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摆了诸葛亮一道?诸葛亮也阴了刘备一把?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3-03)230

刘备摆了诸葛亮一道?诸葛亮也阴了刘备一把?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君臣之道神似夫妻之道,要和谐就得要双方强弱分明,否则只能散伙换人。

刘备摆了诸葛亮一道?诸葛亮也阴了刘备一把?

诸葛亮和刘备的结合,对诸葛亮而言,是找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对刘备而言,是找个人再赌一把,输了就回家接着编筐卖鞋。

俩人的隆中谈话开了一个好头,瞎跑乱撞的刘备对自己的未来大饱眼福,割据蜀地做个土皇帝,他很开心。

诸葛亮也很开心,三分天下的idea总算拉来了风投,自己这个经理人终于可以上岗了。

但是有过干事经历的过来人都体会过,开头的美好,远远不意味着以后的一帆风顺。

童话故事总是以男女主的在一起而告终,那是因为作者们都明白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规律:“各种苦逼——暂时美好一下——苦逼又来一波——再美好一下——接着苦逼……”

所以童话故事总是见好就收,把美好永远留在每一位小读者的心中,供他们在以后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怀疑人生。

诸葛亮与刘备的之一次美好是赤壁之战的胜利。诸葛亮联吴抗曹的计策,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脸上增光。刘备也顺势占有荆州,结束了流窜的生活,心里舒坦。

然而无巧不成书,煌煌三国事,荆州起波澜,好好的孙刘联盟,生生被荆州撕开了之一道裂缝。

为了守住美好时光,诸葛亮随即上马西取益州的第二阶段计划,以此转移刘备、孙权两人的注意力,勉力维持濒临破裂的孙刘联盟。

但这一次,刘备却把出风头的机会给了凤雏庞统,而把卧龙先生摁在了荆州。

刘备这样安排,基本上就是摆了诸葛亮一道:我用你的主意,但不用你这个人。

实际上如果不是庞统命薄,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到刘备在益州建国时,庞统的功劳就要盖过他了。

而且,到时候诸葛亮如果守在荆州不入蜀,那么就算领一些丞相、尚书之类的虚衔,也不过只是一个地方大员的干货。而如果离开荆州入蜀,关二爷再把荆州弄丢,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便是寸土之功也无了。

庞统殒命之后,诸葛亮虽然从荆州往益州紧赶慢赶,但收益州的功劳还是被法正、李严等蜀中人士抢去了大半。

刘备坐稳蜀地之前,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人士,原本还能对关羽、张飞这些刘备的旧部武人保持优势,但由于收益州过程中蜀中人士的强势介入,诸葛亮不得不退居次席,法正获封尚书令,被刘备引为心腹知己,委以大权,风头盖倒诸葛亮。

如果说诸葛亮是“原配”的话,那么法正便很像是“小三上位”,而且还是从蜀地旧主刘璋那里跳槽过来的“小三”。

对此,“原配”诸葛亮得有多糟心?

《三国志·法正传》中,也记下了法正上位后的不良作风——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这画风是不是很像小三得势后的趾高气昂?

对于刘备的“移情别恋”,“原配”诸葛亮徒叹奈何,他对人吐苦水:“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自此之后,刘备不论是与孙权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战,还是与曹操争夺汉中之战,以及最后的伐吴之战,都没有再让诸葛亮随军出征。

事实上,从重用法正等蜀中人士开始,刘备已经着手让诸葛亮的“娘家人”(荆襄人士)靠边站了。

特别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决意大举伐吴时,诸葛亮之所以无法劝阻,就是因为他的“娘家人”与江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他的哥哥诸葛瑾便是江东高官,是孙权身边的红人。

说到这里,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就更像夫妻了,丈夫与娘家人闹别扭,自己夹杂中间,两边都说不上话。

最终,刘备伐吴失败,退驻永安之时又摆了诸葛亮一道。

当时病入膏肓的刘备,更先召见的不是荆襄派的诸葛亮,而是蜀中派的李严。法正死后,这位李严就成了蜀中派的领军人物。因此,刘备选择扶他上马,让他接任法正空缺下来的尚书令之职。

