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中国历史7年前 (2017-12-27)240

清朝统治者公开的两条选秀标准,一是品德,二是门第。长相是不重要的,如果秀女貌美如花,就有让皇帝沉湎于女色及后宫争风吃醋的危险。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光绪十三年(1887年),17岁的光绪亲政,慈禧由“垂帘听政”改为“训政数年”。训政后的慈禧便着手筹划光绪的婚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慈禧连颁懿旨明确了光绪大婚的计划和费用。光绪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1888年9月3日),又一道懿旨发布:“皇帝大婚典礼,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尽管大婚的日子已定,可皇后为谁,仍是一个谜。直到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1888年11月8日),光绪帝的一后二妃才在紫禁城体和殿被选定。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选后过程】海选貌美如花没有海选资格

主办单位:户部

参赛条件: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

比赛地点:北京紫禁城御花园、静怡轩等处

比赛细则:每三年在旗内选一次秀女,选中者“或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

首先,要严格审查她们属于哪个旗,年龄有多大。因残疾而不能入选的,由族长将原因层层上报到都统,再报户部上奏皇帝后,才可免除应选,自行婚嫁。如果违犯规矩,就要被追查治罪。

选秀女之前,先由户部奏报皇帝,获得批准后,由八旗各级长官,逐级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各旗选送的秀女,要提前送到京城。在选秀女前一天,她们乘坐的骡车由本旗基层长官参领和领催排定次序。日落时骡车出发,入夜时分进入地安门,停在紫禁城神武门外,等宫门开启后,选送秀女按次序下车,跟随宫中太监进入顺贞门。选秀女时,通常是五六个秀女站成一排,由皇帝、太后亲临现场挑选。

清朝统治者公开的两条选秀标准,一是品德,二是门第。长相是不重要的,如果秀女貌美如花,就有让皇帝沉湎于女色及后宫争风吃醋的危险。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决赛】皇后人选早由慈禧内定

决赛时间:1888年11月8日

地点:紫禁城体和殿

评委:光绪、慈禧

见证人:容寿固伦公主(即恭亲王奕长女)及福晋命妇

服务人员:太监、宫女

经过海选,入围秀女共有31人,又经慈禧两次亲阅,最终进入决赛的仅有5名秀女,即慈禧的弟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

决赛现场,5位秀女虽各有才艺,却没有机会展示。光绪被迫将皇家定情信物玉如意交到了表姐叶赫那拉氏手中。最后两道懿旨同时颁下,比赛结果尘埃落定,一道懿旨宣布立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另一道懿旨则宣布将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他他拉氏分别立为瑾嫔、珍嫔。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选后实录】之一版本李莲英吃贿赂协定两皇妃

来源:慈禧曾孙叶赫那拉·根正

当时皇帝选拔妃子,要在全国层层把关,但能够带到光绪面前的只有60多位,并且从这60多位里,要选一后两妃。

选妃当天,光绪在60多人里一眼就看上了珍妃。光绪拿着玉如意,犹豫不决。因为玉如意递到谁手里,谁就是皇后。但慈禧早就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光绪。光绪走到珍妃面前时,突然变得非常伤心。

就在此时,熟知慈禧意图的李莲英走过去,扶住光绪,将他一直搀到隆裕面前,将玉如意交到了隆裕手里。隆裕成了光绪的皇后。

为了能让珍妃当上皇后,珍妃、瑾妃家里花了很多钱贿赂慈禧跟前的红人李莲英。可李莲英很清楚老佛爷的意思,准皇后只能是慈禧亲弟弟都统桂祥的女儿。于是他只能在选妃过程中做些手脚,并想办法让珍妃的姐姐也成为妃子。李莲英打算用两个妃子换皇后,好对珍妃家有个交代。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第二版本慈禧意满才顺了光绪心思

来源:《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濬著

《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光绪十三年冬,西后(慈禧)为德宗(光绪帝)选后,在体和殿召见备选之各大臣少女进内,依次排立。当时太后上座,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小长桌一,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二对,为定选证物。太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

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坚持令其自选,德宗乃持玉如意趋德馨二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声曰:‘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将玉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在意德氏女,即选入妃嫔,亦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对于末列二女,此珍妃姐妹之所以获选也。”这个内幕消息据说是由内宫太监唐冠卿传出来的。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选后盘算】慈禧定皇后实为安插耳目

