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项伯身为项羽手下为什么会帮助张良脱险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11-03)330

项伯,听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是提起另一个名字项羽,很多人应该会如雷贯耳。而这个项伯其实就是项羽的叔父。虽然他是项羽的叔父没有疑问,但是他和项羽的关系远没有项羽和另一个叔父项梁来得亲密。这中间除了项羽是由项梁一手带大成人的之外,还跟项伯的偏向与刘邦一方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项伯的行为也对项羽日后的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项伯身为项羽手下为什么会帮助张良脱险

图片来源于 ***

据史书上记载,项伯,生年不详,名缠,字伯,出生子下相。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的大将项燕。项伯年轻时是一个行侠仗义的有为青年,一心想要除暴安良,做出一番功绩。也因此不小心杀了人,后来是在刘邦的谋士张良的帮助下脱离了这次困境。之后他便跟随项梁起事,他被封为左尹。等到汉元年十月,项羽听说刘邦逐步在汉中称王,随即大怒,准备率军攻打刘邦。项伯因为感念于恩人张良,不愿他受到牵连,便悄悄告诉了张良项羽打算攻打刘邦的消息。张良知道后马上告诉了刘邦,刘邦自知自己的实力跟项羽差距太大,于是他便拉拢项伯,极其恭敬地厚待项伯,有晓之以理说这只是个误会。项伯竟然信以为真,便打算替刘邦向项羽道歉。

之后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一带 *** ,项羽原本已经原谅了刘邦,但是他的谋士范增不肯放过这个机会,他让项庄以表演舞剑为由伺机杀死刘邦。而项伯看穿了项庄的举动,也以舞剑为由来保护刘邦。最终刘邦找了个机会溜走了,导致暗杀计划失败。

到了后来,项羽因被刘邦围困在垓下自知无力翻盘,便在乌江边自刎而死。而刘邦在建立西汉之后,为了感谢当年项伯的救命之恩,册封他为射阳侯,赐刘姓,项伯也最终寿终正寝,于公元前192年安然离世。

项伯怎么死的

说起项伯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提起项羽,相信应该很多人都听闻过这个名字。其实这个项伯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说起来,项羽其实有两个叔父,项伯是他的小叔父,而他的大叔父则是因为轻敌而死的项梁,项羽的结局我们都很熟悉,他因为自己的自负和轻敌最终被刘邦包围在垓下,自知没有脸面对家乡父老,于是他在乌江自刎而死。但是项伯的结局并不像项羽和项梁一样悲惨,这要归功于他的仁善和知恩图报。

项伯身为项羽手下为什么会帮助张良脱险

图片来源于 ***

项伯,名缠,字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的大将项燕。在年轻的时候,项伯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侠士,他十分同情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百姓,而相应地他对于那些欺凌霸市的达官贵人则是厌恶至极。史书上记载道,项伯因为某种原因杀了人,但是史书行并没有记载他为何杀了人,我们只能推测他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冲动杀了某个权贵而被官府通缉。幸好他得到了一个叫张良的人帮助,张良把他藏在了一个很隐秘的地方,使他最终逃过了官府的追捕。

项伯受了张良的救命之恩,自然是对他感激涕零,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要报答他。这个机会没过多久就来了。项羽听说了刘邦想霸占函谷关,把所有财宝据为己有之后,随即大怒,马上下令士兵做好准备攻打刘邦。而此时曾经帮助过项伯的张良已经是刘邦得力的的部下时,为了不使曾经的恩人受到牵连,项伯立即把这个消息悄悄告诉了张良,张良也马上把总共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盛情召见了项伯,让他替自己向项羽求情。项伯没有任何怀疑便接受了刘邦的提议。在随后的鸿门宴上,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他挺身而出,和意图刺杀刘邦的项庄一起表演舞剑,同时保护刘邦。最终项羽的谋士范增的刺杀计划失败,而汉邦也趁机逃走了。

