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承庆是谁?卢承庆与成语宠辱不惊的典故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庆,生于公元595年,死于公元670年,享年76岁。袭父亲爵位,被封为范阳定公,是唐朝臣子,在高宗时期出任宰相。其妻为范氏,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祚、二儿子景裕。卢承庆的祖父卢思道是隋朝重要官员,其父卢赤松与李渊是旧识,李渊起兵反隋时投入李渊名下,成为其幕僚。后李渊建立唐朝,卢赤松被封为范阳郡公,死后卢承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唐太宗初期,卢承庆担任秦州参军,因熟知政务,表现良好而受到唐太宗的表赞,随即让其兼检校兵部侍郎的职位。后来又陆续任职雍州别驾、尚书左函。
公元649年,因朝臣褚遂良的诬陷,卢承庆遭到贬黜,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而后又被贬为简州司马。次年,卢承庆转任洪州长史,高宗临幸汝州时封其为汝州刺史。随后不久,便将卢承庆召回京城,让其担任光禄卿一职。公元659年,卢承庆被赐予参知政事头衔,实为宰相。但在公元660年,卢承庆因政务处理不当被罢黜,贬为润州刺史。后升为雍州长史,被授为银青光禄大夫。公元669年,卢承庆出任刑部尚书,不久便告老还乡,高宗赐他金紫光禄大夫头衔。第二年,卢承庆殁,被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定”。如今所说的成语“宠辱不惊”的典故便出自于卢承庆,
卢承庆,古幽州范阳人,出生于隋文帝年间。卢承庆仪表堂堂,才能出众,在幼年时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那么在历史上卢承庆的评价怎么样呢?卢承庆的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在政治上,二是在生活中,三是创造了成语“宠辱不惊”。在政治上,卢承庆年轻时就儒雅英俊,谦谦有礼,博闻强识,幼年袭爵,方得赏识。唐太宗时期任秦州参军,有次入朝上奏,非常熟悉河西的军情,对答如流,受到太宗大赞。不久便擢升卢承庆为考功员外郎。在他任民部侍郎时,针对历朝户口问题卢承庆有理有据的为太宗详细作了分析和对比,太宗为其优秀的表现大加赞扬,让其兼任检校兵部侍郎。公元657年,卢承庆作为唐朝代表受派前往西突厥,对于受降的西突厥的领地进行划分,分别分给效忠大唐的两位突厥王子,并和两位王子一起给各部落首领进行了封官赏赐,稳定了部落内部的纷争,增进了唐朝与突厥的友好关系。在生活上,卢承庆崇尚节俭。临死时嘱托儿子,不要大肆铺张办葬礼,不可杀牲祭奠,陪葬用陶器即可,棺木就用木制的,不必奢华。这些细节均体现了卢承庆以身作则,朴实节俭的品质。
如今经常用到的成语“宠辱不惊”,便是出处于卢承庆。原来,卢承庆作考官时,一再修改一位考生的考评,但此考生并没有因此而显露欣喜之情,卢承庆便评为“宠辱不惊,考中上”,以此便有了“宠辱不惊”一词,表现了卢承庆能肯定别人的优点,赏识人才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