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那点事儿:叔孙通为何为刘邦制订朝仪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彻底击溃项羽后,大军行至定陶时,手下一干大将包括韩信、英布、彭越等联合上书,请求刘邦称皇帝。刘邦几次谦让,大将们几次上书,双方表演一番后,刘邦终于同意称帝。二月初三那天,在“汜水之阳”(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称帝,建国号为汉。称帝时,刘邦对一干大臣说,秦朝那些宫廷礼仪太繁琐了,咱们是弟兄,不搞那一套,一切从简,喝酒吃肉,不分彼此。将军们听了刘皇帝的话,个个高兴,人人开心。
图片来源于 ***
但是,过了不久,问题出来了。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一批功臣,尤其是从沛县起兵就一直跟着他的那一帮人,举止豪爽,言语耿直,但是大多没啥文化,缺乏约束。在宴会上,武将们喝醉了,一谈起过去打仗,各个都来了精神,各自夸耀自己的功劳。高兴了,拔剑起舞。若彼此言语不和,争吵是常有的事情,甚至还会发生打闹。皇帝召集的宴会上,经常有人拿着刀剑,大呼大叫地砍柱子,斩案桌,闹得朝堂快变成战场了。刘邦觉得这群哥们的做法太没体统,但是又不知道怎么约束。
这时,一个叫叔孙通的人看出了刘邦的心思,给刘邦提出了建议。他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攻城,但是儒生善于守住胜利果实,善于管理朝政。鲁地是儒学发源地。请陛下准许我去那里 *** 儒生,我带领他们制定朝仪。”刘邦听了后,问了叔孙通一个今天看来无厘头、有点好笑的问题。刘邦问他:“难不难?我能不能学会?”一个皇帝居然担心自己没法学会朝仪,难道不好笑吗?其实刘邦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刘邦出身底层,虽然懂得驾驭人才,但是文化知识确实不高。他手下的武将也和他一样很粗俗。如果朝仪太繁杂,这些人会抵触。如果朝仪制定出来却执行不下去,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图片来源于 ***
叔孙通向刘邦保证:最愚昧的人都可以学会,更不要说尊贵的皇帝了。刘邦笑了笑,同意了叔孙通的建议,让叔孙通全权负责这件事。叔孙通是秦朝的博士,知识渊博,精通儒学。得到刘邦批准后,叔孙通按照计划,到鲁地征召了一批精通三代及秦朝礼仪的儒生,带领他们根据“尊敬皇帝、约束臣子”的精神,按照简洁、易学、仪式感强的原则,杂采夏商周的礼仪与秦朝礼仪,制订了一整套完备、比秦朝朝仪更简洁的朝仪。礼成。叔孙通带领手下儒生向刘邦作了演示。
刘邦满意地说:“这我也学得会嘛。”于是他召集文武大臣,下令他们都听叔孙通的指挥,到城外去练习朝仪。叔孙通带领儒生教大臣们学习朝仪。练了一个来月,大臣们都熟悉了。叔孙通便将向刘邦作了汇报,并且请刘邦亲自去检阅大臣们演练朝仪。刘邦检阅完之后非常满意。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已经修好了长乐宫。元旦那天,大臣们在长乐宫正式朝贺。新的朝仪从这一天开始实行。
元旦,长乐宫大殿上早早就布置好仪仗,严肃整齐。到了上朝时间,大臣们按官衔大小,各就各位。按照叔孙通制定的上朝仪式,大臣们面朝皇帝,俯伏、起立、行礼、就座,没有一个人敢有丝毫错乱。御史在旁监督,连喝酒、敬酒都有特定的规矩。高高地大殿上,汉高祖看着眼前平日里不可一世的武将们个个表情肃穆、毕恭毕敬,往日乱哄哄的朝堂变得尊卑有序、井井有条。再没人敢高声喧哗、拍肩搭膊。
图片来源于 ***
刘邦心里乐开了花,很是得意,不觉脱口而出说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无规矩不成方圆。叔孙通通过制定规矩,强化了上朝的仪式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通过制度,强化了尊卑和等级,从而让刘邦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通过起义从草根当上皇帝的人。叔孙通为他制定的朝仪,不但让他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也让后世的帝王们有了效法的榜样。叔孙通干了一件意义重大,且令领导非常满意的工作,皇帝刘邦立即升他为太常,赐金五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