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盘点明清时期三个最有名、最有实力的商帮晋商、徽商、潮商

历史文化7年前 (2018-01-27)490

晋商、徽商、潮商的故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是传统农业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传统。然而,几千年以来,商业依然保持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从未真正消失过。由于国家没有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护商业从业人员的权益,因而商人只能利用乡亲、宗族的关系,来抱团取暖,带着地域性质的商帮由此形成。

在明朝、清朝时期,中国出现了3个最有名、最有实力的商帮,分别是晋商、徽商、潮商。

晋商:纵横天下五百年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咱村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留:走路要挑大路走,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拉着哥哥的手,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一曲悠长哀伤的《走西口》,反映了当年山西商人告别妻儿老小,历经艰难险阻,到西口外去经商的真实情节。

山西位于中国北方,区域内大多数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地理条件不佳,传统农业不发达,人口又比较稠密。为了生存,山西人只能另辟蹊径,从事别人看不起、瞧不上的商业,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山西商人的兴起,始于明朝时期。到了清朝,山西商人进入发展的鼎盛阶段,成为最有实力的商帮。当时,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甚至漂流过海,将生意做到遥远的欧洲。清朝初期,山西商人几乎垄断了茶叶贸易。清朝中、晚期,山西商人开设的票号,在全国遍地开花。

当时许多地方流传着一句话:“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这是说,当什么官嘛,还不如去山西人开的茶庄、票号里打工呢。

盘点明清时期三个最有名、最有实力的商帮晋商、徽商、潮商

山西商人的代表有很多,除了人尽皆知的乔致庸外,还有王相卿、曹三喜、雷履泰等众多富可敌国的知名晋商。他们每个人的传奇创业经历,都足以写上一本厚厚的书籍。

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末年,山西商人在外国资本的围攻、本国朝廷的压榨下,自身屡屡错失发展的机遇,逐渐衰落,以至于最终一蹶不振,退出了历史舞台。

徽商:曾经垄断盐业经营

安徽与山西的情况大同小异。在古代,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安徽大部分地方处于贫困山区,可耕种土地极少,光靠种地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因此人们要么靠技艺生存,要么外出经商寻找一条活路。

最早的安徽商人,是贩卖本地出产的地方特产,比如桐油、茶叶、粮食、木材等。到了后来,安徽商人有了一定的资本,就开始从事大宗商品交易。

明朝时期,经营盐业的多是山西人和陕西人。到明朝成化年间,安徽商人进入这一领域。在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后,山西人和陕西人逐渐退出了这一领域,安徽商人随即垄断了盐业经营。从那以后,安徽商人进行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涌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晋商。其中,有一个叫汪福光的晋商,专做盐业经营,旗下最多时有1000多艘船舶,浩浩荡荡地往来于两淮之间。当时,倭寇不断侵扰东南沿海,汪福光捐了许多银子,并修筑城池,防止倭寇入侵。

当然,徽商里最有名的,当属胡雪岩。胡雪岩出身贫苦人家,小时候几乎没读过书,长大后从当小伙计和学徒工做起,逐渐走上了从商的道路。众所周知,在古代,大多数商人都不敢与官府走得太近,胡雪岩却反其道而行之,与官员打得火热。胡雪岩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结识了左宗棠,开始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政商合作,并以为左宗棠西征军解决粮饷问题,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盘点明清时期三个最有名、最有实力的商帮晋商、徽商、潮商

不过,在晚清时期,由于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对淮盐积弊进行革新,使得安徽商人的利益受到一定打击。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安徽是双方激战的主战场之一,连年战乱,使得安徽十室九毁,人丁凋零。再加上外国资本和商品的进入,安徽商人与山西商人一样,走上了没落的不归路。

