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诗词文献7年前 (2018-04-12)52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之一所学校。”千百年来,重视家风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家风是家族子孙世代为之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是民风世风的根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知礼仪,重家风,育人才,通儒焦循的家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从曾祖以来,特别是焦循生活的乾隆中后期至嘉庆末年(1763-1820),已形成了一以贯之、世代相续的优良家风。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精心治《易》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部经传之首。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以专治《易经》《孟子》为著。其于《易》学着力最多,后期家设读《易》治《易》命名的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且自青少年起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赖以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辉煌成就。

焦循治《易》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曾祖父文生公焦源深研于《易》,以《读〈易〉图》传世。祖父鉴千公焦镜、父佩士公焦葱俱好以《易》;因循祖母王孺人的祖父王方魏承祖纳谏翁之学,一生善《易》,并以《易》授徒,故焦循祖、父俱闻外家王氏《易》说。到焦循治《易》,则集大成而发扬光大,至以《易》学名扬后世。焦循治《易》的突出贡献,是大著《易学三书》,凡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此外著《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注易日记》三卷。又有治《易》之余,遍览诸典籍累积卓识而撰的杂著《易余籥录》二十卷。其《易》学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令世人瞩目。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利用“乘方”计算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以及运用“天元术”、“齐同”,是焦循援入《周易》研究的三个主要数理法则。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之一个能运用数理 *** 研究《易经》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对联,对联都是自己撰写,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

焦循依次给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从中既可见他以儒家经学承继家学世业的殷切期望,先命名长孙为“授易”,也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好学深思 读书执理

博览载籍、博闻强记,善于读书、识力精卓,皆是通儒焦循治学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父母亲、戚良良好教育与学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爱学习。三岁时,嫡母谢氏教以书数,口授《毛诗》及古孝悌忠信故事;多置纸笔,令临摹写字。时舅母范氏、表叔王容若,皆以字音反切相授。五六岁,谢氏并授以唐人绝句诗。六岁入塾读书,从学于表兄范徵麟,学《诗》,辨别音韵。当年三月,父佩士始教其吟咏《毛诗》。十岁前,表叔王容若又授以《诗》和书数,使他习九九,好算学;且常说古孝悌忠烈故事,对焦循忠孝仁义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十一岁范表兄以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编《文章轨范》为蓝本,要求焦循读古文,教他应善于从中寻规律,求大义。于是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尤偏好柳宗元文。族父熊符受循父所托,训导焦循学诗赋,常为他改诗,并授以“六书”之学。焦循后来以“六书”之假借、转注独辟治《易》途径,当发端于此。十二三岁时,好为小诗,父教以唐司空图《诗品》,嘱咐循:“作诗必知诗之品。读《诗品》又必知作《诗品》者之品。”焦循谨记父训。十四岁受父亲之教,焦循开始学习撰古文,特善钻研作文之法。此前除学习诗文辞赋外,已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十七岁,应童子试,即取为补学生员。正是在他复试时,得到督学江苏来到扬州的侍郎刘墉赏识,谨记其嘱咐:“识之!不学经,无以为生员也。”焦循未辜负刘公期望,从此专心学经。十八岁时又入著名的府城安定书院肄业三年。从青少年起,焦循就孜孜不倦于博学求知,作诗习文,为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遍览经史子集,兼阅当代学人著作,旁及九流之书,是焦循读书的显著特点。他也多方求购书籍,以得好书为乐。焦廷琥《先府君事略》记道:“府君性俭约。而购买书籍,则必丰其值,不少吝。”荒岁为购《通志堂经解》丛书,不惜以变卖良田之价银,又亏赖以贤妻阮氏脱卖金簪相助,方得此书,传为士林佳话。

此外,焦廷琥言:“府君每得一书,无论其著名与否,必详阅首尾,心有所契,必手录之。或友朋以著作来者,无论经史子集以至小说词曲,必详读至再至三,心有所契,则手录之。如此者三十年,所录者盈二尺许。”可见,焦循不仅广博阅读,也是一个善读书者。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 *** ,还表现在教季弟徵上,“读书不熟,必先为解说其义,后分章画段,教以整读、碎读、分读、串读之法”。

