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留良怎么死的?吕留良为何死后数十年还被戳尸
吕留良是反对清王朝统治最为决绝的明遗民,也是受清 *** 镇压最为惨烈的明遗民。他反对清 *** 的宣传工具是倍受当时名士鄙弃的八股文,他的这种怪异的反抗路径却难以得到朋友的认同,吕留良在生前是寂寞的。在他死去几十年后,终于有了一位知音——曾静,可是这位身后知音,却给吕留良及其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雍正决定开棺戮吕留良之尸,当尘封了49年之久的棺椁被打开之时,却发现吕留良肌肤完好,色泽如生,并且胸前还写有“重见天日”四个大字,面带笑容的吕留良最终给了雍正最为冷峻的一个嘲讽。
毁家抗清
吕留良(1629—1683),又名光轮,字用晦、庄生,号晚村,浙江崇德人。因为吕留良有私人书坊名为天盖楼,所以后人也称吕留良为天盖遗民。
吕留良的先祖以商业起家,富甲一方。嘉靖三十五年(1556),崇德县受到倭寇的侵略,吕留良的曾祖父吕相曾经捐粮三大船犒军。崇德县修缮城墙时,吕相一家又承担了一半城墙的修缮费用。这两件事足以看出吕家的豪富,但是在传统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吕家两次捐资,也不排除有被朝廷强行逼捐的可能性。因此,吕相发愤读书,志在改换门庭,之后吕家科举兴盛,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书香门第。吕留良的祖父吕熯又娶了南城郡主,与皇家攀上了亲戚,社会誉望自然也非一般。当时的吕家,虽然说不上是钟鼎玉食、名儒辈出,毕竟也是富足的读书人家,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太平和谐的日子并未延续太久,吕留良还是一个17岁的青年时,他就目睹了清兵南下的杀戮景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明朝灭亡之后,多少士大夫之家纷纷败落,吕氏家族也难逃厄运。吕氏一家大明王朝的子民,又是皇亲,自然不肯做清王朝的顺民。清兵打到浙江时,吕留良毁家纾难,与他的兄长和侄儿一起参加了抗清斗争。吕家为抗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吕留良的侄儿吕宣忠兵败被捕,顺治四年(1647)惨遭杀害,就义时年仅24岁,得知侄儿被杀,吕留良呕血数斗,一恸几绝。这场战争中,他本人也是亲冒锋镝,左腿曾经中箭,留下了终身的伤痛。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尽管大明王朝的臣民誓死抗争,也难以挽回明朝灭亡的现实。清朝定鼎中原之后,大肆搜捕抗清志士,吕留良自然也被波及其中。加之仇家举报,吕留良生死悬于一线。生死关头,吕留良想到了一个既可以全身又可以保家的 *** 。顺治八年(1651),25岁的吕留良改名为吕光轮,参加了当地的童子试,成了清朝的一名秀才。参加科举,很大程度上就表明接受了清 *** 的统治,吕留良既然参加了科举,清 *** 也就不再追究吕留良的罪责了。吕留良作清朝的秀才,乃是不得已之举,对清王朝 *** 的仇恨始终萦绕于怀。在痛苦中隐忍挣扎了十三年之后,康熙五年(1666)年,吕留良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他毅然决定抛弃秀才的头衔,消息传出,“一郡大骇,亲友无不奔问彷徨,为之短气”,何以亲友如此担忧惊怕,是因为吕留良此举无异于公开反对清 *** ,其后果之严重不仅在于吕留良本人,而且还极有可能波及整个家族。但此时的吕留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并赋诗一首表明心迹,诗云:“谁教失脚下鱼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知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不惭尺布裹头归。”幸好有石门县儒学教谕陈子执从中斡旋,吕留良才没有被清 *** 定罪,事情过去之后,吕留良还特意作诗感谢陈子执,诗曰:“甚荷周旋称解脱,不叫惭憾剩几微。”解脱出来的吕留良本该是非常轻松的,可是吕留良却对儿子吕公忠说:“自此,老子肩头更重矣。”那么吕留良的肩头重担所指为何呢?