潮商:漂洋过海做生意

这里的“潮”,并非局限于广东潮州,而是指潮州、揭阳、汕头、汕尾一片地区。这一带有着相近的语言、人文背景,被统称为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带,从唐朝时期开始,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因而商业氛围非常浓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潮汕地区的商人来说,他们多是从事海外贸易,漂洋过海到南洋(今东南亚一带)谋生。《清稗类钞》记载:“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潮汕人外出经商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开始都是孤身一人外出,在异国他乡给别人打工,学习技术和经验。等到积攒到了一笔本钱后,就开设店铺,进行创业。几年过后,凭借聪明才干和勤奋劳作,成为财大气粗的巨商。

安徽商人与山西商人的影响力大多局限于国内,而潮汕商人的影响力却遍及全球。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都有著名潮汕商人的存在。

盘点明清时期三个最有名、最有实力的商帮晋商、徽商、潮商

潮汕商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因时而动,因而生命力远远强于安徽商人与山西商人。时至今日,潮汕商人依然在东南亚和欧美发生巨大的影响力。数据显示,2000年,香港股市40%市值,为潮商所持有。

潮商中走出了许多杰出商人。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先生,就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是一名如假包换的潮商。香港丽新集团创办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百欣,泰国正大国际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泰国盘谷银行创办人陈弼臣等都是潮商的代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1/170339.html

“盘点明清时期三个最有名、最有实力的商帮晋商、徽商、潮商” 的相关文章

古代社会讲究门当户对 曹操父子为何不娶大户人家的女儿

古代社会讲究门当户对 曹操父子为何不娶大户人家的女儿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父子为啥不娶大户人家为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出身,是曹操一生中最大之痛。不然你以为他为啥在攻打陶谦时疯狂屠城、即使知道人口是当时最宝贵的资源?“汉经学、晋清谈”,两汉时期,构成政权运行骨干、最具备社会影响力的群体,不是军政权贵,也不是富商大...

古代妃子能够降级 皇后为什么一般都是直接废为庶人

古代妃子能够降级 皇后为什么一般都是直接废为庶人

对为什么对皇后的惩处一般都是直接废为庶人,而不是降级成为妃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皇后的来源,就能揭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皇后的皇帝是刘邦,他的皇后就是吕后。吕后是从外地搬迁到沛县的,刘邦的老岳父是一个大富翁。尽管历史上没有更多的记...

皇象:三国时期书法家,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皇象:三国时期书法家,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书法作品与当时严武棋、曹不兴的画并称“八绝”。章草学杜度,笔势沉着痛快,纵横自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皇象大约生于东汉末年,后来进入中枢,位至...

在书法、茶业等方面,蔡襄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书法、茶业等方面,蔡襄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人 。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

在古代,那些士兵在战场上是如何睡觉的?

在古代,那些士兵在战场上是如何睡觉的?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很多战争,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军队行军打仗的场景,将军一声令下,士兵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画面十分的壮观。古代打仗不像现代这么高科技,拼的就是数量。因此在电视中,每次出征时,我们都能看到将军的身后有大批的士兵跟随。小编小时候十分...

李德裕:唐朝宰相、文学家、战略家,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

李德裕:唐朝宰相、文学家、战略家,与唐武宗的君臣相知被誉为晚唐绝唱

李德裕(787年-850年1月),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德裕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

古代东吴投降蜀汉的将领有谁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古代东吴投降蜀汉的将领有谁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那些投降东吴的蜀汉将领,后来的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三国时代,刘备和孙权因为共同的敌人曹操而结成了联盟,在赤壁之战合作无间。后来,由于荆州之争,孙刘联盟逐渐破裂,东吴甚至于在关羽北伐曹魏之时偷袭荆州。在这个过程中,公安守将傅士仁和南郡...

在古代,冷宫的妃子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在古代,冷宫的妃子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现在的人,对冷宫没什么感念。说到冷宫,反而觉得那是一个美丽的所在。环境清幽,有吃有穿,还没事做。要是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简直就像神仙一样。唯一的遗憾,就是被禁足了,不能离开,同时再也见不到皇帝。不过,就算不被打入冷宫,其实也不敢...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