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一心为大清江山 康熙求天缩己命延其寿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驾崩,其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势均力敌,“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
32岁的孝庄与皇太极孝端皇后多方斡旋,使多尔衮得摄政王称号和实权后,改为支持其子福临继位,改年号为“顺治”,与其姑母、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多尔衮位高权重,依然觊觎皇位,不断迫使幼主加封自己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甚至皇父摄政王,追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后,这是皇帝才干的事情。孝庄全力辅佐顺治,又对多尔衮施展谋略、软硬兼施,纾解其野心欲望,巩固了顺治的帝位。
30多岁的寡妇带着10多岁的儿子,面对诸多对皇位虎视眈眈的血性男人,自然是不容易。她既要得体地对多尔衮委曲求全,也要通过继续和亲的方式,向娘家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家寻求支持。然而,她忍辱吞声、苦心扶持的小皇帝顺治却不领情。
顺治很不喜欢两名来自母亲娘家的皇后,独宠自己中意的董鄂妃逾常。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董鄂妃被册为贤妃,仅三月有余,顺治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还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第二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颁诏天下“此乃朕之一子”,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百日而殇”,顺治追封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病逝,顺治“辍朝五日”,追谥孝献皇后。历史学家萧一山称他“痛爱妃之死而欲逃禅”。
而顺治对母亲为其选的皇后,都是冷漠寡情。之一个是孝庄的亲侄女,是多尔衮为他聘娶的,但喜好奢侈,娇生惯养,顶撞过顺治,自然为他不喜欢,立后两年被废。第二个是孝庄从娘家找来的堂孙女做儿媳妇,但儿子正宠董鄂妃,对这个母亲指定的皇后,动不动就责斥。好在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母子矛盾重重,势同水火。顺治十八年世祖驾崩,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尊为孝庄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孝庄再次辅佐,授以治国安邦方略,一边与索尼、鳌拜四大顾命大臣斗智斗法,一边支持康熙平定“三藩”、 *** 、驱逐沙俄、亲征准噶尔。康熙前期许多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都是同孝庄的筹谋擘画密不可分。
不论后世之人如何拿所谓委身洪承畴、下嫁多尔衮的事情给孝庄泼脏水,但她对清朝的兴盛厥功甚伟。她生活俭朴,不事奢华,戡乱“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
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病危,康熙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请灭算以益太后”:“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孝庄虽没有像慈禧那样进行垂帘听政,但在顺治一朝、康熙前期,她都是两任皇帝更好的政治导师。
清史专家杨珍说:“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康熙,对祖母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此话款款深情,见诸《清圣祖圣训》卷一《圣孝》。
赵尔巽修《清史稿》评价孝庄:“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孝庄临终前,嘱咐康熙:“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你父子,当于孝陵近安厝。”孝庄的遗愿,灵枢不要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安在清孝陵附近,那里有其23岁因患痘早逝的儿子顺治的陵寝。那是她心中的痛。她要葬在北京城,继续守护孙儿的江山。同时,孝庄也清楚皇太极更爱的是姐姐海兰珠,尊重的是姑姑哲哲,就连林丹汗的那两个寡妇在皇太极心里的位置要比自己高,未必心里不无伤感。
此言道了真情,但被南明抗清将领张煌言大做文章,说孝庄作为寡嫂嫁给小叔子,而无颜见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原文来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