读书贵在执理。“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每按讲章,常疑之不以为信。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毛诗·三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其学术著作《晓庵遗书》《学春秋随笔》《春秋说》《音学五书》《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后案》《古文尚书集注音疏》《历算全书》《赤水遗珍》等四十八部,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以至付出年寿不永的生命代价。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五岁时,春三月,焦循“遘寒疾”,重病昏卧垂绝者七日。他事不复知,惟《周易·杂卦传》一篇往来胸中,明白了析,曲折毕著,平日用力之浅深,嗜好之诚伪,于此时验之。昏厥醒来,遂一心专于《易》。为探其真理精义,焦循痴迷执着其中,尽弃科第仕宦之心,不惮寒暑,不与世俗酬接,而于参五错综中,引申触类,豁然贯通,尽改旧稿,更创新篇。尽管日后身体状态一直不好,脾病时发,并屡发足疾,疾发时痛彻骨,然而他咬牙坚持治《易》不辍。五十岁时,又作《告先圣先师文》发誓明志,尽屏他务,专理《易》经。且自立一簿,以稽考其业。最终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十四岁时成就《易学三书》书稿。次年自二月二十日起,焦循手写《雕菰楼易学》四十卷,先《图略》,次《通释》,次《章句》,至九月十二日,写完全帙。还不时校改之。数十年学《易》、治《易》,足见其艰辛、勤苦、执着和严谨。

《易》学大著既成,焦循又马不停蹄投入《孟子》的深研与《孟子正义》的撰著中。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十九个月时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辞世前夕,终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约70万言。《孟子正义》既显乾嘉“朴学”之风,具汉学精于训诂考据之所长,又显微言大义,而具宋学精求义理之特征。焦循从九个方面淋漓尽致阐发孟子的性善论。1。人有“四端”,所以人性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人能知,故善。3。人可教而明,故人性善。4。人知情有欲求精妍,故性善。5。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所以人性善。6。人知尊贤采善,故人性善。7。人有神明之德,故性善。8。人知权善变,故人性善。9。人可“旁通”情欲,所以性善。他以性、灵、情、欲、德、才、知、智来区别人与禽兽,以赞扬、申明人性之善,明白晓畅,可谓是“善”的宣言。

人生信条 忠厚廉让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让是他立身处世的人生信条,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不可缺少的家风重要内容。

父佩士公曾对焦循说:“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让为法。”循玄祖仰湖公文科,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爱著称,常救无辜于水火之中,清正廉洁,未尝妄受一钱。高祖震鸣公明旸,行二,为人忠厚礼让,曾与三兄弟析居。既而诸兄弟疑其产厚,以其多得财产为由,要求再分其产,索承分田补之。明旸认为自己所得本来就是先人所赐,所以满足诸兄弟所愿,而不与计较。曾祖父文生公源,性情醇笃,莫与人争。曾祖母卞孺人,生于富饶之家,幼年惟知作诗及画。既归循曾祖,诸嫂嫉孺人奁厚,又笑其不能针黹,迫之分家,分以瘠田,且以先世之债委与曾祖。孺人尽以钗珥偿债。时仅薄田数十亩,孺人与文生公躬耕自给,并达高寿,子孙林立,家业复旧。孺人还时以钱谷周恤诸侄,而不念旧憾,亲戚乡邻奉为家范。祖父鉴千公镜,生性厚实,广施仁爱,从不与人计较得失,甚至以德报怨,深受乡邻爱戴。焦循《先考事略》引父言云:“吾族自(明)永乐间聚处于湖,分上下两庄,今惟吾屋尚存。”“(父)指楼屋曰:此嘉靖间物,得不拆者,忠厚退让所积而留也。

