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当初的八旗军如此的骁勇善战 清朝末年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3-08)170

清朝末年的八旗军到底去了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统治并不短暂,其统治持续了将近300年,比蒙古建立的元朝要长得多。清军入关时,士兵仅20余万,即便加上他们的家人和奴隶,拖家带口,也只有百万人。明朝泱泱大国,每年出生人口都比满人多。但他们却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平息各民族及各政治势力的抗争,将自己融入于 *** ,让 *** 接受,建立起持久稳定的统治,这是世界历史学家感兴趣并想解决的历史之谜。纵观整个清朝历史,它的八旗制度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是独特的。

很早老一辈史学家就已经指出,清朝的统治特点是沿袭明朝的制度,却不同于明朝所实行的办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清朝统治取得成功有诸多特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他们最关键的是八旗军系统。

大家想想,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根本”方针,那么就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在华夏大地保持长期的稳定。其实想要统治 *** 是挺难办的。而八旗军制与清朝一起沉落兴旺,反映出满人并没有真正完全融入汉族。遗憾痛心的是,至今中国的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我们慢慢来剖析历史的缘由经过。从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自己开始当皇帝,到攻打下北京开始,共经历28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原先一直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女真人来说真的难以想象,当时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么顺利。因为他们没想到八旗军制度这么强大。

皇太极即位后,他除保留八旗军满洲之外,还增设了八旗军汉军和蒙古军。从此,八旗军又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这让他的军事地位大大提升,因为 *** 也能分到一杯羹。至此擅长骑马的八旗军蒙古军逐渐成为满洲人的左膀右臂,清朝用他们南北征战。而擅长操作火炮或者其他等重兵器的八旗军汉军的加入,是的清朝如虎添翼。

当初的八旗军如此的骁勇善战 清朝末年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1644年入关时,这股劲旅在农民军与明朝残军的战争中攻无不克,是“八旗军”武力最精锐、最强大的时期。

其实清朝定都北京时,也面临着一个极其复杂危险的新局面。在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 *** 经常起义,他们不甘心被其他民族统治,除了从关外带来的八旗军外,他们还能依靠谁呢?万一他们人数越来越少咋办。虽然明军降兵营的兵营数量是八旗军的数倍,但他们怎么敢依赖呢?万一明朝的军队倒戈,清军就容易被包饺子。因此他们改革八旗制度,来提高清朝统治的稳定性。

制定旗饷政策。清军自从进入海关后,清军官兵全力投入战争。虽然清廷也沿袭了原先的制度给他们进行划拨“份地”,但他们仍不能沿循入关前的的传统,靠土地进行生产。一天一天的过去,随着八旗军“份地”的流失和转移,越来越多的士兵失去了土地来源收入。这让很多人感觉当兵没啥意思,军心开始动摇不稳。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八旗军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战争中,早点平定天下,清廷就制定了国饷政策。不久,八旗军的收入主要以月饷和每个月的岁米为主,又因兵种不同加以区分开来。好的兵种分得多,待遇好。

此外,每个士兵都有岁米,每人每年有24斛。这就是清代所谓的“铁杆庄稼老米树”的由来。所谓“铁杆庄稼”就是指这种收入十分稳定性,一人打仗,全家受用。清朝对八旗军兵丁采取一切“一切事情 *** 出资”的 *** ,并用公费为他们盖房子。红白喜事、搬家的一切费用全部由官方提供。这种制度十分受欢迎,当兵的越来越多,因为清朝愿意花钱,后来清军不断迎来胜利。

另一个重要的变革是建立八旗军驻防制度。清代定都北京,将一半八旗军精英派驻京城守卫,用来保护皇帝安全。同时清朝也不忽视对广大地区的严格控制,防止发生起义或者军变。。其做法是长期派八旗军到各省会城市、水陆要塞和边防沿海驻守,以控制除北京市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要塞。这种制度化的武装力量在原先历史上还是首次,帮助满洲统治各个地方,八旗军主要监视的对象是绿营。

