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的纣王能文能武 对历史是有功的!
在中国历史上,商纣王残暴不仁、杀人成性,是暴君的代名词。然而,一代伟人 *** 却是这样评价他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是他的对手周人给的谥号。“炀”也是残暴君主的谥号,比如隋炀帝,但与“纣”相比,还相差很远。我们可以想像,最起码周人是多么的痛恨纣王。纣王的原名是帝辛,商朝的三十一代天子,商朝三十代天子帝乙的幼子。史书记载,他“长巨娇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资辩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说他武力超群,能用手与猛兽格斗,思维敏捷。虽然史书对他的描述有夸张的地方,但他是个文武双全的君主。
*** 配图
他在位三十余年也干出了许多不凡之事。治国上,他任命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广牛耕灌溉技术;对待反对派贵族,他强硬削弱,比如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他大胆启用亡虏逃臣飞廉恶来;军事上,他讨伐黎国,破苏压周,东攻东夷;最后是对待俘虏,他大胆的废弃祖宗的制度,不再屠杀。无论从哪一件事来看,帝辛都不属于一个暴君,倒是一代明君。
牧野之战,是帝辛人生的转折点。周武王带着诸侯联军打败了貌似强大的商朝俘虏军团,帝辛被迫自杀。自此,历史上没有了商,但暴君行列中多了个叫纣王的名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帝辛的头上的罪名由最初的六大罪逐渐的增多。周朝给帝辛的一个罪名是不亲贵族。在正统史书上讲,微子、箕子和比干是商王室中的忠臣和贤臣,但不被帝辛重用。咋一看,帝辛不识人才,灭亡也是活该。事实不是这样。商王朝建立之后,其继承采用的是“兄终弟及”的制度。当然,这一制度也造成了商王室的不断内讧。其中,盘庚多次迁都就是为了削弱其众兄弟的影响,达到统治的稳定。到了帝祖甲时,其制度发生了改变,采用“嫡长继承制”。经过不断的斗争,帝乙在位时这个制度已经稳定了下来。
*** 配图
改革是个艰难的事情,任何一个制度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一群人的利益。比如说周人嘴中的三个贤人。如果按照“兄终弟及”制的话,这三个才是王位的继承者,哪能让帝辛继位。权利的失去,他们当然不甘,总想着找回自己“丢去”的东西。他们三个的实力相当大,帝辛对他们也就不会心慈手软。
史书记载,“微子启、胶鬲与周盟”。也就是这两个人以卖国来寻求周的支援。当周攻破朝歌,作为帝辛的同母胞兄微子的表现,让人感到讨厌。史书记载,“周武王伐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摊面缚,左牵牛,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此处有个看起矛盾的事,微子与帝辛是同母同父的胞兄,且微子年长。按照嫡子继承制,帝辛也没有理由继承的。其实,并不矛盾。微子出生时,他的母亲不是王后。因此,微子就是庶子。但当帝辛出生时,他的母亲升职变为了王后,自然帝辛就是嫡长子了。拥有嫡长子身份的帝辛继位就合理合法。
*** 配图
帝辛继位,他面临的形势很复杂,特别是他的王室。为了打压不服的人,他破格提拔了飞廉和恶来。在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他的做法不被世人所容纳。更何况,帝辛是个亡国之君。当然,帝辛提拔的两个人表现的相当优秀。《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一个商的国君,“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殷受命成宣,百禄是荷”。胡适曾在《说儒》中认为武丁之后无人有此武功,应该指的是孔子。然而,冯友兰和郭沫若认为胡适的观点是错误的,武丁之后,能接受这样称赞的有一位,是帝辛。
郭沫若在《青铜时代•驳说儒》中这样写到: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会把殷纣王看得来和周人所看的同样,他们就要称他为“武王”,要纪念他,甚至都是说的过去的了。如果不是商出了叛徒,商的主力东征东夷,周哪有空子可以钻。如果周没有空子钻,帝辛的历史评价会有另外一番景象。此时,笔者想起了隋和明。隋朝的时间不长,两位皇帝被黑的一塌糊涂。同样,李成梁养大了努尔哈赤,清朝吞了明,且修了《明史》,将明朝皇帝黑了一个遍。对于帝辛所受到的攻击,孔子的弟子自贡曾说: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