刘备封给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但并未允许诸葛亮开设丞相府,所以丞相之职有名无实,而“录尚书事”也只是一个非正式的 *** 。大体相当于是刘备的秘书长或者办公室主任,类似于刘备的私人助理,而非正式的国家官员。

当刘备配齐“尚书令”时,诸葛亮大概就得退为有名无实的丞相,权力并不稳固。

前次法正任尚书令时,就压的诸葛亮没脾气。这次刘备又想扶李严上位,也算是对“原配”故技重施吧。

但这次不同的是,刘备没几个月就死在了永安,李严没能等到随驾还都的机会,在失去后台靠山的情况下,再想去成都重组尚书台也就不可能了。

随即,太子刘禅继承皇位,诸葛亮顺势开设了正式的丞相府,坐实了丞相之职,让李严成了有名无实的尚书令,他所得到的这职位也最终不了了之。

不仅如此,诸葛亮好似是“多年的苦媳熬成婆”,总算有机会对三番两次“出轨”的老搭档报复一把。

所以,在接连被刘备摆了一道又一道后,诸葛亮也瞅准机会阴了刘备一把。

新君的年号按礼制应当在即位次年启用,但在诸葛亮的操控下,刘禅继位后随即废弃刘备的年号,启用了自己的年号。

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批评说:“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

从改年号这一事来看,诸葛亮总算掌握了操控蜀国的绝对权力,并在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中打压蜀中人士。他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推荐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无一例外都是他“娘家”荆襄人士,蜀中人士则多被排黜。

所以,“夫妻”不和,则家国不兴。刘备疏远荆襄人士,诸葛亮打压蜀中人士,都是教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3/176436.html

“刘备摆了诸葛亮一道?诸葛亮也阴了刘备一把?”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和珅作为贪官到底有多富 换做现在是多少钱

和珅作为贪官到底有多富 换做现在是多少钱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大贪官和珅有多富?若将他的家产放到今天,大概有多少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和珅不只是在清朝,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都算得上是巨贪,《清史稿》中记载他仅仅是家中就:“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而这...

雍正只是赐死一个妃子 和珅为何能在二十年后平步青云

雍正只是赐死一个妃子 和珅为何能在二十年后平步青云

对雍正赐死一妃子,为什么却让和珅二十年后平步青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野史大观·和珅获宠原因》中讲述了一个尤为神奇的故事,其内容虽说荒诞多半不可信,但不妨写出来权当故事来看。说的是雍正皇帝有一个妃子,相貌长得极为好看,乾隆到了快要成年的年纪时,雍正常常召乾隆...

樊哙打仗还不如刘邦 鸿门宴上为何还敢对项羽吹胡子瞪眼

樊哙打仗还不如刘邦 鸿门宴上为何还敢对项羽吹胡子瞪眼

对论领兵打仗的本事,樊哙远不如刘邦,为何敢在鸿门宴朝项羽瞪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樊哙知名度很高,鸿门宴上朝项羽吹胡子瞪眼,是樊哙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但实际上,樊哙领兵打仗的本事,在汉初名将中,并不突出,且不说完全没法跟淮阴侯韩信比,也没法跟英布、彭越、卢绾、刘贾等...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张昭,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吴重臣张昭,虽然被戏称为“带投大哥”,“内事不决问张昭”也成了讽刺的话。但其实真实历史上,张昭是德高望重的忠正之臣,在吴国的地位声望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直臣,他多次劝谏孙权,两人相爱相杀发生了很多趣...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封,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关羽父子被擒后遇难。这期间,关羽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助。但两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遭难。关公死后,廖化去成都哭告刘...

历史上刘备在临终前选择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历史上刘备在临终前选择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情自此成为千古美谈。 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汉昭烈皇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备死前,有过托孤,受委托人是诸葛亮和李严。“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次托孤在后世有很多解读,也有很多争议。其中一个争议是,刘备选择托孤的人选中,为何没...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