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黄马褂作用真的很大吗 穿上真的可以胡作非为吗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2-15)100

对清朝黄马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看《神医喜来乐》的时候,其中有一段是喜来乐给老佛爷看病得了一件黄马褂,于是他徒弟得福便偷偷穿上,四处招摇,骗吃骗喝,以至于人家看到黄马褂都不敢收费。这黄马褂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皇帝动不动就赏臣子黄马褂,难道不怕人人都穿上它胡作非为?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黄马褂的真谛了。

清朝黄马褂作用真的很大吗 穿上真的可以胡作非为吗

黄马褂在清朝是一种常服,有几种人不用赏赐,也必须要穿它

在古时候,黄色是一种定制色,它只属于皇家专享。所以,普通人想穿件黄色的衣服,那还真不容易,特别是为人臣子的,这就是皇家的尊贵之处。

但是,黄马褂真没有电视里演的那样神奇,它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常服,有的人因为工作关系,必须要着装黄马褂。

不相信?这还真不乱讲,不信我们就看看黄马褂在古时候都是什么人穿的。据说三类人都是可以穿黄马褂的。

之一类便是皇家特别的工作人员,比如侍卫、护军统领、内大臣等。清朝史料是这样说的: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下大臣,皆服黄马褂。

这就是说黄马褂就是一件工作服,以上这些工种的工作人员,人手一件不奇怪。反而是 *** 不行,因为那就彰显不出皇家的威仪来了。当然,这些人穿的工作服与皇上赏赐的有点不同,这种黄马褂的扣子是黑色的,御赐的则是与黄马褂同色的。

第二类穿黄马褂的人就是级别相对高一些的宗室、亲臣、重将。这些人因为有头有脸,往往会参加皇上举办的某种狩猎派对。他们一旦在派对上表现出色,让皇上倍感安全、满足、高兴,那就有赏赐了:黄马褂一件。

清朝黄马褂作用真的很大吗 穿上真的可以胡作非为吗

其实这个人群穿黄马褂的时间也不多,就是在派对上穿穿,以显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身份特征。或者说,黄马褂在这时就是一张名片:我是皇上器重的人。

第三类拥有黄马褂的人则是功绩卓越的大臣们了,还有卫国有功的武将。这其实也类似于工作奖励,只不过它比普通皇家门卫的黄马褂以及派对上穿着的黄马褂,这种更高级一些。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家这是真刀实枪,用才能与性命换来的赏赐,它的奖赏、激励性质要高于前面两种。可以这样说,一个救国救主的武将所得的黄马褂,肯定要高于前两种人群所得到的黄马褂,不因为款式、材质之说,而是它来得不容易。

不过,随着大清发展的脚步,这初时得一件很难的东西也渐渐不那么金贵了。打开《清会典事例》,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后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卫升级新补者,岁于十二月行文内务府,支领缘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卫支领蟒袍;恭遇巡幸,支领黄马褂。

看看,支领黄马褂就是这么容易的事了。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常服?可见,黄马褂作为皇上赏赐臣子的物件,实在有些偷工减料,远不如银子来得实在呢。

清朝黄马褂作用真的很大吗 穿上真的可以胡作非为吗

和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黄马褂?黄马褂到底有什么特权,为什么人人都想来一件?

有人表示不服,黄马褂不如银子?怎么可能,人家当年的大权臣和珅一辈子攒了20多件黄马褂呢,如果不好他会想方设法得这种赏赐吗?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和大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件黄马褂,这样可能让人更真实地看出黄马褂的真实所在来。

前面说侍内大臣、侍卫等都可以穿黄马褂,而和大人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御前侍卫出身。这样一来,他有几件黄马褂是不是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不仅如此,和大人从侍卫一步一个台阶的上升,后来还成了皇家“血滴子”组织的管理人员。这种身份得到一两件黄马褂的赏赐不过分吧?

再者,和大人那是什么人,每天围着乾隆转,把个乾隆哄的明知他赃枉法,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种情况下,和大人得几件黄马褂那是太稀松平常的事了吧?

而且,乾隆自然知道和珅已经到了赏无可赏,加无可加的地步,那也就只好给件黄马褂以示宠幸了。如此一来,和大人家里的黄马褂能不越来越多,到最后积攒到20多件吗?

