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2-02)110

项羽为什么放走刘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饭局,这次饭局扭转了秦朝末年的局势。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历来都被人们归结为妇人之仁,项羽最终的失败也都归结于此。

这一场被人们讨论了2000年之久的宴会,似乎有了一个定论:那就是项羽不该无视亚父范增,更不该放走刘邦。

但项羽有3方面的考量,使他不得不放走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被人们指责了2000多年,实在是冤枉的很哪。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沛公,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首先,鸿门宴的结果并非对刘邦有利,而是对项羽有利。

刘邦虽然在鸿门宴上拿回了一条小命,但这也是在他全面向项羽臣服的结果,刘邦在鸿门宴上并未占到便宜。

反而项羽在鸿门宴之后,得到了盟主地位,顺利地取得了关中地区的控制权,即便是放掉了刘邦,项羽还是鸿门宴的更大收益者。

项王何许人也?他是统领千军的猛将统帅,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放走自己更大的对手?项羽放掉刘邦的原因非常简单:不该杀、不想杀、不值得杀。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此时的刘邦不该被杀,项羽结合了当时的形势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更大的敌人就是刘邦了吗?不对。刘邦和项羽都不过是当时割据诸侯中的一个,他们两个人还不足以撼动天下。

项羽当时的主要矛盾对象是楚怀王以及其余贵族,而不是刘邦。

《史记》描绘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地位连范增都不如。

面对这样一个已经低头称臣的人,项羽是不该杀的,不仅不该杀,还要拉拢他。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巨鹿之战的项羽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兵马,但是项羽本部的兵马只有五万

刘邦不仅不该杀,更不能杀。

刘邦当时虽然有独吞天下的表现,但是毕竟还是向项羽靠拢。刘邦曾经和项羽结成兄弟,是楚怀王手下灭秦队伍的盟军,他们曾经并肩作战过,这是之一点。

最为关键的是,刘邦之所以遭到天下嫉恨,是因为首先占领了关中之地,并且有了独吞的倾向,这是项羽能够号召各路诸侯的关键因素。

项羽在鸿门宴上所谓的屯兵四十万,其中的三十五万是来自各路诸侯的,没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项羽根本不可能号令他们。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刘邦是项羽牵制六国旧贵族的大棋

鸿门宴上的刘邦放弃了关中,他不再是天下人聚焦的中心,项羽和天下诸侯的结盟自然就要散了。

项羽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他心里还是对当前的形势作过分析的。

天下的仇敌不是刘邦,而是要独吞关中之人,谁拿到了关中之地,谁就是天下的仇敌。现在刘邦放弃了关中,他就不该死,项羽不能杀死刘邦,否则就是背信弃义。

除此之外,项羽还有一点个人的因素在内,那就是他也不愿意杀死刘邦。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天下的形势并非只有刘项二人争锋

刘邦和项羽还是有交集的,并且他们在鸿门宴上还不是完全对立的。

刘邦和项羽曾经作为盟军一起对抗秦兵,朝夕相处的时光还是很令人怀念的。项羽在鸿门宴上不过才二十几岁,而刘邦已经过了五十,年龄的悬殊加上刘邦的忍让态度很难使得项羽憎恨。

这一点也是项羽在主观上的看法,他本身就不想杀掉刘邦,所以他才几次无视亚父的暗示。

不该杀,不能杀,不愿意杀,这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全部因素。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项羽最终在乌江边上自刎,但并不能完全归结于鸿门宴

仅仅凭借《史记》对鸿门宴的渲染去评判项羽,是极为不公平的。

即便是2000年后的我们来看,项羽选择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也是一个高明的决策。倘若项羽真的杀死了刘邦,那么一定会有下一个刘邦站起来反抗他。

项羽乌江自刎是不是必然很难说,但是刘邦之后再有刘邦,一定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项羽当年还是小看了刘邦这个老哥哥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2/171365.html

“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其实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的相关文章

辛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辛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郡阳翟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陇西辛氏,早年投靠冀州牧袁绍,拒绝司空曹操征召。官渡之战后,跟随青州刺史袁谭。曹操攻下邺城后,历任议郎、相府长史、魏国侍中,支持曹丕成为世子。曹丕即位后,授侍中、广...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出手救人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出手救人

还不知道:关羽败走麦城,曾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却不出手相救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的名将里,关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他虽然威风了半辈子,最后的结局却不大好,晚年败走麦城,最后在临沮这个地方被杀了。可能有的朋友就会问,临沮不是马超的底盘吗?他怎么不救救关...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一生数次游历江南,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夏,他赴金陵应试,指点江山纵论天下的豪情及才华横溢的名士风度令江南士人折服。从而名列明末“四公子”,并被推为复社领袖之一。他在江...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被封王的太监,平方腊、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还被称作奸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太监可不少,比如东汉灵帝时期的张让、明朝武宗时期的“立皇帝”刘瑾,靠才华吃饭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比如蔡伦发明了“蔡侯纸”、郑和七下西洋。以上这些人可谓是...

王蕃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蕃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蕃(228年—266年),字永元,庐江人,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数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蕃最初担任尚书郎。吴太平三年(258年),担任散骑中常侍,加授驸马都尉。后又担任夏口监军。永安七年(264年),入朝担任常侍。甘露二年(266年),王蕃因醉酒被吴末帝孙皓杀...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260年-319年8月28日),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人,两晋时期名臣,孙吴后将军贺齐曾孙、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贺循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后退居会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