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还是天花?同治皇帝的死因慈禧根本不在乎
在封建时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皇帝是国家的象征也是赖以维系的更高统治者,所以每一位皇帝的生死都是牵动着一个王朝的运转。而清代去世时最年轻的皇帝——同治,他的死因更是留下了诸多谜团。
根据清末在清朝担任海关税务的英国作家濮兰德所著《慈禧外纪》记载,关于同治之死早在1873年就已经是“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样对皇帝的死因进行讨论是大逆不道的,但这却并没有阻挡人们对于这个话题的热情。有趣的是,确实在第二年1874年,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上疾大渐,崩于养心殿”同治皇帝死时只有十九岁。
而对于皇帝年纪轻轻就猝然而死的局面,朝堂乡野,当时今日,都有很多的猜测,而让人议论最多也是分歧更大的的观点就是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还是天花?据《桃华圣解庵日记》记载,同治皇帝亲政之后,对于国家大事和大臣的劝谏十分厌恶,再加上属于青春期少年的不爱学习,喜欢玩乐,他就与宫中的年少太监越走越近。而这些太监为了迎合皇帝就和他整日嬉戏,甚至还让皇帝接触了龙阳之好,和皇帝“日就裸脊”通俗点说就是白天 *** 衣服,你懂的。
*** 配图
不但如此,《慈禧外纪》中还记载了同治皇帝在夜间和内务府的一些媚上的官员共同出入与北京南城的八大胡同等风月场所,所以常常在第二天早上回来召见军机大臣时,宿醉未醒“言语失次,杂以南城微贱之事”。而其中最恐怖的记载是《梵天庐从录》,其中说到由于同治皇帝杀了安德海,所以导致与慈禧母子失和,慈禧念及儿子喜爱男色,就给他选荐了许多年轻美貌的太监,供其淫乐。导致“薨之日,阳根已溃烂过半”。
而综合以上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性行为事件,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行为都是不安全的,所以患上梅毒这种性病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其中却有三点是存在疑问的。
之一,皇宫大内有着严格的门禁制度,出入必须凭借腰牌,况且在天黑之后,皇宫的大门就不会再开启,直到第二天早上。况且在古代皇帝出行阵仗极大,为了安全起见微服私访这种事想都不要想,皇帝又怎么可能在晚上不漏风声的出去嫖娼呢?
第二,清代宫中选取秀女和太监之时,都是有严格的健康检查措施的,因为要对帝王和后妃的健康负责,身怀梅毒的人肯定是不予选取的。但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一般为9到90天,也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潜伏期内有病毒携带者进入宫中。
第三,《梵天庐从录》中也说了,关于同治的死因是“范肯堂闻之于李文忠者”,这条消息是道听途说的,所以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哪有大臣能够看到皇帝 *** 的呢。可是这个消息的来源“李文忠”也就是李鸿章,又与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又肯定不会是空穴来风。
既然梅毒之说有待商榷,那么天花的说法可信度有多少呢?据《清史稿·穆宗本纪》记载,在同治皇帝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去世的,就在当年九月份,同治皇帝三次在“晾鹰台”举行围猎、阅兵以及观看王公大臣骑射。这说明皇帝此时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是没有出现问题的。但是从己亥日开始“上不豫,命李鸿藻代阅奏章”,紧接着十月三十日就开始有太医为皇帝按照天花的病症治疗了。
*** 配图
刚开始病情是有好转的,但是到了十一月初七开始皇帝的病情就已经开始恶化,此后再也没有好转的迹象,直到十二月初五驾崩于养心殿。在晚清名臣翁同龢的日记中也曾记载在十一月初八这天,同治皇帝曾让大臣们观看他脸上和胳膊上的天花,翁同龢在这里写到“花极稠密”说明皇帝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而根据清代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的结果,在1979年北京的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后期余毒所致的走马牙疳,体内热毒所致皇帝而死。
可是就是这样言之凿凿的论断,在经过仔细推敲之后依旧存在种种疑团。
之一,天花的发病时间。根据美国唐纳德·霍普金斯所著《天国之花:瘟疫的文化史》记载,天花病毒在经历潜伏期,通过人体发病之后,死亡情形常发生在发病后1或2周内,而同治皇帝竟然病发后一月有余才去世,很明显这与天花的致死时间是不同的。
第二,走马牙疳其实就是指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等一些口腔疾病,而“走马”只不过是形容发病的极速,而这种病在中国民间尚有许多有效的治疗 *** ,为什么堂堂太医却连这样的病都治不好呢?
第三,天花出痘会引发的溃烂和疮口,可是梅毒的后期一样会出现皮肤疱疹和溃烂,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分辨不清楚的,所以《翁同龢日记》记载了皇帝的症状,但却并不能清晰地分辨病情。
*** 配图
既然梅毒之说存在疑问,天花的症状与治疗又存在瑕疵,那么为什么官方和民间会各执一词呢?其实仔细想想,双方各执一词也是对自己利益的更大化需求。出于对维护皇家威严的需要,朝廷自然是不会承认梅毒之说,而在家天下的大环境中,同治皇帝得病时,没有请母后慈禧帮助掌控朝政,而是让李鸿藻代为阅览奏章,母子间是不是真的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呢?何况更有可能是慈禧效仿武则天杀太子李贤的故事,来让自己二度垂帘呢?
而且对于这些百姓来说,野史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在严苛的制度与统治之下,他们需要对权贵的调笑,来达到自己的平衡,就像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一样。况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后来有心人的口中,腐败没落的晚清,皇帝是否也应该是不作为,甚至是死在梅毒之下的昏君呢?而不管是出于慈禧或是外界的舆论需要,他们虽然关心同治皇帝的真正死因,但皇帝的死在新皇登基之后就已经变得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