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明君汉明帝刘庄的特殊爱好信封佛教
秦汉,代表了我国两个不同的朝代—秦朝和汉朝,但汉朝也是由两个不同的朝代所组成的,西汉和东汉。可能你就会问了,为什么西汉和东汉不是同一个朝代,它们不都是冠以汉朝吗?而且皇帝不也都是刘姓子孙么?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但这个认识却是有所偏失的。汉朝的皇帝们却是都是刘姓的汉族人,但中间却经历了战争、夺权和迁都,从理论上来说,皇帝的血脉已经有所改变,皇权集中地也随之而变化。西汉有名的皇帝当数刘邦、刘彻,而东汉则以刘秀、刘庄为个中杰出的代表。
图片来源于 ***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皇朝的第二个皇帝,他的父亲是光武帝。东汉末年,皇帝的权利早已名存实亡,权利尽数在官宦手中,百姓们民不聊生,作为皇室的分支刘秀历经辛苦终于打下了东汉的江山,重新恢复了汉室的光明。刘庄作为他的继任者,在政治上越发的励精图治,不断实施改革,可以说是他将历经战争的汉朝的千疮百孔加以抚慰,让百姓们可以得到休息,让皇权重新得以中央集中。
汉明帝除了政治上面的清明外,私下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便是信奉佛教,我国佛教得以引入,完全是归功于汉明帝,他派出使者历经千山万水,终于将佛教佛经引入汉室,并专门修葺寺庙,如白马寺,便是当时汉明帝信奉佛教的一大名处。
汉明帝的一生,内外兼修,可谓是一代明君。
汉明帝尊师
汉明帝,刘庄的皇位来之不易,光武帝刘秀立国时他并非是太子,而是一代藩王,只因一则刘秀极度宠爱刘庄之母阴夫人,古代王朝要不就是子以母贵,要不就是母以子贵,刘庄就是属于前者;二则刘庄本人也算争气,从小便表现出天赋聪颖,能察人入微,并观事于无形,深得刘秀的喜爱,觉得此子才华纵横,但当时刘秀仍不能下定决心易储。
图片来源于 ***
直到,刘庄的尊师行为传到了刘秀的耳里,光武帝才决定最后改立刘庄为太子,继承大业。当时刘秀说,此子品德高尚,且天资聪颖,唯有将大汉朝托付于他,才不枉费我打下这江山的辛苦啊。
刘庄的尊重师长的优良品性,不仅是体现在他幼时,更体现在他成年以后,尤其当他登上帝王位之后,对待师长丝毫没有半点不恭敬,言行一致,仍然尊师重道与从前一致,这点才是难能可贵的。这样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心里真实的想法,才是最为真实的体现,一个人平时尊师重道,有可能是伪装,是虚假的体现,要么为博得名声,要么为博得名位,只有在他已经达到人生顶峰,再也无需借助外力的时候,那个人的一言一行才是他本人的真实体现。
汉明帝的尊师,不仅是体现在口头上的,而且时刻以身作则,教诲天下学子们一定要牢记老师的恩情,可见汉明帝是用自己的亲身作为为这句话进行了深刻的阐明。
汉明帝尊师的启示
汉明帝尊师,他是如何尊师的,是真心尊敬还是故作表面功夫,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图片来源于 ***
汉明帝还是在太子的时候,光武帝便让当时的侍郎桓荣为太子师,教习刘庄学习为帝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刘庄的品性很好,学习上一直不怎么让老师操心,天资聪颖,常能习得一便能自我拓宽时间举例到三,与老师桓荣相处地也是十分融洽的。
随着太子长大成年,继位为皇帝,刘庄也并没有因为政事的繁忙而疏于学习,在下朝后也常常去听取老师桓荣的授课,并将朝政问题拿出与老师共同分析,此中他常常得到了相当大的收获。老师的年龄逐渐的大了,体力也渐渐不如从前,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授刘庄的了,但刘庄依旧会常常去老师处,让老师坐在主位,他便随便找一处位置与众学生们坐在一起,听着老师的讲解。
到了老师灯枯油尽之时,汉明帝守在桓荣的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并以弟子的身份追忆桓荣。
那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作为学生作为弟子,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你的之一要务就是学习,既然能教授你知识就是你的老师,那么你就应该尊重他,将他的话作为自己行为做事之准则。第二,作为中国民族,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发扬他光大他。最后,作为皇帝,一定要以身作则,这样你的臣民才会自学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