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包拯曾判糊涂案:被小吏联手蒙骗至判罚失当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06-30)90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一向被认为是科技著作,实则其里面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高科技”之外,还有很多人文记载,譬如我们鼎鼎有名的包拯包大人,也有幸入了大科学家沈括的法眼。

包拯曾判糊涂案:被小吏联手蒙骗至判罚失当

*** 配图

说的是一个平民,犯了法,将要被处以杖打脊背的“杖脊”重刑。恰好又是开封府尹包拯审理此案。包大人是“黑脸”,从不讲情面的,此君要大受活罪了。但这位老兄不是坐以待毙的主,便买通了府衙内一位负责杖责犯人的小吏。此小吏告诉罪犯:到时候包老爷的判决书当庭发下来,一定是我去执行杖责之刑,还没有开打之前,你就必须之一时间拼命地喊冤。然后,小吏便大声训斥他说,老老实实接受惩罚吧,废话怎么那么多。如此一来,马上就会有转机。罪犯当然言听计从,在临受杖责之前,便与那个小吏合作唱了这出戏。包大人一听小吏口出狂言,有仗势欺人的举动,就气不打一处来,把小吏打了七十大板。而对那位罪犯,包大人却有了不忍之心,将其轻判,随便打了几下便收工。小吏虽然挨了板子,但也算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只是包大人,活生生被小吏骗得好惨。

沈括写《梦溪笔谈》时,包拯才去世二十多年,他俩算是同时代人,沈括的记载应该不会太夸张,可信度很高。不知沈括到底是在告诉大家,包青天审案也有糊涂的时候,还是在揭露小吏这种人的阴坏。

中国专制时代的行政制度是“皇权不下县”,即县级以下的地方,根本没有朝廷命官,基本由乡间士绅自治,再委之以县衙的小吏,县太爷便可高枕无忧。而且,从县衙开始,每一级 *** 机构里,都有很多不入流的小吏,来执行官员的命令,如刚才那位玩弄包拯的高手。

古代实行流官制,官员干几年就走了,对当地事务本就不熟。而且本县本府人士要避嫌,不能在原籍任职,可小吏都是本地人,对家乡物事人情了如指掌。所以,地方上的事,县太爷或许是个“昏官”,小吏却异常“清醒”。

包拯曾判糊涂案:被小吏联手蒙骗至判罚失当

*** 配图

正是这种很不利于官员主政一方的状况,才造成了小吏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嚣张贪渎的一个整体形象。古代很多“公家事”,都坏在他们手上,而官员的名声,也会一不小心,被他们搞臭。《聊斋》上有一篇《梅女》,讲到一小偷,行窃于一户姓梅的人家,却被这家待字闺中的姑娘“梅女”抓了现行,并叫家人将小偷扭送县衙。可惜,县衙里负责治安的某“典史”收了小偷的贿赂,便反诬梅家 *** 与那小偷有私情,此乃风流案,并非盗窃案。接着,还要将梅 *** 羁押审问。梅 *** 恐受侮辱,便悬梁自尽,以示清白。聊斋上说的“典史”一职,本是不入流的小吏,到了清代,一度被提拔为级别更低的“朝廷命官”。蒲松龄笔下的这位典史,参加工作之前,乃当地一个泼皮无赖,是花钱买的这个典史之位,故此人与小吏亦无太大差异。

此典史作恶多端,在聊斋先生的如椽大笔之下,当然使其全家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只可惜,中国漫长的专制时代,小吏们几乎都是对上哄瞒“朝廷命官”,对下欺诈盘剥老百姓,又有几个会得到所谓的“报应”。

我们敬爱的包大人,也是因小吏捣鬼,才留下了一个污点,大大有损其一贯高大上的形象。其实,《梦溪笔谈》里的这位小吏,只是相当准确地抓住了包大人审案的之一逻辑与法则,即同情弱者。