清朝黄马褂作用真的很大吗 穿上真的可以胡作非为吗

那黄马褂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总有一定的作用,或者说是特权吧?想来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确实,如果黄马褂什么都不是,那倒真让人失望了。可要说它真的很厉害,也不现实。

通常来说,作为工作服的那种,实在没任何特权,它就是一种标志,一种皇家标志,让人一看就知道他的身份。

而那种派对装黄马褂,说起来又是鸡肋,平时是不能穿的,它每年也就是那么一两次露脸的机会。而且,平时穿着官服,谁会在官服外套一个不挡风不遮雨的黄马褂呀。再说了,虽然它没什么特权,但万一弄脏了,弄坏了,可就辜负了皇恩,没准还会因此获罪呢。

所以,这种黄马褂穿的时间不多,平时多是在家里好好的“贡”起来。这是不是就看不出黄马褂的用途来了?

通常,第三类人穿的黄马褂有点特权,比如出入皇宫、与其他大臣见面,那都是要深受尊敬,甚至要行跪拜之礼的。因为这种黄马褂是一种功勋,得来不易,自然使用起来也不同于其他两种。

而且,有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戍边大将如果从外面回来,都是穿着这种黄马褂进朝,直接面见皇帝的。这就是身份与特权,别人不敢。它直接向世人宣告:我深受皇上的器重。

清朝黄马褂作用真的很大吗 穿上真的可以胡作非为吗

想来现在大家明白了吧?黄马褂用来骗骗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还行,真的要说它在朝中,在工作中有什么大特权,那还真没有。只是一种荣耀,就是这么简单。但人人都想要不假,那是因为做官的人不图别的,就图身份尊贵。作为没钱的人,还是向皇上要点金银珠宝更实惠。

参考资料:《 扈从东巡日录卷上 》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2/173676.html

“清朝黄马褂作用真的很大吗 穿上真的可以胡作非为吗” 的相关文章

朱标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朱标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朱棣在1402年打进南京,登基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改换朱标的谥号。朱标在去世后,朱元璋给他谥号“懿文太子”。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登基称帝后,改称...

三国时期典韦与许褚二人的实力怎么样?差距如何

三国时期典韦与许褚二人的实力怎么样?差距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典韦和许褚都是曹操手下超一流猛将,单论武力,高出其余诸将一个档次,比如两夏侯和二张等人,那么,典韦和许褚究竟谁更强一些呢?其实,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究竟谁更胜一筹?按追随曹操的先后顺序来说,典韦最先,典韦在曹操阵营,确实表现...

朱瑄最后被朱温所杀,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瑄最后被朱温所杀,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瑄,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晚唐割据军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光启三年(887年),开封城遭到齐军围困,危在旦夕。天平军节度使朱瑄于是率军前往救援,帮助朱温打退了秦宗权,成为其同姓义兄。但仅过了十年,朱瑄就为朱温所杀,天平军也落入朱温手中。那朱瑄与朱温是如何从结义兄弟变成生死仇敌的...

朱棣明明比朱允炆更有能力 朱元璋为何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朱棣明明比朱允炆更有能力 朱元璋为何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你真的了解明明四子朱棣更有能力,为何朱元璋非要传位给15岁的孙子朱允炆?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如果站在朱棣的角度去想,他应该也挺疑惑的,太子朱标去世后,剩下的那些兄弟哪个能力比他强?结果老爸朱元璋硬是隔代传位,扶持15岁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这让骄傲的朱棣如何能心服口服?太子朱标13岁...

周瑜死后他的孩子是什么下场?

周瑜死后他的孩子是什么下场?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 算是世家子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真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性度恢廓”的文武全才,并非如《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小肚鸡肠。周瑜辅佐孙策扫平江东六郡,赤壁之战击败曹操,江陵之战逼走曹仁,绝对算得上一代英才,只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6年6月,尚在襁褓中的刘强被父皇光武帝立为皇太子。在“资性方洁”的老师和“强毅耿直之臣”的悉心教导辅助下,刘强品学兼优,成长为合格的储君,在通往帝位的道路上稳步向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强1...

甄宓最后死于曹丕之手,她做错了什么?

甄宓最后死于曹丕之手,她做错了什么?

文昭皇后甄氏,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甄宓被曹丕赐死,而且曹丕在赐死她的时候,还在她嘴里塞糠,用头发盖住她的脸,可见曹丕对甄宓的愤恨。但是如果我们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曹丕对甄宓愤恨的毫无道理。为什么说毫无道理呢?其一,甄宓是曹丕抢过来的。甄宓本身是...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刘备当初为什么派关羽去镇守荆州 换成赵云又会怎么样

对为何当初派关羽去守荆州?如果换成赵云结果会不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关羽在镇守荆州时败走麦城,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失败的原因,多半归结于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孤傲性格。然而作为蜀汉政权的一把手,也是关羽的大哥,刘备自然了解自家兄弟,那为啥仍然让关羽守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