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咸丰死后为什么四年之后才下葬?咸丰的死有什么秘密?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4-04)180

咸丰死后为什么四年之后才下葬?咸丰的死有什么秘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861年的时候咸丰突然去世在避暑山庄,关于咸丰的死因也是诸多谜团,但他死后尸身却耽搁了很久才下葬,那时候难道不会腐烂吗?

咸丰一生悲崔,10岁丧母,小时候骑马把腿摔折,成了瘸子,得过天花,满脸麻子。道光晚年立储之时,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䜣之间摇摆不定,后奕詝老师杜受田面授“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二个密诀,感化了道光,被立为储。

1851年,咸丰登基同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屋漏偏遭连夜雨,英国挑起了第二次 *** 战争,内交外困。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带着妃子位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在这里他已没有心情拥美人、赏美景、品佳肴。六弟恭亲王弈䜣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圆明园被烧毁、常妃被吓死在圆明园、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他每天靠吸食过量 *** 麻痹自己,急火攻心,最后挂了。

咸丰死时正值酷暑季节,烈日炎炎,活人都将被烈日烤焦。当时咸丰的尸体和梓宫(皇帝的棺材叫梓宫)分两路运送。慈禧、慈安等带着咸丰的尸体走近路,于九月三十日才回到京城。同年十月,梓宫才被缓慢地移至京,咸丰的尸体在路上腐烂发臭在所难免。

回京时,由于咸丰梓宫回銮全过程浸满了辛酉政变的计谋,慈禧等人怕事迹败露,除了采取些防腐措施外,还运用了赵高、李斯秘运秦始皇尸体的绝招——尸体附近放上很多鱼,利用鱼腥味掩盖尸臭。慈禧等一路上都说皇上病重,直到到达北京之后才宣布咸丰皇帝已驾崩。

十二月,上庙号清文宗,谥号显皇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九月,咸丰死后四年,王公大臣才将咸丰皇帝的遗体葬于清东陵,陵号定陵。

咸丰死后为什么四年之后才下葬?咸丰的死有什么秘密?

咸丰尸体回京后,咸丰改称大行皇帝,按照一般的丧葬仪式主要包括小殓、大殓、停灵、移陵、出殡、入葬。但因他的陵墓没有修,没法安葬。

除了安葬前面的步骤照例进行:

皇帝是全国的老大,其丧事称为“国丧”,全国军民都要为皇帝服丧,步骤繁多:

小殓:在咸丰皇帝回京当天,咸丰的尸体被抹上香料,口内放上 珠玉 穿寿衣,(穿寿衣前有位高的太监把咸丰的寿衣,即纱、单、夹、棉先穿在自己身上,套好后,再往咸丰身上替换。)尸身附近放冰块、木炭,吸除尸臭,同时他的儿子同治要穿孝、除冠,并剪去一绺头发,表示哀悼、王公、公主、百官、福晋以下、宗女、佐领、三等侍卫、命妇以上,男摘去帽上的红缨,截辫,女去妆,摘去一切饰物,剪发。

大殓:在小殓之后第二天举行,将大行皇帝放入梓宫(皇帝的棺材,金丝楠木制造) 另把石灰糯米等做干燥剂 放入金丝楠木棺。大殓当天王宫大臣、文武百官要来瞻仰皇帝的遗容。梓宫上要刷上四十九道漆,更加隔绝空气。所有人都不会闻到尸臭。

停灵:大殓之后要将皇帝梓宫停放在乾清宫正殿,供祭祀,同时颁布遗召,举国致哀27天,这个时间段内不许演戏,更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否则脑袋可能要搬家。

移灵,在乾清宫停放一段时间后,咸丰的梓宫又送至东陵之隆福寺暂安。

咸丰死后为什么那么久不能安葬?

咸丰起初选好了陵墓地址也拟好了修陵墓的图纸。建造陵墓的工人扛着大铁掀草草刨了几下就暂停了。一,因当时国内正处于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势头猛烈,外敌的炮火对大清狂轰滥炸。这些让清 *** 疲于奔命,哪里还顾得上修陵。二,咸丰在位时,国库亏空紧张,财力锐减。当时朝廷的国库情况:据《清文宗实录》记载,

武职自三品以上,停给二成,文职自一品至七品,暂给廉银六成。户部奏:库款支绌,兵响不敷散放,宗人府库存,吉地饷银共计,五十八万四千两,就近拨借。

不难看出,朝廷各级官员都大降工资,士兵的军饷也是东拼西凑。

大清已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国将不保,身为一国之君的咸丰根本没多余银子修建陵墓,对于勤于政事,想重振国力的咸丰来说,他也不想为国家增加负担去筹重金修陵墓。

咸丰死后为什么四年之后才下葬?咸丰的死有什么秘密?