生前寂寞
辞去秀才的吕留良又重新开始了他的反清斗争,不过,这一次的反清,所采用的已经不再是惯常的武装抗争,事实证明,在当时吕留良也很难组织起一支抗清队伍。吕留良开始借助批点八股文散播反清思想,他将反清的希望寄托在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秀才身上。当时多数的秀才是仅读八股文选本的,这是令人痛心的局面,庆幸的是吕留良却从中找到了植入反清言论的切口,这真是困境中的无奈之举,但从事后的影响来看,这种做法确实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目的。这是因为,秀才们每日浸染于八股文之中,反清思想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他们内心,引起他们对清 *** 的仇恨,唤醒日渐沉睡的民族意识。当然,这还是浅层次的,更为重要的是,八股文纵有千般罪孽,却可以为吕留良传播反清思想提供便利,那就是八股文的“入口气”。八股文的入口气,也叫代圣贤立言,通俗一点说来,就是以圣贤的口吻发言。比如八股文题目如果是“学而时习之”,因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所以全篇八股文答卷都要以孔子的口吻发言。模拟圣贤发言或许会丧失行文者的个性,这也是八股文倍受批判的一个口实;不过,如果行文者是高超的左手,那就未尝不可以借助圣贤之口说出内心的情愫,也可以通过圣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不可估量的号召力,为自我的思想找到一个不容置疑的依据,这就好比农民起义领袖经常使用的灵魂附体法。
吕留良运用的就是这种策略,通过曾静的供词就可以看出,曾静说:“吕留良之文评盛行于世,文章举子家多以伊所论之文为程法,所说之义为定议。而其所讥诋本朝处,又假托春秋之义,以寄其说于孔子口中,所以不得不令愚人信其实。无奈吕留良将此义发的惊异,且以为说出于孔子,弥天重犯虽不识吕留良何如人,焉有不信孔子?”清朝延续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未曾想到,吕留良就是钻了清廷取士的空子。
吕留良的反清苦心却未能得到时人的普遍认同,很多人认为,吕留良批点八股文,完全是为了谋利,就像今日学者编订的公务员参考书,盈利是主要目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吕留良有生计上的考虑,明朝灭亡之后,吕留良家族陷入了赤贫,他为了生存,甚至偕同一批好友相约卖艺,可是卖艺毕竟不能维持生活,一幅字画,在当时也就是卖个几文钱。吕留良创办了私人书坊天盖楼,主要刊刻八股文选本,这些八股文选本非常畅销,吕留良在南京朝天宫附近也有书店专门发售八股文选本,这些八股文选本风行海内,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吕留良刊刻一批八股文选本,能够获利白银四千两,这相当于清代一品官员两年的俸禄,这简直就是暴利。
但是吕留良批点八股文的初衷还是反清,谋利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可是当时的人们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吕留良至多只能算是一个文化商人,根本不配称为朱子学家。不仅流俗之人持如此观点,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最尊重的学者张履祥也不能洞见吕留良的苦心。张履祥以为批点八股文是下三滥的事情,不仅会耽误学问,而且会使心胸志气变得如八股文一般臭腐,所以他三番五次写信劝说吕留良停止选刻八股文。另一位好友黄宗羲,则讥讽八股文批点是纸尾之学,本无足观。吕留良的家人也都误解了他,其子吕主忠看到刊刻八股文选本如此赚钱,于是抛弃书本,决定继承父亲的事业,以批点八股文谋生,这让吕留良大动肝火,在给吕主忠的信中直言心曲,他说:“吾之为此,卖书非求利。喻义喻利,君子小人之分,实人禽中外之关。”吕留良的心事鲜有人能够知晓,他在生前是非常寂寞的,太多的误解与背叛使得吕留良甚至奢望死亡早日来临,与苟活世间的痛苦比照,死亡也许是幸福的,所以《祈死诗》一曰:“贫贱何当富贵衡,今知死定胜如生。”他也自悔早年成圣梦想的落空,《祈死诗》三曰:“总角狂思圣可期,既今老病复何为。”临终前,吕留良完成了他的自悔。他所期望的“此行未必非奇福,沽酒泉台得快论”实现与否,我们不得而知。同样,我们也不能确定,吕留良是否真的放弃了他的坚守。但是我们从吕留良的自悔中,却深切地体会到了社会文化困境对遗民的重压,也体会到了吕留良自悔中的迷茫和痛苦。