慈禧将侄女立为皇后有自己的如意算盘。首先,皇帝的后妃,尤其是皇后,与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对皇帝的想法有特殊影响力。将自己的侄女立为皇后亲上加亲,而且这样做无异是在光绪身边安置了一个最忠实可靠的耳目和密探。

其次,同治帝选后的失败对她的教训很大。慈禧与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有矛盾,甚至导致母子不和,慈禧自然不愿让历史重演。

那光绪为何不愿选表姐为后呢?据文献记载,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相貌平庸,且含胸驼背,和“靓丽”二字沾不着边,且已21岁,比光绪帝还年长3岁。在光绪看来,表姐当妻子有点接受不了,而且隆裕的长相又难如人意,不选其为后也在情理之中。但隆裕是慈禧指定的,光绪再不愿意也不敢违背太后懿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12/165004.html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的相关文章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都没有孩子 和李治在一起为何就有孩子了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都没有孩子 和李治在一起为何就有孩子了

还不知道:武则天嫁给李世民为什么没怀孕,跟了李治就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两千年封建社会里清一水的男性皇帝中,武曌横空出世,成为万叶丛中一点红,着实有些突兀。然而虽然武则天的人生有些特立独行,但她却像其他男皇帝一样,既有人尽皆知的功过是非,也有鲜为人知...

吕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 吕后的人生为何是悲剧的

吕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 吕后的人生为何是悲剧的

对吕雉是中国第一位皇后,为何大家却说她可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吕雉的一生,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吕雉少女时代嫁给了一个混混,后来这个混混起兵造反,吕雉从此过上了提心吊胆的日子,还曾被丈夫的敌人俘虏。好不容易被救了回来,丈夫却另有新欢。...

刘婴是位什么样的皇帝?他被囚禁的原因是什么

刘婴是位什么样的皇帝?他被囚禁的原因是什么

刘婴乃是汉宣帝刘询玄孙,父亲是广戚侯刘显。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居摄元年(6年),年仅一岁的刘婴被王莽拥立为汉朝皇帝,但仅仅过了三年,刘婴就被迫禅位,当了定安公。后来王莽为了监视刘婴,把孙女王氏嫁给了她。刘婴既是汉朝皇帝又是新朝帝婿,为何连六畜都不识呢,船...

都说良禽择木而栖 沮授为什么不选择投降曹操

都说良禽择木而栖 沮授为什么不选择投降曹操

还不知道:良禽择木而栖,沮授为何不投降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沮授可以说是袁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在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帮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统一河北。沮授曾对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但袁绍并不听从。...

汉中之战曹操是如何遇险的?又是如何脱困的?

汉中之战曹操是如何遇险的?又是如何脱困的?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曹操在打汉中之时,带着许褚和徐晃去偷看张鲁之弟张卫的营寨,结果,张鲁大将杨昂、杨任突然率两路大军杀来,准备干掉曹操,危急时刻,许褚和徐晃立即进行了分工,他们的表现有何不同?许褚做了哪个正...

朱文正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朱文正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朱文正明太祖朱元璋之侄,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文正虽然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但是他的亲侄子,在洪都之战死守近三个月,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立下大功,可以说是老朱家的千里驹。那为何朱文正最后被朱元璋囚禁而死呢,一,投...

杨敞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杨敞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弘农杨氏又称华阴杨氏,是辉煌上千年的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士族,源自西汉,盛自东汉,巅峰一直延续到隋唐。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名门望族。杨敞,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人,被尊为弘农杨氏的始祖,也是弘农族的第一个宰相。他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杨敞这一生也算得上是比较风...

诸葛亮和陆逊之间谁更胜一筹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和陆逊之间谁更胜一筹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对陆逊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陆逊和诸葛亮谁更胜一筹?三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能臣良将,其中诸葛亮、陆逊、司马懿都是文臣中的佼佼者。这三位臣子在当时都曾权倾中外,相互之间的对抗也非常有趣。不过,司马懿活的时间最长,也笑到了最后。甚至司马家族更是取代了曹魏,统一三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