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之豪杰孝庄 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康熙皇帝!
虽然同是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的政权,但清朝人关后的形势与元朝有本质不同。元朝的忽必烈一代雄主,纵马驰骋,入主中原后政治稳固自然不在话下。而清朝却是皇帝年幼、权臣辅政,只要有哪点处理不好,轻则宫廷政变,政局动荡,重则大清帝国分崩离析。可以说,时势需要孝庄,时势又造就了孝庄,以其才华与胸怀,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为大清帝国的稳定尽心竭力
1643年,皇太极在没有来得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暴病而亡。八旗贵族为了谁来当皇帝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有实力的皇太极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大儿子肃亲王豪格互不相让,都有不少的支持者。最后,在商定立谁为国君的王公大臣会议上,大家妥协,选择了皇太极年仅六岁的小儿子福临,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样,把福临的生母、时年三十二岁的永福宫庄妃(皇后是她的姑姑)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1644年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多尔衮的权势不断扩大(已经撤去了济尔哈朗的辅政王地位,独揽朝纲,没有人能对他构成直接威胁),企图做皇帝的欲望也日益增加。孝庄目睹多尔衮所作所为,深知他随时都可能发动政变,夺取福临皇位,这不仅不利于清初的稳定,也不利于她们母子的命运。于是她积极应对这种危急的形势,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一方面以皇帝名义连续封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使之位高权重,满足欲望,服务于顺治帝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设法牵制其野心膨胀,巧妙利用八旗中两黄、两蓝各旗的将士力量和不满多尔衮专权的王公大臣力量,使多尔衮有所顾忌,不敢轻易谋取皇位。
以上策略收到了成效,多尔衮的皇帝之梦始终未能实现。以至成为一个不可解的心结,郁郁而得病,并无可奈何地感叹说:假如我来当皇帝,让现在这个皇帝当储君,我哪又会有什么病呢。
二、辅佐三朝,无半丝权欲
孝庄天姿丽色,性情坚毅,从小就喜欢读书,聪明能干,足智多谋。十三岁嫁给皇太极后,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当清朝入关定都北京之后,她全力扶持小皇帝治国理政。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三藩之乱是清初的一件大事,也是康熙朝政局稳定的一个关节点,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孝庄起的作用是旁人根本无以替代的,这一点举朝尽知。可是当玄烨和大臣们请求按照朝中惯例,为她上尊号时,她却表现了十分谦逊的作风,再三拒绝,并对前来奏请的大学士们说:八年以来,皇帝日夜操心劳神,运筹帷握,才有最后平定动乱的成功,皇帝应该受尊号。这既体现了孝庄全力扶持康熙、想让孙儿的威望通过平定三藩更加扩大的愿望,又展现出自己淡然名位、不揽权的本色。这就是孝庄,在权位与名誉面前,一种淡然的平和。
孝庄虽然历经三朝,位高权重,但自己却无半丝权力欲。皇太极时,佐理朝政。自己无觊觎后宫之念;福临六岁即位,她以自己的政治经验与谋略,全力辅政,巩固福临的帝王之位。终福临一生,虽与她有矛盾,两人的关系也不太融洽,但那是由于福临是个风流情种,不满孝庄出于政治目的与巩固统治考虑给他选定的后妃,再加上他喜欢的美人年轻早逝,几乎不理朝政。而绝不是想管事孝庄把着权不放,两人在政见上从无矛盾。当他年龄稍长,孝庄即归政;当他寻死觅活、要去当和尚时,孝庄又拾起他扔下的烂摊子。
1661年,福临走完了二十四岁的人生旅程,康熙即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
对这个八岁的小孙子,孝庄又像当初对福临一样,一面加强教育,使他读书明理,提高以国事为重的个人素质;一面通过具体政务的指导,增强他治国安邦的能力。以其深沉、坚韧、果断、敏锐、待人宽厚的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玄烨的性格与气质。同时,甘心退居幕后,在孙儿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将权力移交给他,从而完全排除了祖孙之间存在权力之争的可能。这个孙子也十分的争气,处事果敢,灵气四溢,令孝庄十分的欣喜。康熙对祖母也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死后,康熙悲痛欲绝,三日三夜粒米不进。祖孙相依,关系难得的和谐。
三、雄才大略,为女中之豪杰
清初的特殊情势,孝庄的特殊地位,使她不能不施展自己的治国才华。后世的实践表明,她是一个难得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1650年冬,多尔衮病逝于喀喇城(今承德市郊),消息传到京城后,满朝震惊,各有所思,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孝庄为了稳住政局,授意顺治帝下诏让京中臣民换上丧服共同为多尔衮举哀,并亲自率领王公、贝勒、文武百宫出东直门迎接灵枢,以“皇帝之礼”厚葬,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使多尔衮获得了更高的荣誉和地位,生前未能称君,死后却被尊为帝。这是个绝顶高明的策略,使多尔衮的死党放松了警惕,没有闹事。过了两个月后,当局势基本稳定,议政大臣苏克萨哈上疏告发多尔衮生前“阴谋篡逆”等罪行时,孝庄认为时机已到,该是彻底清算多尔衮势力的时候了。因此,顺治帝诏示中外,公布了种种多尔衮的罪状,说他不仅有谋当皇帝之心,更有谋当皇帝之实,在家里设置与他身份不相符的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器物,把过去一切封给他的称号,“悉行追夺”,并把多尔衮扶植的心腹党羽一网打尽,有的处死,有的监禁,有的贬职,进一步巩固了福临的帝位。
1661年正月,顺治帝卧床不起,高烧不止,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孝庄接受皇太极不立储君的教训,授意翰林院学士王熙起草遗诏。明确表示立皇子玄烨为皇太子,并吸取多尔衮专权的教训,设异姓辅政制度,选择非宗室的大臣辅政,以便控制。这些措施使得顺康政权交接平稳过渡。
1673年,吴三桂叛乱,康熙决意起兵平叛,遭到了朝中多数大臣的反对,孝庄坚决支持康熙,多次拿出宫中金银财宝和自己的首饰稿赏出征将士。 1675年,昊三桂南乱未平,北方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又起兵叛乱。孝庄向康熙推荐顺治时期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领兵,当时朝中无兵可用,图海选取数万八旗家奴,于辽西夜袭敌营,大破乱军,杀死布尔尼,稳定了后方。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用亲情的关系笼络人心,除了与满蒙贵族联姻外,1653年,她把为清朝统一立下功劳、在桂林战死的平南王孔有德女儿孔四贞养育在宫中,视同公主;同年,又把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和硕格纯长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妻;后来,为遏制鳌拜的势力,在为康熙选立皇后时,还特意改变了清朝开国以来皇后都出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惯例,选立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鳌拜暴跳如雷却也没法发作。
不论从哪个角度说,没有孝庄,就没有清初的强盛局面。也不会有顺治这个说得过去的皇帝,更不会有康熙这一代名主出现。历史已往,斯人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