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为何朝廷不招安他们呢?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1-11)210

明朝以前,招安可以说历代皆有,尤其是两宋。不过,两宋虽然招安次数频繁,但其时社会矛盾仍以民族矛盾为主,因此无论是就招安的规模还是影响来讲,均不能与此后的明朝相提并论。

明自正德时起,奸佞当道,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尤以刘六、刘七等人举事影响为更大,他们先是同意负责镇压的马中锡采取的招抚策略,后又叛归山林,最终在王守仁的主抚之策下,才最终使叛乱得以平定。

明代农民起义至崇祯朝达到 *** ,《明史》称其时“群盗满山,四方鼎沸”,“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这些举事的义军首领,不少直接受到了《水浒传》招安思想的影响。张献忠始初起义,明确表示图的就是“异日招安”。

但是由于对朝廷招安诚意的疑虑,加之从《水浒传》悲剧结局中吸取的教训,明末各路义军虽表面声言效仿宋江之招安与忠义,实际仅将其作为斗争的策略罢了,那种死心塌地且毫无条件地接受招安少之又少。而当时明廷“委政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这就使得明末招安问题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为突出,当然影响也更大。

明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为何朝廷不招安他们呢?

崇祯三年(1630年)义军初起时,负责剿抚的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即主抚,但招安效果差强人意,杨鹤最终也因所抚义军的再度叛变,以主抚误国罪下狱论死。实际上此次招安来自上意,杨鹤只不过是这一策略的执行者罢了。崇祯四年(1631),朱由检在询问山西按察使杜乔林流寇事时,便已表示“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因此,在该年批给杨鹤的招降奏章中,即明确指示他“相机招安、允协朕意”。此次招安失利,使崇祯帝有所悔悟,负责核奏此案的吴甡,事后说:“先剿而后抚,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古帝王讨贼定案。今渠魁借招安为名,给札予官,反杀胁从,戮良民,以克功级,天下之祸有决裂不忍言者。前此塘报多蒙蔽,上始知言抚者误,谕督抚镇道等官如按臣言,歼渠散党,毋再蹈覆辙”。

明末农民起义自杨鹤主抚而始盛,然而继之“专办流贼”的陈奇瑜,似乎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初剿成功,陈奇瑜即以为“湖广贼尽,鼓行而西,谓贼不足平也”。官军四集,义军十分惧怕,遂“悉遁入兴安之车厢峡,诸渠魁李自成、张献忠等咸在焉。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贼误入其中,山上居民下石击,或投以炬火,山口累石塞,路绝,无所得食,困甚。又大雨二旬,弓矢尽脱,马乏刍,死者过半。当是时,官军蹙之,可尽歼”。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歼敌机会,然奇瑜无大计,又本主抚,在左右将帅的怂恿下,遽许李自成、张献忠的伪请降,“先后籍三万六千余人,悉劳遣归农。每百人以安抚官一护之,檄所过州县具糗粮传送,诸将无邀挠抚事。诸贼未大创,降非实也。既出栈道,遂不受约束,尽杀安抚官五十余人,攻掠诸州县,关中大震”。若从此后义军发展的情况来讲,此次李自成与张献忠的侥幸逃脱,恐怕是最令明廷士大夫扼腕痛惜的。

明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为何朝廷不招安他们呢?

清初史家査继佐称:“贼始于杨,亦烈于杨。前则恇怯图苟安养寇是也,后则增饷敛怨,因而长乱。养寇在一方,长乱满中原矣……鹤与嗣昌生不凡,是奇误也。夫既误,虽奇亦庸。庸而误,误小;以奇而误于庸,误大”。杨鹤与杨嗣昌父子前后主掌明末剿抚大局,竟皆主抚,一养寇患成,一令大局崩坏不可收拾,确实是“以奇而误于庸,误大”。杨嗣昌本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征剿之初,颇见功效,京军屡捷,义军颇惧。然援引倚任熊文灿,文灿实无才,居官福建、两广时,以招降海寇叙功升迁,曾因招抚刘香损官折将,崇祯责其“贼渠受抚,自当听其输诚,安得登舟降体?督臣节制何在?”

受聘杨嗣昌后,熊文灿仍效故技,以招抚为主,杨嗣昌心虽非之,既已任之,亦不得不在崇祯帝前曲为之解。“文灿下令,杀贼者偿死。贼不肯从,则赍金帛酒牢犒之,名曰‘求贼’”。张献忠等人穷蹙之下,纷纷请降,文灿遂上言:“臣兵威震慴,降者接踵。十三家之贼,惟革、左及马光玉三部尚稽天诛,可岁月平也”。但张献忠等人并非真降,不过借此请饷、请官、请地、请关防而已,文灿悉与之。杨嗣昌当初建议崇祯皇帝加饷,“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献忠列军状曰请备遣。既而三檄其兵不应,朝野知献忠必叛也。其后,汝才降,不肯释甲。及进忠、万庆等并降,文灿以为得策,谓天下且无贼也。五月,献忠遂反于谷城,劫汝才于房县,于是九营俱反。初,均州五营惧见讨,自疑,相与歃血拒献忠,无何亦叛去。”熊文灿虽在崇祯的震怒之下,坐大辟弃市,但明朝因此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杨嗣昌、熊文灿主抚失败后,明廷山河日下,很快覆亡。在此种情势下,人们对明末招安误抚的反思,已不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更多的是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叹与痛惜。其实明末的招安失败,重要的是明末的招安不仅贯穿始终,且具左右整个战局的力量。更有甚者,明廷当政者虽前后皆主招安,但事先并无周密计划,亦不详察真伪,具体实施更是形同儿戏,不但未能借此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很多情况下反为义军所利用,成为其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明末的招安误抚堪称绝无仅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1/167648.html

“明朝末年各地纷纷起义,为何朝廷不招安他们呢?” 的相关文章

刘备在入川时带上庞统 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刘备在入川时带上庞统 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入川,为何留下诸葛亮,而带庞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11年,刘备在张松的接应下,率领军师庞统,大将黄忠,魏延以及关平,刘封二小将入川。入川之战是刘备实力发展的跳跃性战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击败强大的曹操后,刘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因为...

刘璿: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为何被乱兵所杀?

刘璿: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为何被乱兵所杀?

刘璿(224年―264年),字文衡,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宗室,蜀汉昭烈帝刘备长孙,后主刘禅长子,北地王刘谌长兄,母王贵人。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璿生于建兴二年(224年),延熙元年(238年),立为太子。咸熙元年(264年),蜀汉大将...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他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除了四处征战,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雍正宠臣李卫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

历史上曹叡是真的不知道司马懿有异心吗?

历史上曹叡是真的不知道司马懿有异心吗?

曹睿,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懿作为曹魏重臣,辅佐曹魏四代君主,功勋赫赫,但是,司马懿又有异志,而且老谋深算,阴险狡诈,最终,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大权,成为奸臣。那么,问题是,曹操都看出来司马...

历史上李承乾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能被李世民废掉?

历史上李承乾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能被李世民废掉?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八岁被李世民立为皇太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应该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子嗣也很多,一共有14个儿子和20多个女儿。但面对如此众多的子女,李世民的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他的两任太子,都远不...

陆机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与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陆机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与作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

嘉庆帝死后,继位的为何是旻宁?真相是什么

嘉庆帝死后,继位的为何是旻宁?真相是什么

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嘉庆二十五年夏天,嘉庆在热河暴病而死。由于死得仓促,嘉庆来不及安排后事。不过自雍正开始建立秘密立储制后,继位人的名字,一般早早就写在继位密诏中,放在光明正大匾后面。所以只要找到继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