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赶考的书生身上带有盘缠 山贼和土匪为何不抢劫他们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考生和山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自宋代开始,每三年就会有一次。依照古代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即便是贫寒人家的考生,家中也会给他们准备银两傍身。而会试又是每三年都会有的事情,所以对于拦路抢劫的人来说,是一笔稳定的财源。可是,为什么,山贼不敢抢他们银两呢?
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份已经是举人
首先,能够进京赶考的人,已经获得了举人的身份。因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有很多道程序的,从乡试考上秀才,就算有了功名,之后再通过州县考试,就算举人的身份。而有了举人的身份则意味着: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已经有了初步入仕的资格。
我们不妨参考一下范进中举。在《范进中举》中,范进因为中举,很有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派头。而这也为我们理解举人的身份打了样,举人就意味着有上京赶考的资格。而范进中举后的一系列变化,甚至是他周围人从嫌弃到巴结的恶心举动,都意味中举人这个身份的价值。
如此一来,就可以理解,山贼不敢打劫进京赶考的人的做法了。因为考生,都是举人,而举人离为官就剩一步之遥,即便是平时打家劫舍、称霸一方的山贼,也要掂量掂量他们的分量。何况,一旦打劫举人,在全国赴考的时期,发生举人被杀一事,当地的父母官的乌纱帽,怕是保不住了。可是,过路的人这么多,山贼又是如何分辨,谁是考生,谁是普通路人呢?
考生身份标识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非常成熟。不仅体现在考试制度上的成熟,也体现了在科考的后勤保障制度上的成熟。明清时期,一旦确定进京赶考的考生名单,官府会特制一面旗子,上有奉旨考试的字迹。考生在赴京途中,只需要把旗子别在腰间,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考生身份。
而山贼一旦杀了官方声明要保护的人,他们需要对抗的,就不是地方的官兵,而是整个国家的权威。再者,明清时期的后勤保证已经非常完善,道路相较于前朝,也十分方便。考生只需要沿着官道行走,夜间投宿时,也以官方提供的驿站为主,就可以很大范围的减少与山贼接触的几率。
考生大多都是穷人
而考生中,富贵出身者有,穷苦出身者也有。富贵出身的人,一路不会一人落单,走到偏僻的山间小道被抢。此外,穷苦出身的考生,占考生人数中的很大比率,他们参考多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走到了这一步。因为家境贫寒,即便是全家倾尽全力给他凑盘缠,随身所带的也不过换洗衣物、干粮、书本以及为数不多的银两。这些穷苦考生,对于山贼的吸引力不大。
山贼盗亦有道
再加上,古代如果政治清明,富贵人家的人,落草为寇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山贼多是穷苦出身,被逼无奈无法谋生才落草为寇。而穷苦人出身的他们,非常知道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走到进京赶考这一步需要多大的努力。而且,山贼也是人,也有抢劫的底线:节妇孝不抢;先生郎中不抢;清官还乡不抢;考生苦力不抢等。
中国人自古对读书人的尊敬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在中国流传很久的话,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对于读书人,都带有一种尊敬。进京赶考的考生们,在全国范围来讲,已经是绝对的人才,日后封侯拜相都是从这些人中所出。而上文已经讲到,落草为寇之人,多数出身贫寒,尚且不能饱食的他们,如何读书识字呢?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于考生天生带着一种崇敬。所以山贼打劫考生的几率很低。
山贼害怕被报复
上完已经提到,进京赶考的考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人才,日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走向仕途,甚至是封侯拜相。而山贼打劫,大多是以劫财为主,伤人性命的很少,一旦被劫的考生高中,难免不会怀恨在心,将他们的土匪窝给捣毁了。山贼不会轻易惹这些日后的国家栋梁。
再者,当时是赴考的高峰,一旦有官员管辖的地方出现考生被劫持,山贼遭遇的报复,还会有当地地方官的。古代地方官的任职,多是有固定期限的,也就是说官员在当地不可能是毫无根基,如果是铁了心的要拿山贼归案,并非不可能,毕竟这是给他们乌纱帽上泼脏水的举动。
所以,从大环境来讲,进京赶考是全国范围内的盛事,国家重视,地方辅助,山贼不会挑战统治者的权威。从山贼本人来看,他们对于读书人的尊敬,让他们不会对考生下手。从考生来看,他们是日后栋梁,会执掌这个国家的权柄,山贼不敢惹。从考上组成部分来讲,大多考生是穷苦出身,抢了也没什么油水。所以,山贼才不会抢进京赶考的考生的盘缠。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