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赶考都是靠走?在古代不能坐马车去吗?
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场景,那就是古代考生们进京赶考时经常都会背着一个遮阳挡雨的背筐,一路顺着京城走去。古代交通虽然不便,但是距离京城较近还好,如果是跨省的距离了,也都是走吗?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以唐朝作为时代背景给大家举例子。
从唐高祖李渊开始一直到唐哀帝李柷时年,整个历经21代帝王,共289年的唐朝历史中,一共发行不过八种货币,但是真正贯穿于其中,也就是铜钱“开元通宝”这一种。而这与古时其他朝代的混乱货币体系相比也是对比鲜明,所以也可看出来唐朝的货币体系还是非常稳定的。
根据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来看,当时唐太宗时期的一斗米大约是在3-4钱,而一斗米约等于现在的12斤,换算下来一钱至少能买3斤米。除了铜钱外,古代还经常会提到银子,而一两银子则是一千文铜钱,或者也叫作一贯钱,按照现在购买力来看,一两银子折合200元左右。
因为生产力有限的原因,唐朝最贵的交通出行方式就是马车,虽然马车速度不如直接直接骑马,但是舒适度却要好些,唐朝时期标准的马车速度是每天可以行进35公里远。不算条件好的可以自备马车的,当时的市场价大概是每50公里要100文铜钱,35公里则是70文,当然这也要排除那些行李特别多的,需要额外加钱的情况。
历朝历代中,都是进士科最为主要,但是进士不同于乡试和会试,只在考生所在地方考试,而是要经过中央 *** 的殿试作为选拔标准。古代时期,江南地区历来就是科举考试的大户,这里以南京举例,从南京到唐代都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这一段距离以如今的高速公路作为衡量标准大约有1100公里。
排除天气原因或是其它因素影响,假设马车始终按照35公里的匀速行驶,从南京到西安要走上31天,共计要2200文钱。如果不想加大成本,沿途更换马匹,还需要再给马和人留下休息时间,虽然是休息时间,但是马车夫也是要算钱的,毕竟自己不可能在休息一天出去干私活。这么一算,31天肯定是不够了,算上增加的天数,再加上沿途食宿费用,至少也得有四两银子才行。
以唐朝物价计算,这四两银子几乎就是现在的一万块钱,这个价钱即使放到现在,都可谓是一笔“天价”了。
所以,马车出行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绝对是想都不敢想的,综合考虑之下,只有水路才是最经济的出行方式,尤其是隋炀帝杨广时期,进一步开凿的大运河。因为船的容积更大,可以有更多的人分担成本,另外船速虽慢,但是毕竟不像马需要休息,是可以日夜行进的,考生也能省下住宿费用。
唐朝更低品的官员一月大概有500文钱,换到考生这一层面,乘船赶考可能俩月工资已经足够,要是马车的话就得是八个月不吃不喝才勉强凑够路费。
这还是官员,如果要是普通百姓之家的考生可能得一年也才能攒下坐船的路费,所以普通考生肯定是不舍得花这份钱了,最后也只能是选择步行了。步行确实也是古代普通人赶路的主要方式,而仅有的盘缠不到万不得已也是不太会轻易动用的。
我们一般人行走一公里大概需要15分钟左右,换算为唐代的标准马车速度,人要是也走35公里,即使一刻也不停歇还得始终匀速情况下,也得要走九个小时。同时还要考虑到古代路况还有并不存在高速的说法,从南京出发赴京赶考的考生,可能得要提前将近半年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