年的事情,只有九年时间。就在这九年当中,还有因为失败被贬,因为害怕宦官陷害避祸沓中等等。
姜维为什么会被过度拔高呢?这主要是后世文人的汉家情结。也就是说,刘备所立的这个政权,是以继承汉祚为政治基础,因此他也以征伐魏国为政治纲领。汉朝终结于曹氏父子手中,这让一些正统文人很不舒服,所以就对这个与曹魏为敌的蜀汉政权赞赏有加。刘备之后,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支撑者,这也让他得到了后世很高的尊崇。姜维这个伐魏遗志的继承者,跟着沾光被拔高一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虽然是小说家言,影响却是极大的,以至于大多数人只知道已经被演绎了的人物,尤其是在民间,人们更是只相信演义中的“事实”。好在这几个被拔高的人都是在能力方面被拔高,不涉及基本品质问题,这样还不至于将原来的形象彻底颠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