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少数民族统一中原寿命都不长 满清王朝是怎么统治天下将近三百年之久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满清政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统一中原的王朝大多寿命不长,而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为何能统治天下长达近三百年之久?这是很多人都较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这里就介绍一下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的一些统治特点,以便了解历史的真相。
先来了解一下清王朝与其他封建王朝的不同之处:
一、人口较少的满族,统治着人口众多的汉族。根据《明史》的记载,万历六年(1578)全国人口总数为6619万余,以汉族人口为80%计,大致有4800多万人。而满族全部人口,加上蒙古、汉军以及部分朝鲜族人,也没有超过一百万人。
在人口上,乾隆六十年(1795)全国人口总数为29696万余,嘉庆二十四年(1819)超过三亿。道光二十四年(1844),人口达到三亿一千万。这就是说,数以亿计的 *** 为不足百万满族贵族统治着。
二、在经济文化方面,满族比中原地区更为落后。17世纪初,满族尚处在氏族社会末期或家长奴隶制时代,直到进入辽沈后才进入封建社会。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在公元前一二世纪已创造了先秦文化。两汉、隋唐、两宋时代都曾有经济繁荣与灿烂文化成就而闻名。
满族在17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字,汉族文字在公元前二世纪已经开始向规范化方面发展。在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成果,并产生出一大批文化名人、思想家、科技专家。满族在这些方面远远逊色许多。
三、满族建立的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为止,共统治中国267年。这大大超过蒙古王朝97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多年间,没有出现东汉末年或明朝那样的宦官专政,没有汉朝外戚干政,也没有发生如晚唐的藩镇割据,更无权臣把持朝政,而且出现了“康乾盛世”。这是值得思考的。
当然,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终归还是与清统治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清代诸帝之所以能长期统治中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皇权绝对专制
清朝是皇权绝对专制的封建王朝。皇帝掌握着国家行政、军事、司法的更高权力,对国家政治机体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满族的行政军事制度,是具有氏族部落联盟遗迹的八旗制度,皇帝的继承也没有采用中国周秦以来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制。
这种择优立储的制度,让皇子尤其是嫡长子出生后不能捧上“皇太子”的金饭碗,而要在众多的皇子竞争中显出才干,才能被皇帝指定为接班人。这样继承皇位者大多不是无能者。如皇太极是第八子,顺治帝是第九子,康熙帝是第三子,雍正帝是第四子,等等。
清廷对皇子有着严格的教育制度,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赵翼记载:“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朝,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见有白纱灯一点如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严格的教育使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有相当的写作著述能力。顺治帝有画传世,著有《劝善要言》等书;康熙帝对儒家经典有相当的了解,著作颇多,有《御批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并能写出仿效董其昌的一手好字;雍正帝文思敏捷,有《雍邸集》七卷,《四宜堂集》诗三卷;乾隆帝熟读四书五经,留下四万多首诗。
皇帝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勤于政务。康熙帝几乎每天都要御门听政,雍正帝批阅奏折到深夜,乾隆帝八十多岁,仍然事必躬亲。这些特点,是历朝历代帝王所不能及的。