焦循父佩士公葱,以咯血病,应小试一次,即纳粟为太学生。好善乐施予。族姓亲戚有待以举火者,死丧济以棺敛之费,于孀妇孤子周之尤力。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闹饥荒,出粟救济穷困者。时焦循六岁,亲见之。父承祖遗田八九百亩,以施故,家渐落,仍不懈施舍穷人……家既中落,复屡值凶岁,循父乃称贷于人,将到期,卖田以偿贷。适亲戚有丧事,循父怅然曰:“吾尚有田卖,不可使亲戚无所殡。”分而予之。循父性情和易,无疾言厉色,间或有横逆至,受而不报。居家俭约,衣裘器物,与亲戚朋友共享用,不还者未尝往索,往往至损坏而后归之,也未尝脸有难色。乾隆四十九年(1784),循父为自己占卜预测未来,测知自己气数将尽,于是从家中取出多年他人欠自己的“数千金”债务和十几年前买族人房屋的凭据,全部烧掉,凡欠别人的债务一律还清,惟恐子孙日后逼人还债或欠他人之债不还,有失忠厚之道。(见《先考事略》,《雕菰集》卷二十三)

查阅史料,焦氏家族并未传有治家规范要求的完整文本,但焦循父留下了一些治家教子训诫的格言。如:“昨闻谈科名者,有敲门砖之说,谓不必根柢经术,但求涂饰有司耳目,便可骗得。余为之骇甚!……乃以骗为名,不愿子孙之效之也。”“学颜子者学其虚心,又当学其立志。”“可知处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独免为人鄙,亦且免为人疑。否则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读书就正有道,则宜用求,而断绝忮(zhì,嫉妒)心。”“父子兄弟之间,惟相通以诚,有所疑必使释之,令共见其心。”“尔辈好作诗,宜细读《诗品》,尤宜学作《诗品》者之人品。”……父亲的训诫格言,焦循牢记终身,也受用终身。

从焦循玄祖、高祖、曾祖,到祖、父,忠厚退让的家风数代相传,并传承给焦循及其子孙辈。其中先父佩士公的言传身教更给焦循以深远的影响。“忠厚退让”,焦循则增一“廉”字,为“忠厚廉让”。他曾应一位“好读书,不求闻达,予爱之敬之”的梅姓青年所求,书写一联,馈之:“书读秦汉已上,家在廉让之间。”焦循与人交往,忠心耿直,诚挚质朴,是非分明,且善于引导,诲人不倦。如焦廷琥言:“府君与人交,不徒在言语仪接不蹈涉虚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与世疏而真笃之意挚如也。辨论是非,必正色庄论,务使明晰。人有所质,必忠告善导之,穷流溯源。有所叩,则娓娓不倦。”焦循既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又践行厚道,与人为善,对己能多做自我批评,不仅为人如此,为文治学亦如此。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焦循生性俭约,淡泊仕途与名利。以清廉自束。嘉庆六年(1801)应乡试获取举人的出身资格,但他却自嘉庆七年会试下第后,不再应科举和出游,奉母家居、授徒为生,尤读书著书不辍。

总之,以“忠厚廉让”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展现与最切实的践行。

著书立说 知行诚笃

清代大儒阮元曾赞通儒焦循:“君性诚笃直朴,孝友最著。恬淡寡欲,不干仕禄。居恒布衣蔬食,不入城市,惟以著书为事,湖山为娱。”焦循高足弟子,阮元从弟阮亨亦云 :“焦里堂先生,学行诚笃,尤精推步(按古称推算历法)之术。四十外足不入城,筑雕菰楼,藏书数千卷。著《北湖小志》《雕菰集》《易学》《孟子义疏》行世。”所谓“君性诚笃”、“学行诚笃”的赞语与焦循终生为之信守和践行的“知行诚笃”相一致,并是其形象性格、卓行和精神的生动诠释。而“知行诚笃”,则为其家风极为重要的内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焦循一生除青壮年时期应岁考、乡试、多次往来于扬州、泰州、南京之间外,曾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五年、六年、七年,即33岁至40岁时,接受先后任浙江学政、巡抚的阮元邀请入幕参予衡文校士、编书等务,而二往山东、七游浙江;嘉庆七年参加会试一上京师。多次出行和览游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实践活动,极大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焦循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同时也因此广交了文人学士、同道师友,切磋诗文,探讨学术,相互促进,大有裨于自身学术的精进,而成就了部分著述,又即兴赋下不少诗词文篇章,更为他今后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焦循尝说:“循往年家居,每岁诗不过数首,去年游齐鲁,半年得诗五十首,今游吴越,半年得六七十首。盖山川旧迹与客怀相摩荡,心神血气颇为之动,动则诗思自然溢出。境与时不同,则诗思亦异。”