所以他故意狐假虎威,在包拯眼皮子底下大声呵斥罪犯,让包拯认为他正在作威作福,欺压弱者。于是包拯同情心大发,宽恕了那名将要面临重罚的罪犯,也上了小吏的道。

包拯曾判糊涂案:被小吏联手蒙骗至判罚失当

*** 配图

包拯的这种心态,让人会忍不住联想到海瑞。比包拯晚个五百年的明代大清官海瑞,遇到疑难案子时有三大原则:长辈与晚辈,或者兄长与弟弟闹矛盾,一般站在长辈与兄长这边;贫民与富民之间的诉讼,一般站在贫民这边;老实人与刁钻者打官司,一般站在老实人这边。这一套理念,完全是儒家不讲技巧,只顾抽象道德诉求的一种体现。孔子所谓的“不患寡,患不均”,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海瑞不是在具体的案件中去死抠细节,以事实真相作为之一准则,而总是一味地照顾弱势者,想着强势者即便受点委屈,也只是把某种“不均”的状况,稍稍减弱了一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海瑞当然认为自己的理念无可厚非。

包拯与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且不分伯仲的两个青天大老爷。沈括笔下的包拯,又让这两人为官办案的理念如此接近,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

仔细一想,包拯是一个被后代小说和戏剧严重神话的人物,他杀陈世美、查明“狸猫换太子”真相的故事,本没有史实做依据,但其中隐约透出的还是同情弱小的那种套路。推而广之,古代很多所谓的清官,很多都是只讲道德,不顾事实真相的“昏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6/133913.html

“包拯曾判糊涂案:被小吏联手蒙骗至判罚失当” 的相关文章

蜀汉和东吴联盟利大于弊 孙权为什么还要袭取荆州杀关羽

蜀汉和东吴联盟利大于弊 孙权为什么还要袭取荆州杀关羽

对联蜀抗曹是好政策,为什么孙权要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水淹七军,大败曹军。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要知道,东吴和蜀汉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结盟的状...

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抗朱棣的徐辉祖却得了善终?

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抗朱棣的徐辉祖却得了善终?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大明皇帝之位,是为建文帝。之后更是在齐泰与黄子澄的建议下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先是周王朱橚被废,紧接着又将齐、湘、代三位亲王贬为庶人。就这样,一场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战争诞生了,那就是燕王朱棣发起名为“清君侧”的靖难之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靖难之役时,为什么全力抵...

历史上秦日纲与石达开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秦日纲与石达开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在太平天国诸多名将中,石达开是最具有传奇色彩。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1847年,石达开和秦日纲先后受洪秀全相邀,同谋起事。巧的是,石达开和秦日纲还都是贵县人。要知道,在太平天国将领中,多数还是来自紫荆山根据地一带。照理说,石达开和秦日纲这两个老乡,应该抱团取暖才对。可是,让人万万...

李光地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光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李光地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光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清朝汉族名臣李光地,最后结局如何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光地康熙九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可谓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他的政绩也十分了得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等李光地晚年的时候,想...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郭子仪是唐朝名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同时他不居功自傲,懂得适时急流勇退,成为皇帝与群臣都赞许的贤臣。元朝时就有一位名臣史天泽,为大元效力五十年,深得元世祖与百官信任,堪称元朝版的郭子仪。那史天泽是如何...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邻(~249年),字公达,吴郡富春人,孙坚长兄孙羌之孙,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长子,孙策和孙权的堂侄,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贲去世,孙邻继承其爵位。孙邻九岁时,代理豫章太守,进封都乡侯。后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时为何会下雨 诸葛亮是真的失算了吗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时为何会下雨 诸葛亮是真的失算了吗

还不知道: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为啥会突然下雨?真是诸葛亮失算了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帮助刘备建立起了西蜀的基业,在刘备死后,又忠心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虽然刘禅始终都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从来没有过二心。诸葛亮多次北伐,其中好几次都取得...

历史上嬴政死后,他是如何被回到咸阳的?

历史上嬴政死后,他是如何被回到咸阳的?

嬴政是中国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确切地说,赵高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嬴政的尸体运回咸阳的。有人会说嬴政的尸体是混在咸鱼车周边,才被顺利送回都城咸阳的。其实用鱼车的方法只是一个幌子而已。细说如下:首先,赵高何许人也赵高是秦朝的宰相和出了名的宦官。当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