之后的事情就是项羽被刘邦围困最后只得自刎而亡,而项伯因为对刘邦有救命之恩而被册封为射阳侯,并赐刘姓,最后寿终正寝,于公元前192年安然离世。

项伯和张良

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和大臣,他和韩信、萧何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可见他在建立西汉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大功。张良可以说是一个智谋超群的能臣,他不仅善于替刘邦打仗,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就比如说他和项羽的叔父项伯吧,因为他早年解救了项伯的杀人罪,项伯对他可是感恩戴德,宁可出卖自己的侄子项羽也不想张良陷入危险,可见张良手段之高超。

项伯身为项羽手下为什么会帮助张良脱险

图片来源于 ***

说起项羽的这个叔父项伯,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名缠,字伯,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在年轻的时候,项伯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十分愿意帮助那些生活穷苦的百姓,甚至还为此杀过人,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为何杀人,但是依照他行侠仗义的个性来说,很可能是杀了某个危害一方的权贵人物。原本项伯杀了人是要蹲监狱的,但是他得到了张良的帮助,张良把他藏在了一个秘密的地方,使张良逃过了一劫。这件事也成为了日后项伯保护刘邦的重要起因。

在汉元年十月的时候,项羽因为听了刘邦的部下曹无伤派人来说刘邦准备在汉中称王的消息之后,随即大怒,准备整备军队攻打刘邦。项伯知道之后,因为不想自己的恩人张良受到伤害,于是他便悄悄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张良,张良得知之后,立即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就厚礼款待项伯让他替自己向项羽说情。项伯果然中计,在随后的项羽和刘邦的宴会上,当他看到项庄舞剑的时候便猜到了项庄的意图,于是他便挺身而出也和项庄舞剑保护刘邦。最终导致刘邦逃走,项羽的谋士范增的暗杀计划失败。

暗杀计划的失败,项的保护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项羽这有很大的责任,如果他能够正确看清当时的形势和刘邦的为人,或许他就不会最终兵败自刎而亡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11/155606.html

“项伯身为项羽手下为什么会帮助张良脱险”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和珅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上的和珅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对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京什刹海地区曾经是王府集中之地,前海西街就坐落着堪称中国第一豪宅的恭王府。这座宏伟无比的院落占地面积约为61120平方米,里里外外皆使用最好的金丝楠木作为装饰。尽管这些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主要是用于衔接,但如...

年羹尧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年羹尧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封建王朝,皇权始终是不容侵犯之姿,做臣子的一定要踏实本分,否则等到你触犯皇帝“逆鳞”之时,就会招致祸患而浑然不知。《史记》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是怎么死的?他死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张郃,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粮草用尽,无奈选择退军,这时,魏国大将张郃率军追击诸葛亮,在木门,双方交战,诸葛亮将张郃射死。张郃中箭战死之后,受益最大的是谁?谁最高兴?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可以分析一下,到...

荀彧并非曹操真正的谋士,为什么这么说?

荀彧并非曹操真正的谋士,为什么这么说?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曹操的众多谋士里,荀彧地位与郭嘉相当。只不过郭嘉更偏向于军事上的谋略,一直和曹操南征北战,而荀彧属于朝政性谋士。战略方面,荀...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为何最终把王位传给了李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想必大多数人都看过《武媚娘传奇》这部影视剧,剧中描绘了武媚娘一生的故事,她本是并州人士,唐太宗选才女充盈后宫时选入后宫,而后成为了唐高宗的妃子。唐高宗和武则天感情日笃,这遭到了宫中其他妃子的妒忌...

孙权不知道杀关羽带来的后果吗 孙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孙权不知道杀关羽带来的后果吗 孙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对孙权为什么会杀关羽难道他不知道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孙权作为当时诸侯中最年轻的一个十八岁就统领了江东,谋略才智非常人能比,连曹操都赞称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能力自然是出类拔萃,但是也做过错误的决定!襄樊战役...

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最后为什么是汉武帝继承大统

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最后为什么是汉武帝继承大统

还不知道:汉景帝共有14个儿子,汉武帝为何能继承大统,其他儿子结果怎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汉朝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前后历时四百余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汉武帝作为一名雄才大略的皇帝名垂千古,他的事迹广为...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还不知道:乾隆死前不杀和珅有哪些因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贪官,无可避免的会提到和珅,这个清朝巨富,一个人的资产抵得上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总和,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那么千古一帝乾隆为何不杀和珅,而且对其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首先,和珅能成为乾隆身...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