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杨博:皇帝倚仗其为左右手
杨博,嘉靖八年(1529)进士。从户部主事做起,到致仕前,“皇帝倚其为左右手”,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从杨氏三代人做官的经历来看,一个相同点就是科举出身。能中举,特别是中进士,说明三代人八股文都做得好,而且运气不错,用现在的话说是“学霸”一类人物。杨瞻的官做得快乐。
*** 配图
他的官位并不是太高,最后一任为四川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分巡川北道,驻保宁,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市。他在那里8年做了一件“分外”事,即打造阆中十大景观,并一“一景一咏,极表倾心陶醉之情”。虽然朝廷后来诰封他为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等荣誉,可那是他沾了儿子的光——明朝制度使然。
杨博的官做得凶险。其官场生涯大半时间与明朝的国防连在一起。初入官场,便进了兵部,先做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杨博在随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的守备部署时,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
嘉靖二十五年(1546),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到任后,杨博便推出一大战略措施,即招募民众垦田,稳定边疆。又组织人们利用农闲,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大芦泉等地的墩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为内迁的罕东属人修筑了金白城等7座屯堡,供其居住,避免了他们与当地人争斗,让境内秩序井然。
*** 配图
转到兵部做左侍郎、经略蓟州和保定军务时,曾两次打退蒙古骑兵。一次,在而对10万蒙古骑兵攻城时,他“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蒙古骑兵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而不能破关,只好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搏升兵部尚书后,遇到了大同右卫被蒙古骑兵围困长达6个月、城中缺粮的危急形势。
皇帝任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好在杨博到达后,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率部击退。在任上,杨博建造偏箱,阻挡敌骑驰突;组织军民修缮大同城墙,改善守备设施;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堵绝蒙古兵进入山西的通路;兴修水利,招民屯垦,减少租额,安定边疆,使得“九边”宴然。
杨俊民的官做得磕碰。到户部当尚书不久的万历十九年(1591年),河南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景,杨俊民奏请朝廷发放钱粮各数十万赈灾。可有人批评这事办得缓慢了,杨俊民把责任担起,自我弹劾请求罢职。奏疏六次上去,没得到万历的批准。后来,万历派出宦官充任矿监税使,掠夺商民。矿监所到之处,民穷财尽,“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这成为明代一大恶政。杨俊民多次谏诤而“帝不问”,国内乱纷纷的,当时人们将这归罪杨俊民,他只好把委屈憋在心里。
*** 配图
杨瞻有“花盆埋金”的道德投入,心理自然没有负担,轻松做官也是必然的。杨博打拼得很苦很累,而且常有生命危险,可他从没有萌发过退意。尽忠尽责这道阳光照亮他前进的道路。尽忠尽责是一种政治诚信,不讲古代的“货于帝王家”,就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也需要不负重托的道德品格。杨俊民能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坚持下来,同样是靠尽忠尽责那道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