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听闻英法联军要攻入北京,就带领他的众妃子们,慌忙逃到避暑山庄避难。逃前慈禧劝他留坐京师,他不听。

避暑山庄的景色是很美,美的让人陶醉,美的让咸丰暂时麻痹。这里有他爱听的大戏;众多的美女左拥右抱;欲死欲仙的 *** 熏着。他顾不了京城内尸堆如山,签订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割地赔款。然,残酷的事实无法逃避,北京城弄丢了,龙椅上还坐满外国人;圆明园被烧;先帝的妃子常妃被英法联军吓死在圆明园,她的尸体腐烂发臭无法安葬;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一个个不好的消息传来,一次次 *** 着他薄弱的神经,再加上自小体弱多病,就这样命丧黄泉。

内忧外患,咸丰帝无处安葬,但是咸丰的陵寝在1865年建成了,取名为定陵。在农历9月22日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咸丰皇帝终于被下葬。

“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个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一个“苦命天子”。他10岁丧母,还成了个瘸子。他整日在内外战火的硝烟弥漫中胆战心惊。除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外,他是大清执政时间最短的皇帝,在皇位上只工作了11年。在他执政的这些年还发生了7次大的蝗虫灾害,饿殍遍野,他的年号虽然称之“咸丰”,他渴望做个让“天下丰衣足食”的皇帝,然这只是个梦想。让人痛心的是他还给中华民族留了个大祸根——慈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4/181845.html

“咸丰死后为什么四年之后才下葬?咸丰的死有什么秘密?” 的相关文章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文忠,明朝开国六王,名将,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都说朱元璋疑心很重,到底是真是假?朱元璋从草根逆袭成明朝开国皇帝,坐上皇位之后,他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明初四大案”曾轰动全国,而因这四起案件受到诛杀、牵连的王公大臣就有十多万人。有句话叫“虎毒不食子”,他的亲外甥李...

廖立: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得知诸葛亮死讯后郁郁而终

廖立: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得知诸葛亮死讯后郁郁而终

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武陵临沅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被诸葛亮评价为“楚之良才”,与庞统相提并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的荆州南部三郡(长沙、桂阳、零陵)被吕蒙偷袭后,廖立脱身奔归刘备,刘备不责备廖立,任他为巴郡太守。刘禅继位后,廖立自恃奇才,公然批评刘备、...

李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他为何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他为何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爱新觉罗氏,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既是皇亲贵胄,又是满清建国的开国元勋,他能征善战,智勇有谋,拼得累累战功,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包括后来的多尔衮所器重。可是他却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这是怎么回事?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真的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吗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真的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吗

对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这个强项,竟是诸葛亮致命弱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人才辈出,谋士更是数之不尽,其中诸葛亮与郭嘉,分属于刘备与曹操两个对立的阵营,也都是重要谋士,因此常常被拿来比较,后世更有“国家部四,卧龙不出”之说,那么郭嘉真的比诸葛亮厉害吗?“郭嘉...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在古代,功高震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大臣们忌讳的话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西楚霸王”项羽过了江东,是否可以翻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楚霸王”项羽被人广为人知的缘由,多数来自于他与虞姬在困境下双亡的各种改编,以及赞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怀之深切。向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倘若不是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多么浓墨重彩地一笔,那么...

夏侯惇如果巅峰时期和关羽对战 多少回合才能斩杀关羽

夏侯惇如果巅峰时期和关羽对战 多少回合才能斩杀关羽

对巅峰期的夏侯惇,需要多少回合才能斩了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被严重低估了!若让巅峰期的夏侯惇和关羽作战,将会非常精彩,结局也将出人意料!被低估的夏侯惇一说起夏侯惇,众人总会想到独眼将军,因为夏侯惇在和高顺作战时,被曹性用弓箭偷袭,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