团结各少数民族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如今的56个民族,在清代已经存在。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争取汉族人民的参与、支持其统治,关系着政权的稳固。
满族统治集团高唱“满汉一家”,是在保证满族特权条件下,大体使“满汉一家”。如在朝廷的各部院实行满汉复职,在地方上总督、巡抚以下的府、州、县多用 *** ,这就保证了满族特权的地位,又能吸引 *** 参政,吸取 *** 经验,以达到以汉制汉的目的。
此外,推行满蒙联姻也是清代制定的国策,满族皇帝娶蒙古贵族之女为后妃,皇帝的公主多嫁给蒙古王公为妻。在承德避暑山庄、寺庙,作为接见、宴请各族上层人物和喇嘛的场所。对各族上层贵族,授予爵号,如汗、王、郡王等。
在行政管理上采取因俗而制的办法,如对蒙古用盟旗制,在新疆用伯克制,对中南、西南少数民仍用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在边境要地,派皇帝亲信大臣率领精兵守卫国境,屯垦戍边,监督边疆地区军政要务。
严密的思想控制
清廷对臣民思想实行严厉的控制,宣扬“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伦理道德。宣扬“天命”说,说什么爱新觉罗是高贵的血统,皇帝是天子。为了把这一套伦理观念灌输到臣民脑里,清廷继明朝的办法,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为官方教材,在科举考试中采用八股文体,让天下士子的思想受到严格的束缚与限制,不能独立思考与自由发挥,迫使他们屈服于“忠君”的伦理观念。
为了钳制士人的思想,清廷还屡兴文字狱。不仅对稍有反满思想和情绪的著作予以严禁,而且对作者施以重刑。可以想象,在文化高压政策下,士子与平民是不可能有稍许的思想自由的。
严密的军事控制
清廷以八旗军队得天下,入关后对全国实行严密的军事控制。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分别禁卫京城驻防各地,皇宫又有皇帝的亲军满洲八旗的上三旗担任警卫,八旗将领由满人或蒙古贵族出身的八旗将军统率,有事即能统军前往。
在各省,由忠于清廷的将领率绿营负责镇戍。绿营兵分驻省内要冲之地,省城又保持着一部分精锐机动兵力,由督抚节制以便随时奔赴有事地方。如此周密的军力分布,使全国各地都在军事控制之下。
此外,为了避免军权旁落,武将骄横,八旗军队都直接听命于皇帝,各旗将军、都统有带兵权而无指挥权。各省的绿营军队,中层以上军官都须朝廷任命,军费开支由朝廷供给,全国近二十个省的绿营军队,都直接听命于皇帝,不设类似“陆军司令”的将领。
严密的行政管理体制
清代继承了明代行之有效的内阁、六部与省、府、州、县,直至基层的行政管理体制外,还有其独居特色之处。
一是信息多渠道。皇帝除了从正常的行政、军事系统听取各级官吏的奏章,了解政事外,还利用亲自出巡、地方大臣觐见、派大臣巡视地方来了解下情。康熙时始创奏折制度,授予亲信人员秘密汇报皇帝的权力,及至雍正即位,扩大奏折的范围,使各省大员处于时时被监控的境地。
二是从上三旗亲军中,选拔精明、强健者为宫廷侍卫,除了担任警卫事务,还负责传旨、奏事、出使等重大机要事务。满族大臣出身于侍卫者颇多,如康熙朝权臣明珠,乾隆朝红人和珅皆由侍卫得以晋升。
三是有一系列的议政制度。清代皇帝向有“以一人治天下”的理念,不容臣僚独断专行。对于各项政务,要求臣僚共议,定有严格的议事制度。如各部尚书、侍郎组成的部议,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组成的阁议。重大事项,要由有关部门大臣会奏,重大案件要会审。
关于朝廷的重大军务,早期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决策机关,后期有廷议、大臣会议,对于皇帝交办上的事务。有关地方大事还要求大臣奏报他们的意见。这种议事制度,是皇权专制下的议事,只是便于皇帝贯彻他“一人治天下”的专制统治,而难以对皇权形成制约。
关注生产减轻赋税
清廷向来较为重视生产,减轻赋役,治理黄河,鼓励垦荒。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实行不再交纳丁银,也就是“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了沿袭几千年的人头税,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减轻负担。
此外,康熙朝、乾隆朝、嘉庆朝也先后有普免天下钱粮之举,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有利于人口流动,外出做工,发展手工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以上所列的几个方面,大致就是清代之所以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根本原因,以历朝历代的情况来看,清代统治者虽然同样有着封建帝王的固有弊端,但总体而言,还是较有作为的,相比与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代无疑是个成功的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