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之妻如何被打造成中国史上之一 *** 间谍?
最早提及“貂婵”芳名的,是宋代的文学读物《三国志平话》。它记载董卓篡权,竟在朝廷上公然调戏汉献帝的四名妃子,令宰相王允感到如履薄冰。他回到自家后花园里小坐,心情郁闷,忽见婢女貂婵在焚香祝祷,问其究竟,貂蝉便跪着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来历。
原来她是关西临洮人氏,本姓任,貂蝉只是她的小名,丈夫叫做吕布,两人在家乡失散后至今不曾减免见面,思念心切,因此烧香请求神明保佑。王允听罢,心生一计,狂喜地叫道:安定汉家天下者,此妇人也!
而后,王允设家宴款待太师董卓。王允命貂蝉为他敬酒,她头插碧玉金钗,身穿缕金绡衣,露出了国色天香。董卓惊为天人,暗自生出了爱意。王允又设宴招待董卓部将吕布赴会,让他与衣元配妻子貂婵相会,并承诺要选吉日送她到太师府与吕布正式团聚。
*** 配图
一周后,看待时机成熟,王允便送貂蝉到董卓家,却故意不说明用意,董卓误以为是王献给自己的厚礼,喜出望外,当晚便与之饮酒,共赴云雨之好。两天后吕布归来,听见宅子里一派嘹亮的乐音,不免好奇地打听究竟。众人告诉他丞相找了个名叫貂蝉的女人,此刻正在寻欢作乐。吕布勃然大怒,提剑入堂,见董卓已经醉成一滩肉泥,就乘机砍断了他的脖子。这是所谓“长安兵变”的文学真相。
在这个由宋人编撰的传说里,貂婵不过是王允政治计谋的一个小卒,稀里糊涂地成了政治谋杀的 *** 激素。她完全不具备伦理英雄所必备的政治觉悟,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迎合儒家的国家正义模式,而这个内在的道德律令被耽误了将近一千年。
直到明代初期,罗贯中(1330?~1440?)才挺身而出,完成了这一古老的使命。罗贯中编撰的《三国演义》,以差不多两个章节的篇幅,在董卓的暴虐、王允的幕后策划、吕布的英雄惜美等方面大肆铺陈,精细刻画。尽管如此,这些人还是降到了配角的地位。他们的出现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映衬新主角貂婵的壮烈诞生。
这个貂婵既非吕布的妻子,也不是普通的婢女,而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妓,同时又兼任他的养女,这种全新身份无疑更利于故事的逻辑演进。在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王允痛心疾首地下跪,满眼含泪,恳求他的婢女貂婵出面,以连环计离间董卓与吕布反目,促使吕布杀董,以拯救即将倾覆的祖国,“重扶社稷,再立江山”。
*** 配图
貂蝉神色凛然地受命说,对此我万死不辞。若不能报效国家大义,我宁可死于万刃之下!言辞之间,流露出赴汤蹈火的坚定信念。她作政治宣誓时的慷慨表情,就连逍遥自在的月亮都感到羞愧,悄然躲入了云层。这才是所谓“闭月羞花”成语的真正含义。
年仅16岁的貂婵,就此被塑造成拥有高度政治觉悟的 *** 间谍,以美色和情欲为武器,深入虎穴,在董卓和吕布之间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她差一点就是中国政治戏院里最杰出的戏子,一面向董卓献媚,“曲意逢迎”,谎称吕布私下调戏她,一面又在吕布面前秋波送情,香帕拭泪,露出虽遭董贼玩弄、却对英雄一往情深的模样。
不仅如此,貂婵还在吕布面宣称身子被董卓玷污,只能以死相报,假装要跳荷花池自尽,继而又在董卓面前拔剑自刎,逼其与调戏者吕布绝交。貂婵的两度寻死觅活,成为整个故事的动人 *** ,其演技似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文本像《三国演义》那样,把一个女间谍的反间行动渲染得如此淋漓尽致。吕布因此怒发冲冠,肝肠欲断。为了夺回心爱的美人,鲁莽的武夫响应王允的劝诱,将受骗前往宫廷开会的董卓杀死,翦除了后汉时期最凶残的政治败类。谋略家王允的政治阴谋,就此全部付诸实现。
*** 配图
但《后汉书》以后的记载,却在“毁损”貂婵的形象。下邳鏖战,吕布被曹操军队围困,貂婵不愿丈夫单独突围,矢言要与他“生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吕布深受感动,每日只与貂蝉作乐,置前线的战事于不顾。陈寿的《三国志 吕布传》也有类似记载。
令人费解的是,此时的貂婵,竟以男女私情大拖吕布后腿,与“长安兵变”中的表现判若两人。爱国主义女杰迅速沦为一个庸常妇人,而她的行为,直接引出了吕布受擒和被杀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