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
秦孝公为了摆脱秦国国力衰弱的困境,在社会广发求贤令,希望寻找一位有志之士来秦国进行变法运动。商鞅得知秦孝公为人贤明,便从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被商鞅的才智所折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实行变法运动。
图片来源于 ***
商鞅变法是一场彻底的社会改革运动,为了让百姓信服商鞅变法的决心和信心,商鞅进行了一个活动,旨在秦国上下树立诚信的形象,这便是立木取信的故事。
商鞅为了得到百姓的信任,便让人在南门竖立了一根木头,并且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可以获得十两金。很多百姓都围了上来,但是大家都对这件事持有怀疑态度,没有一个人动手扛木头。随后,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了50金,围观的百姓更不相信事情的真实性了,没有一个人去扛这根木头。突然,人群中出来了一个人,他将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到了北门后,商鞅立即派人给这位扛木头的人50金,大家看后议论纷纷。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商鞅“立木取信”这一做法,是为商鞅变法前所做的预热活动,恰好,他的言而有信被秦国百姓所信服,顺应了改革民意。
作法自缚这一成语,讲诉的也是商鞅的故事。
商鞅变法得到秦国上下的拥护,这让秦惠文王有了警惕心。秦惠文王以此为借口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得知后,逃到了边关。夜已经很深了,商鞅打算找一家客栈住宿,商鞅从家中匆匆逃出,没有带相关凭证,客栈的主人不敢收留他,并且声称,如果不遵守,就会实行商君的连坐惩罚,商鞅听后,哭笑不得。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进行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秦孝公时期,国力贫弱的秦国引发了统治者的深思,渴望找寻一位仁人志士通过变法来挽救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图片来源于 ***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从国力来说,非常微弱。战国时期的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因为位置的毫不起眼,秦国经常被其它盟友遗忘;除此之外,秦国遗留了大量的奴隶制社会风俗,思想和习俗都走入了瓶颈期;加上,秦国内部统治阶层为了争夺势力,展开了内战,国家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发展。
秦国几度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魏国等国家通过开展变法运动,经济和军事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而秦国仍在原地踏步。魏国强盛后,为了领土就会攻打其它弱小的诸侯国,秦国就是魏国的目标之一。魏国屡次率兵攻打秦国,秦国数次战败,舍弃河西等地。纵观秦国当时的状况,要改善内忧外患这一境遇已经非常亟待。
其它诸侯国通过变法运动,国家早已实行了不同的税收制度,而秦国发展较晚,落后于其它国家。加上,其它诸侯国通过变法颁布瓦解了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这一做法鼓动了百姓的积极性,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秦孝公时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变法必须要在秦国实行,才能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所以,商鞅变法应运而生。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而言,成为了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轻功通过商鞅在各方面的变法,使秦国内外焕然一新,所以,商鞅变法也是一场彻底地社会改革运动。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图片来源于 ***
这场变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后共同花费6年时间进行。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商鞅在秦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受到秦国百姓的拥戴。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存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思想残余,商鞅变法后,加快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进程。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国力衰弱,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富民强。为了提高秦国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并且允许土地进行买卖。这一做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了秦国粮食产量存储。加上,商鞅在变法中,鼓励百姓以铁制农具代替牛耕,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产力。为了吸引人才,来到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做法提高了士族阶层的信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变法前的秦国,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当魏国等其它诸侯国来侵犯时,秦国只能抵抗,不敢发动进攻,而且屡次战败。针对军事作战能力方面,商鞅也出台了相关的提高措施。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军队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鼓励,商鞅的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由此走向了国富民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