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武将为何多为帝王刀下亡魂?这是为什么
武将与帝王似乎是历代王朝中永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有帝王的地方就难以容下武将的地位。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的出现往往是由一堆白骨砌成的,这种现象往往出现的开国前期或者开国后不久。
开国前是万民的骨,开国后就是那些功臣的骨,历代开国元勋中,有文有武,甚至能文能武者,可是我们扒开历史一看,成为帝王刀下亡魂的大多数都是武将,这是为什么呢?
*** 配图
功高盖主是历代帝王打开杀戒的重要原因。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告诫你不要太得瑟!但凡能成为一个王朝开拓者的帝王,一番怀疑的精神还是有的。所以一般帝王们在一旦发现这种苗头出现的时候就会极力打压,甚至将此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汉朝的将才韩信,不但功高盖主还恃才傲慢。当刘邦问及将帅领兵的问题上,韩信毫不掩饰的透漏出自己多多益善的自信,刘邦当时听了就很憋气,你在一个管理者面前说自己管的人越多越好,这与引火自焚无异。再如南宋的岳飞,虽然一心一意为宋朝收复破旧山河,但却自比当年太祖,再加上当时政治局势下的影响,岳飞只能成为政治牺牲品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帝王面前无兄弟,甚至无父子,何况一臣子。
权力大小只是表面的现象,根本上还是武将难以约束,这种约束一方面来自于兵权的危险,另一方面就是大多数武将的素质涵养不够。
提到对兵权的约束,古代对兵权的管理是相当先进的,如宋朝的更戍法,让将领们轮流管理,这种 *** 屡试不爽,这也是宋朝少有兵士造反的原因。
而武将们在攻城略地上无疑是一把重要利剑,但由于长期疏于文学,只有一些实战经验,大多数将领只会打战,不会治国。
*** 配图
历代将领中也有能文能武的,比如唐朝的李靖,郭子仪,后周的郭威,南宋的岳飞,辛弃疾。但这些人要么王,要么亡,除了适时而退的李靖与郭子仪,但也逃不出皇帝的猜忌。这也是岳飞为何含冤而死的原因之一了。你既能打战又能治国,还自比当年太祖,这种人不会得到管理者欢心的,更不会把你留在身边的。
再回说这武将,早年与士兵打下了深厚的友谊基础,开国后,这群人除了会打战,没有什么可做的。如果地位到达一定地步,到时做什么也由不得自己了,黄袍加身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所以,君王们与其留一个定时炸弹在身,不如留下个杀臣的骂名。而文臣就大为不同了,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亟需有能力治国得人,文人在这方面有独到得优势成为君王得宠臣。所以刘邦有萧何、陈平,朱元璋有李善长、刘伯温。而文人相轻,在朝为官都乐意各植党朋,形成对抗之势,这对于一个有远见得君王而言是极为有利得事,所以,只要把他们这种度把握在一定范围内就不用担心太多。
对于一个武将而言,没有死在战场上是一种耻辱,而往往造成这种耻辱繁荣,与刀笔吏不无关系。
我们常说文人相轻,但要深究起来,文武官员更是难以兼容。中国古代向来是以儒为尊,儒士是儒家礼的象征,对于那些整日打打杀杀的武将,嘴里没个正经,所以对武将没多少好感。所以一旦抓到武将什么把柄,就会无事生非,三言两语就致一个为国家拼死拼活的将军。
*** 配图
而武将心里自不用多说,总是见不惯那种酸腐味,对于每天坐在办公室吆五喝六的人更是嗤之以鼻。武将们在累死累活的保家卫国,而文人们却在家里大鱼大肉,没事还花前月下,这让谁能受得了。这种无形的矛盾历代都有,尤其是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之后,这种矛盾更为突出。
武将因为种种原因多成为帝王手中的刀下魂,但归根结底他们的生杀大权还是掌握在君王手中,死与不死还是得看你所剩下的价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