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瘟疫对百姓的伤亡如此之大 古人是如何防控和治疗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瘟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人们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
古代瘟疫对人类造成的杀伤力很大,造成了大量的无辜百姓死亡。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0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1232年,金国汴京也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惨烈瘟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
( *** 配图)
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瘟疫就近300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几乎占据了五分之一。
更为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随着自然灾害。正是由于大灾发生后,百姓饿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得不到无害化处理,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滋生蔓延,继而引发了瘟疫传播。
如在公元612年,隋炀帝举兵东征高丽,但国内却遭逢罕见的大旱,随即引发瘟疫流行,染疫而死者众。
1331年,衡州多年大旱,元朝救灾乏力,导致瘟疫肆掠,“死者十九”。
由于古人对瘟疫束手无策,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好把瘟疫归咎于上天对人类的惩罚,也因此催生了一些对瘟疫的神话传说。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一个名叫魑魅的儿子,死后变成了疫鬼,经常出来害人,就像《释名》中所记载的一样:“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因此,只要有瘟疫发生时,人们就只能采取“取媚神祗”的 *** ,期望求得神灵的庇佑,早日驱走瘟疫。
在《周礼·夏官》中,就记载有专门负责驱疫的四个人,他们都身披兽皮,头戴面具,执戈扬盾,“帅百隶逐室殴疫”。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傩戏”。除了民间自发的驱疫者外,朝廷还有专职的巫祝官员,负责攘除疠疫。
( *** 配图)
如果这些 *** 都无效,帝王们就会将瘟疫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发布一些类似“罪己诏”之类的诏令,然后亲自参加祭祀活动,在神灵面前声泪俱下地诵读“罪己诏”,寻求上天的原谅。
当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瘟疫的认识也不断进步,逐渐意识到光靠祭拜神灵是解决不了瘟疫的,开始寻找防治瘟疫的办法。
那么,古人们对付瘟疫有哪些有效的 *** 呢?
其一,隔离。
古人在和瘟疫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隔离是对付瘟疫的更好办法。最早记载隔离 *** 的是《汉书》:“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意思是说,在瘟疫流行的地区空出一些住宅,作为患者的隔离病房,集中治疗,以防扩散,切断传染源。
晋朝时规定:“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汉代还出现了一些隔离机构,如“疠人坊”等。
北宋时期,越州“春大疫,为病坊募僧二人,视医药饮食”。为了隔离染疫之人,地方官府不得不招募僧人来照顾病人,因为一般百姓不愿充当看护,只好求助于慈悲为怀的僧人了。
(孙思邈画像)
其二,改善公共卫生。
秦朝时,对乱扔垃圾,“弃灰于道者”实施惩罚,不但要罚钱,还会责令他服苦役。
古人还特别重视对水源和居住环境的消毒防疫,孙思邈就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这类防疫 *** 。地方官员们也对百姓的用水卫生逐渐重视起来,“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蓄其秽恶,熏蒸而成者。”官府采取的办法,除了“差淘渠人通渠”外,还“疏浚河道,勿使积污,广凿井泉,勿使饮浊”,后期甚至才用了“驱蝇祛疫”的 *** 。
在个人卫生上,古人认为“疾病,内外皆扫,彻亵衣服,加新衣”。所谓“亵衣”,就是旧衣或者脏衣服。脏衣服藏污纳垢,很容易滋生细菌。同时提倡“衣被宜洁净,饮食宜淡泊,卧房宜开阔,窗户宜开爽,疫气自然消”。
其三,药物治疗法。
在《疫诊一得》中,记载过一剂名叫“清瘟败毒散”的方药,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古人还用焚烧苍术、木香、降香等芳香药物,以达到避秽、健脾化湿的功效。《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剂名叫泽泻汤的药,也对瘟疫有抑制的作用。
其四,对染疫人群实施救助。
汉平帝刘衎时期,瘟疫流行,导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于是他在元始二年下诏,凡是在瘟疫里一家死掉6 人的,赐给葬钱五千;一家死掉4人以上的,赐给葬钱三千;2人以上的赐二千。这些钱名义上是丧葬钱,其实就是对亲属们的一种经济救助。
如果在大疫之年,出现尸首无人掩埋,官府都会为这些人善后。如梁武帝时期郢城大疫,全城“死者十七八”,出现了大量被抛弃的尸首。朝廷遂命给死者赐棺器收殓,以防止疾疫传染。南宋嘉定元年,江淮一带瘟疫肆掠,导致尸积如山。官府出面招募志愿者,凡安葬200具尸首者奖励度牒一道。
不过,由于封建帝王固有的“家天下”思想,很难对染疫的老百姓实施实质性的帮助,除非疫情发展到了危害其统治的地步。所以,总体来讲,古人防治瘟疫的办法,大多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就是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
(参考资料:《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疫诊一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