当初的八旗军如此的骁勇善战 清朝末年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清代,全国的绿营兵额为60-80万人,并分散驻扎在大大小小的城镇、关隘水路交通重要的地方。这支部队的数量远远大于八旗军,他们是由 *** 组成,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视,一旦出现起义,就可以迅速出动。而起到真正威慑作用的是那10万八旗军。清朝用10万名八旗军兵来控制所有的绿色营进而控制全国,就好像以臂使手,以手使指军事手段非常高明。

直省八旗军驻防,一直是清代八旗军中最弱的一个环节,清朝统治者以为天衣无缝,却在太平天国事变中没经受住考验,军队损失惨重。

当初的八旗军如此的骁勇善战 清朝末年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杭州、江宁和河北沧州的驻军全部被太平军摧毁,而其他地方的驻军也因损失半数多兵力而大大削弱。

清朝的窟窿也正是由直省八旗军的惨败被打开一个缺口,虽然北方边疆部落士兵入关挽救了它一段时间,但当清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对付太平天国时,无暇顾及西北边疆的军事,这种顾头不顾尾也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失败。这不仅是对八旗军的致命打击,也是对19世纪清朝统治衰败的直接反映。清朝制度随着八旗军的解体而灭亡,二者如影随形。

当初的八旗军如此的骁勇善战 清朝末年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总结:古往今来,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亘古不变,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而对清朝而言,清朝与八旗军制度可谓是相生相依的,清朝的兴亡的伴随着八旗军的产生、发展变革再到解体,而八旗军的变革演变见证着清朝的建立、发展、兴盛再到衰落灭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3/177317.html

“当初的八旗军如此的骁勇善战 清朝末年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的相关文章

商山四皓出现刘邦就不敢废太子 刘邦为何会害怕四个老头

商山四皓出现刘邦就不敢废太子 刘邦为何会害怕四个老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了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敢废掉太子刘盈了,他为什么这么怕四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不是刘邦怕四皓,而是刘邦爱江山。商山四皓,光看名字(其实这不是名字,而是对四个人的称呼)也就知道,这是四个老头了。古人普遍夭寿,四个白胡子的老头,很难参与到治理国家中来...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酷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满宠曾担任督邮,后来又代理高平县令,曾将犯人拷打致死,于是辞官归家。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招募,后来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以执法严格著称;转任...

王谦为何会选择起兵反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王谦为何会选择起兵反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北周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期间,随之而来的大隋朝完成了对南朝陈的统一,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大象二年(580年),北周爆发三总管之乱。益州总管王谦不满杨坚专权,于是起兵声讨,结果两个月后就兵败被杀。王谦拥兵数十万,又有巴蜀天险为凭障,为何仅两个月就迅速败亡了呢一,出身名...

韩通是什么人?他最终为何没能保住柴氏江山?

韩通是什么人?他最终为何没能保住柴氏江山?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显德七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率军攻入都城汴梁。韩通听闻赵匡胤造反,急忙从皇宫往家赶,准备誓死对抗乱军,保卫柴氏江山。但韩通出宫没多久就遇到乱军军官王彦升,被其杀害。那韩通为何无法阻止赵匡...

陆逊作为孙权的谋士 孙权为什么还要逼死他

陆逊作为孙权的谋士 孙权为什么还要逼死他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谋士陆逊?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魏蜀吴三国争霸的过程中,每一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谋士,没有这些谋士的辅助,主公肯定是不会成就大业的。就拿曹操来说,没有郭嘉的辅佐,恐怕曹操根本统一不了北方。要知道当时的北方有袁术这样的大诸侯,没有谋略肯定是不行的。...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程秉到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黄武...

蒋钦: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性情豁达,为人节约

蒋钦: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性情豁达,为人节约

蒋钦(?-220年),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汉末东吴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建安十三年(208年),蒋钦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斩首七千,其馀皆降。建安二十年(215...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