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朱元璋下令编纂的《皇明祖训》,为什么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呢?

诗词文献7年前 (2018-02-25)58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元璋曾经命人编纂了一本书,叫作《皇明祖训》,用来给后世子孙治理国家作为参考。在这本书里面,日本被列为了十五不征之国,意思就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主动攻打日本。在《皇明祖训》中是这么说的:“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呢?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朱元璋曾深受吴莱写的《论倭》的影响

元朝有一个人叫作吴莱,这家伙对日本很有研究,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了《论倭》这篇文章。恰巧朱元璋也看过这篇文章,并且深受影响。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呢?

在这篇文章里面,吴莱有一个中心的论点,他认为征讨日本百害而无一利。并且远隔重洋,使得征服它更加的难上加难,应该说是毫无可能。

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吴莱不仅发现了问题,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对待日本应该以礼优先,派遣使节,通过外交手段去增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借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再去解决困扰中国已久的倭寇问题。

当这篇文章被朱元璋看了以后,他陷入了沉思,面对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国家,究竟应该怎么做呢?不过从他之后采取的对日政策来看,他应该是吸收了吴莱的一些思想。

朱元璋下令编纂的《皇明祖训》,为什么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呢?

据朱元璋当时派遣使臣出使日本携带的文书记载:“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

从这可以看出来,即使当时明朝面临倭寇的困扰,但是朱元璋还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这也是朱元璋希望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他们自己解决倭寇问题。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指望日本来解决倭寇问题呢?这就要谈一下当时的现状。

自元末以来,中国就一直面临倭寇的侵扰。明朝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办法可以选择。之一,集中兵力攻打日本,搞定了日本就可以保证再也没有倭寇来搞破坏了。第二,以相互贸易为条件,让日本剿灭倭寇。第三,紧闭国门,在海岸线设防。随时防范倭寇的侵略。

朱元璋下令编纂的《皇明祖训》,为什么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呢?

但是因为之前元朝讨伐日本的时候,已经吃过了苦头,证明之一条路走不通。第三个选择也不太可能,因为中国的海岸线非常漫长。如果设置防线需要投入巨大的兵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军费支出、粮食消耗,这是明 *** 负担不起的

因此出于无奈,朱元璋寄希望于日本,希望双方通过互通贸易,建立外交合作关系,然后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么做的话,又牵扯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日本究竟有没有能力解决倭寇问题?

日本国内混乱,无力解决倭寇问题,对日外交失败

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国内分为南朝和北朝,正在搞内乱,打的不可开交。所以他们连一个统一的 *** 都没有,怎么可能有能力管明朝的烂摊子呢?

恰巧这个时候,明朝出使日本的使团,又闹了一个乌龙,使得双方的合作更加难上加难。

明朝使节初次到达日本的时候,因为对日本的形势了解不多,就到了南朝。而南朝恰巧是倭寇的来源地,所以他们不可能得到礼遇。再加上明朝使节以大国自居,看不起日本,态度非常的蛮横,南朝直接扣留了来使,又杀了几个人。

朱元璋下令编纂的《皇明祖训》,为什么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呢?

第二次出使日本的时候,明朝使臣先做足了功课。这次他们绕开南朝,来到了对明朝态度较好的北朝。交流过后,双方象征性地进行了国事访问,当谈及禁倭的时候,北朝却无计可出。因为他们本来就打不过南朝,自己也是自身难保,根本没有能力来帮助明朝。

此时南朝得到了双方和谈的消息,他们主动示好释放了之前扣押的人质,但是绝口不谈禁倭的事情。

几次交流以后,朱元璋也明白日本人大概是靠不住了。恰巧这时南朝的老大死了,朱元璋满以为北朝能帮助自己了。可是他的算盘再次落空,此时北朝只顾趁机收拾国内残局,根本没有心思顾及倭寇。

这些朱元璋对日本彻底的失望了。既然他们帮不了自己,又从他们哪里捞不到什么好处,那还有什么必要和他们进行交流呢?于是双方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

而且经过这几次交流,朱元璋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些日本人的阴险狡诈,对他们失去了好感。索性就把日本列为了十五不征之国中的一个。不过在《皇明祖训》中他是这么说的:“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深处的原因却是笔者刚刚给大家分析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2/175409.html

“朱元璋下令编纂的《皇明祖训》,为什么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呢?” 的相关文章

鲁肃: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

鲁肃:三国时期东吴名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三国时临淮东城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东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97年,因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而得到赏识。208年,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国鼎立格局。210年,接替...

贾诩简介: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

贾诩简介: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名臣及将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

金朝文学家党怀英简介:为文坛领袖,著有《竹溪集》十卷

金朝文学家党怀英简介:为文坛领袖,著有《竹溪集》十卷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党怀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党怀英(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祖籍京兆同州(...

南宋官员林之奇简介:朝廷采纳其意见,停止推行《三经义》

南宋官员林之奇简介:朝廷采纳其意见,停止推行《三经义》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张禹:西汉丞相之一,至今通用的《论语》便是《张侯论》

张禹:西汉丞相之一,至今通用的《论语》便是《张侯论》

张禹,字子文,西汉时期官员,官至丞相,封安昌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施仇学《易经》,从王阳和庸生习《论语》,起家本郡文学。甘露年间,诸儒荐为博士。初元年间,授太子《论语》,升任光禄大夫。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年),去世,谥号...

北宋状元章衡简介:曾编纂历代帝系《编年通载》

北宋状元章衡简介:曾编纂历代帝系《编年通载》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章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章衡(公元1025年—公元1099年)字子平,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上柱国,吴兴...

撰写了《水经注》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最后为何极度缺水而亡?

撰写了《水经注》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最后为何极度缺水而亡?

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用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郦道元幼时随父亲郦范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以父荫入仕,继承了...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何成就?详解五次北征与《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何成就?详解五次北征与《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何成就?详解五次北征与《永乐大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永乐大典》和五次北征均称不上政绩至于有人说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那是朱棣好大喜功的一个表现。谁都明白,只要有钱,有一切说了算的皇帝当后台,总策划,甭说《永乐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