死后惨烈
吕留良的生前寂寞,主要是得不到上层知识界的认可和支持,与之相反,在下层知识群体之中,却不乏将吕留良奉若神圣者。清代有很多秀才都是通过读吕留良的八股文选本而折桂蟾宫的,比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新科榜眼吴涵就是因为熟读吕选而通籍金闱的,他对吕留良的感激自不待言,甚至以不得执经叩问为憾事。另外,吕留良之子吕葆中也更具讽刺性的中了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科的榜眼。徐倬对此事的评价是“国士无双存月旦,名山大业守庭闻”,把吕葆中的高中归结为乃父的庭训。还有,直到晚清光绪五年(1879),13岁的蔡元培开始学作八股文时,他的启蒙老师王子庄还是最为推崇吕留良所选的八股文。在清朝初年,吕留良的八股文选本简直就是通往科举之巅的终南捷径,以至于秀才们尊称吕留良为东海吕夫子,有人甚至还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说东周的皇帝应该由孔子做,南宋的皇帝应该由朱子做,而清朝的皇帝则应该由东海吕夫子做。
湖南秀才曾静就是这样一位极度崇拜吕留良的狂热分子,受到吕留良八股文选本的启发和鼓舞,雍正六年(1728)他派遣弟子张熙前往陕西策反总督岳钟琪,他们师徒坚信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可是岳钟琪却让他们失望了,岳钟琪是坐稳了奴才位子的人,怎么会铤而走险呢,他将张熙逆书案上报给了雍正。
雍正觉得事态严重,迅速组织人马,将曾静缉拿归案,并决定亲自审讯曾静。曾静禁不住雍正的哄骗威逼,最终供出了吕留良,此时吕留良已经死了四十五年之久了。在雍正的眼里,死去的吕留良要比活着的曾静还要可怕,雍正读到了吕留良的八股文选本和诗文集,“繙阅之余,不胜惶骇震悼”,禁不住气愤地叫骂道:“自生民以来,盗名理学大儒者,未有如吕留良之可恨人也。”雍正的震惊并非无据,因为他读出了吕留良八股文选本中的两大“违逆”之处:一是“著邪书,立逆说,丧心病狂,肆无忌惮”;二是“于圣祖仁皇帝任意指斥,公然骂诅,以毫无影响之事,凭空撰造”。第二个罪状无非是文人发几句牢骚,讥评一下时政,还不足以引起天子的震悼,问题的核心是在之一条罪状上,即“立逆说”。诚如雍正皇帝所言,吕留良确实在八股文选本中暗藏了反清的信息,而且这些反清信息已经深入下层知识分子心中。于是雍正对本案采取了一番出奇料理,他将审讯曾静的经过详细记载并刊刻成书,即《大义觉迷录》,在书中雍正极力辩解坊间的传言,传言他有十大罪状,包括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 *** 、诛忠、好谀,逐一批驳辩解,殊不知如此一来,反倒是欲盖弥彰,随着《大义觉迷录》的颁行天下,雍正的十条罪状反而是尽人皆知了。
雍正决定赦免曾静,他认为曾静是被吕留良邪说蒙蔽的迷人,现在经他天恩启迪,由迷反觉,且曾静感恩戴德,可以释放回籍。至于吕留良父子之罪,雍正以为罄竹难书,应按照叛逆罪论处,结果吕留良在死后49年惨遭戮尸。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戮尸时的诡异现象,当棺材打开之时,吕留良的尸首鲜活如生,清廷的屠刀砍下之时,吕留良的颈部还有鲜血喷出。纪晓岚站在清朝的立场上解释此事说,这是因为吕留良死有余辜,即使死后也难逃罪责,上天有意保留他的尸首不腐烂,就是为了让他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纪晓岚的说法真是无聊至极。晚清时期,清廷已是日薄西山,权威不在,此时的人们对此又有了新的解释,姚永朴《旧闻随笔》说吕留良生前已经预知死后会被戮尸,弥留之际,就写了“重见天日”四个大字,置于棺材之中。尸首完好的吕留良还面带微笑,连同那“重见天日”一起,给了雍正最为冷峻的一个嘲讽。
清廷的严刑峻法可以砍掉吕留良的头颅,却不能永远禁锢反清志士的思想。清朝灭亡之后,革命党人尊奉吕留良为民族英雄。有人还编写小说,传闻吕留良养女吕四娘是一代侠女,历经艰难,潜入皇宫,手刃仇人雍正,最终给吕留良报仇雪恨。野史小说的传奇固然不是事实,却可以反映出人们对雍正的仇恨和对吕留良的尊重。权势只是短暂的一瞬,历史却是公正的永恒,吕留良的家乡已经连续举办了多次吕留良学术研讨会,以纪念这位反清遗民,而背负十大罪恶的雍正,又有几人会去泰陵凭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