至于精研以《易》学为首要代表的经学,兼治他学,并立足、执着于通经明道、著书立说,以达“经世致用”,则无疑是焦循“知行诚笃”的核心要义和集中体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经学家焦循深知文章的重要功能、作用,而特把研治经学之文提高到压倒一切文章的地位。他说:“文何用?有用之一身者,有用之天下者,有用之当时者,用用之百世者。科举应试之文,用之一身者也;应酬交际之文,用之当时者也。二者之于文,皆无足重轻。若夫朝廷之诰,军旅之檄,铭功纪德之作,兴利除弊之议,关于军国之重,民物之生,是文之用于天下也。然必仕而在上,有才艺足以达者任之。布衣之士,穷经好古,嗣续先儒,阐彰圣道,竭一生之精力,以所独得者聚而成书,使《诗》、《书》、六艺有其传,后学之思,有所启发,则百世之文也。”这是焦循一生探《易》理、治经学、安身立命学以致用的形象写照。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其用功勤勉,不懈于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皆多涉及,诗词歌赋都有所作。据学者基本统计,著述达九十一种,多至四百五十余卷,约六百万字。在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而以经学、数学、曲学成就最为显著。

焦循对其子孙能够传承并弘扬焦氏祖传家风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强烈迫切。嘉庆二十四年(1819)除夕,焦循于枕上作七律:“梦中亲友未凋零,笑语方温梦又醒。鬓雪半因陈籍白,眼花时共远山青。烈风窗外鸣鸦鹊,活火铛边煮术苓。且喜雏孙初学咏,吟声不与岁华停。”幼孙吟声不断的景象,蕴含着他对“书香”延续,家学后继有人的期待和喜悦。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辞世的焦循,呼子廷琥于榻下,谆谆嘱以后事。曰:“吾之病不能起矣。汝宜绩学,子孙宜读书。惜诸孙尚未成立。然长孙授易年十四,粗习属文之法;次孙授书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试贴,伊亦稍稍能领会;三孙授诗尚幼;俱宜教诲之,使勿坠先业可也……”

《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作为焦氏祖训、焦循家风的精义蕴含,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家风宝库中的精华遗产,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与弘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4/183353.html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的相关文章

寇准:北宋时期宰相、诗人,促使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寇准:北宋时期宰相、诗人,促使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

应玚: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作赋,诗歌亦见长

应玚: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作赋,诗歌亦见长

应玚 [yáng](?—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应玚擅长作赋,有文...

唐朝大臣崔融简介:曾以修《则天实录》功劳,封清河县子

唐朝大臣崔融简介:曾以修《则天实录》功劳,封清河县子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崔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崔融(653...

蔡福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四位

蔡福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四位

蔡福,《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之一,北京大名府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原为大名府两院押狱兼行刑刽子手,因杀人手段高强,人呼";铁臂膊";。梁山人马攻打大名府时,蔡福、蔡庆兄弟两个无路可走只好上了梁山,专管梁山杀人行刑的事情,排梁山泊好汉第九十四位。在征讨方腊时,蔡福阵亡。死...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宰相吕颐浩简介: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却存《忠穆集》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明朝吏部左侍郎叶盛简介:编有《菉竹堂书目》6卷

明朝吏部左侍郎叶盛简介:编有《菉竹堂书目》6卷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明朝东林八君子顾允成简介:著有《小辨斋偶存》八卷

明朝东林八君子顾允成简介:著有《小辨斋偶存》八卷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西游记中的殷开山历史原型是谁?一生有何战绩?

西游记中的殷开山历史原型是谁?一生有何战绩?

熟悉《西游记》的人都清楚,唐僧的生母是当朝宰相殷峤之女,叫殷温娇。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殷温娇则是当朝宰相殷开山的掌上明珠,那殷开山就是唐僧的外公。若是唐僧的父母没有遇到刘洪,想来他们一家三口应该过的很幸福。那《西游记》中唐僧的外公殷开山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殷开山不仅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