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家郑和是一名太监 但是他却子孙满堂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我们几乎都是从小听到大的,他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早已经根深蒂固了,但是她还有一面是不为我们所知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大航海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吧!
郑和的父亲马哈只有两个儿子,郑和排名第二,长兄叫马文铭,也就是说,郑和并不姓郑,而是姓马,如果从郑和的祖先说起的话,郑和也不姓马,他是 *** 教先知 *** 的后裔,可以说他是圣裔,后来经过历史和地狱的变迁,郑和父亲和祖父,甚至追溯更久远一些的祖先就来到中原,逐渐成为当时朝代的官宦人家,中原人常将 *** 念成“马哈嘛”,马姓便由此开来。
*** 配图
郑和由马改为郑还有一段故事呢。在他童年时期,元末明起,明军经常会掳走一些孩童,将他们 *** ,到皇宫中做内监,郑和也是这些不幸孩童们之一。当时的郑和只有12岁,后来进入明朝燕王朱棣的府中,聪明伶俐、眉清目秀又好学上进的郑和深得朱棣的欢心。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太子朱允文,是为建文帝,但是,这位年轻的小皇帝并不能降服朝堂上虎视眈眈盯着皇位的王公大臣们,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上皇位。在朱棣登上皇位这一过程中,郑和,当时称为马和可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在朱棣登上皇位第二年,就大肆封赏有功之臣,马和作为内监,自也在封赏之列,在封为“内宫监太监”之后,又赐“郑”姓,从此以后,马和改姓为郑和。马改为郑姓,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立下了战功,还有一点是在当时的朝廷上有规定,马不能登殿,对他的马姓有所忌讳,因此赐他郑姓。
*** 配图
后来,郑和被皇帝命为西洋“正使”,代表朝廷出访各个邻国,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展现了中华睦邻友好的传统。虽然被委任为朝廷重臣,宦臣出身的郑和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和家园。他的府邸并不是郑府,而是马府;他交于其长兄马文铭父亲的墓志铭,并嘱咐要将这些文字刻记载父亲的墓碑上,并且每年都会回来祭拜;另外,他还将长兄马文铭的一个儿子过继过来,并赐名郑赐,以表达对朝廷的重用的感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郑和是太监,还能子孙满堂了。
*** 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并没有遇到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碰到的败血症等灾难的影响,他们在海上,一次航行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这额么长时间、长距离的还会是海上航行,他们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呢?这个就要说说咱们伟大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了。
郑和船队经过的地方多处热带,对食物的保鲜成为出发前必须解决的的问题。除了腌制的以外,他们还发明了在船上的自给自足,也就是牲畜家禽船上养,蔬菜生姜船上种,大量淡水船上储,水产品直接水里解决。这样既能保证食物的新鲜,还能锻炼大家的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