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0句被严重扭曲的名言,老祖宗的脸被丢尽了!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4-13)230

01、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

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离谱的一个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的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民间谚语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以讹传讹的原因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经过长时间的诈传,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10句被严重扭曲的名言,老祖宗的脸被丢尽了!

0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因为《论语》的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虽然很多人这么认为,特别是现代人更加这么认为,但还是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众所周知在49年后的中国大陆自始至终给老夫子戴着一个意识形态的帽子,因此这些辩护的声音也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

首先,提倡实践“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充分证明他是一位孝子,他孝敬的不仅只有父亲,而且也有母亲。

孔老夫子深为推崇《诗经》,他认为懂《诗》经是道德修养的之一步。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诗经》之一篇里,孔子就选的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我们仔细翻翻这部经孔子修订整理后的著作时,就会发现里边很多篇幅都在歌颂女子的青春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浪漫氛围,也批判了一些男子对女子始乱终弃的行为。一个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优美和浪漫的句子放在全书之一篇的孔子,一个对女性美着力夸赞、对爱情大加讴歌的孔子,会是歧视妇女的人吗?另外,从《诗经》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我们可以得知,从三代(夏、商、周)以来直至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期,男女是相当平等的。说孔子歧视女性,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符。

如果孔子把女人当成道德卑鄙的小人,他会这样描述人类美好的爱情?何况孔子从小就是母亲独自把他抚养大,他尊重母亲,能瞧不起女人?有人根据古文特定的语法,发现《论语》的句式多用对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从语法来看,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这里的“女”其实是一个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批判的是被“养”起来的狡诈卑鄙小人。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所以这句话是指君王身边的小人。这些人,亲近了会变得无礼傲慢,远离了又会心生怨恨。

还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说这句话时的背景。孔子是在卫国之行后发现自己不仅被卫国君主欺骗了,还被卫国君主身边的小人仗势愚弄。孔子于是指责卫国君主听信身边小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离开卫国之后,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那这后面一句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他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是非常麻烦的事。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数。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

回头想想,孔老夫子这句话多英明!

0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易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这种处世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我”出发,站在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中来思考《周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理解就会很肤浅,很肤浅。即做事情,只想着尽量不求人,要“自强”,所以,给人的印象是清高,个性强,争强好胜。

《周易》的“三才观”告诉了我们人类,天生人,地养人,人是天地造化的杰作,天地有生养万物之功。相对于天地而言,人的形体何其渺小,人的生命何其脆弱,人的寿命何其短暂。但是,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通过道德修养能效法天地,达到天地合一的水平。效法天地的道德,修养自己,人类也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自然和谐的生活在地球之中,这样人类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0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论语》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更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更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看,谈教育谈得多深刻啊。解释如此通顺,而且更加贴近“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怎么下面劈头盖脸就来了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成向帝王们教诲愚民政策的训诫了呢?为什么要让孔老夫子背两千多年的黑锅呢?显然,这背后依旧是统治者们的阴暗心理在作祟,他们要为自己的愚·民政策找寻一个理论依据和心灵安慰。

10句被严重扭曲的名言,老祖宗的脸被丢尽了!

05、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礼记》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铁证。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

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的。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的处理。对于违反乘车礼仪的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现代公司不也讲要人性化管理,老板对经理层要客气吗?“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讲特殊情况下乘车礼仪的变通。

这是先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的,古人的纯朴可见一斑。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色彩?就算是后人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混合成一句话,割裂了《礼记》中具体乘车礼仪的语境,古人也没有认为“礼不下庶人”就是指对百姓无礼,“刑不上大夫”就是指贵族可以无法无天。

10句被严重扭曲的名言,老祖宗的脸被丢尽了!

06、女子无才便是德

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隋唐演义》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的!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这句话的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么说呢?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之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呢?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真的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罣碍的意思;“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的意思;“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的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们太对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对不起我们啊!

每次同学们听我解释完后,女子们都大快人心,男士们也都如释重负,他们说我的解法太创新了!唉!我岂敢创新!我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不信的话,我把隋唐演义里的原文,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

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故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是我们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会了老祖宗的苦心,我们应该要对老祖宗深痛的忏悔,并且要以身为中华子民为荣的!

10句被严重扭曲的名言,老祖宗的脸被丢尽了!

0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常被挂在图书馆里,当作学习励志类的明言警句。

庄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这个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见这句话并不是催促大家拼命读书,而是劝大家不要盲目读书,要合理利用有限的生命,处理无限的知识。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尤其重要。

08、信则有,不信则无

人们在谈论神或善恶有报时,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不信神的人对宗教最反感的就是所有宗教都要求“信在先,见在后”。我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就要我先信,这不是自欺欺人、逻辑悖论吗?所以无神论者更认为宗教是愚昧的东西了。那神真是那种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一种心理作用吗?

有人知道,对那么多言之凿凿的神奇见证和神奇现象進行全盘否定,并不是合理明智之举,于是就解释了“信则有,不信则无”。可这个解释的本身就不成立,有就有,无就无,怎会因为你的信与不信而随意有无?我们知道,学校老师常常会这样,你愿意接受教育呢,老师会看管你多一点,如果实在不可教也,老师或许就看管你少一点了,反正有最后的“开除”在等着你呢。

也就是说,有与没有,不能建立在你信不信的基础上。本来就有的东西,你全世界70亿的人都不信,它也依然存在着。信与不信,是每个人的悟性问题,与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境界相关,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生命的未来选择,却丝毫决定不了“有”和“无”的问题。加微信wnel2010,更多此类好文。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不到的就不相信。那么试问,在现代高科技的检测仪器问世之前,有谁能看到X光、电磁波、各种射线吗?那么这些东西存在否?它们是在人类看到以后才存在的吗?显然不是。它们与万古宇宙共存,而且存在于不同的层层时空之中。就像人们所说的“头上三尺有神明”,神佛的存在也是遍布苍宇的,只是他们由人类肉眼不易见的物质构成。但是,毕竟有科学家和少数人类目击证实了神佛的存在。这不是什么迷信,神佛也是生命,也是物质存在,只不过与人境界不同,他更微观、更宏大、更超能,更接近于、同化于宇宙特性而已。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我们人类能看到的可见光的频段非常狭窄,即使用现今更先進的探测仪器,在这个宇宙中理论上也只能发现4%的物质,其它96%的物质理论上存在却无法证实,何况我们的眼睛?宇宙太深邃了,浩瀚而又神秘,有着事情无法用现在的科学来解释,但一定要有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之心。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当你对神有着真正虔诚的信仰,你就能看到神的存在;你越不信神,神越不会显现出来让你看到,因为你道德达不到神给人的要求。佛家说:佛性一出,振动十方世界。神佛最看重的是相信神佛的修炼人。你连神都不信,甚至还可能诋毁神佛,伟大神圣的神佛怎么会随意显现给你看呢?

0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

这里的“刍狗”,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它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历史追随孔子奉行“仁”,于是“不仁”似乎成了贬义词。老子此语实为超脱情感的境界,天地福泽祸害,无关万物情感与意愿。不仁,才是天地更大的公平。另外,“刍狗”指草扎的狗,非“猪狗”。

10、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现代的中国人常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成一句古语奉行了,可翻遍所有的古籍经典,谁也查不出这是哪位先贤的教导。(注:网上流行一种说法,说这句话出自佛教的《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笔者曾查证过《佛说十善业道经》,全书并没发现这句话。倒是某“法师”在解释这本经书时提过这句话,当时该“法师”也只是把它当作一句错误的谚语来对待)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文·革样板戏《红灯记》里,日本鬼子鸠山劝李玉和投降时说了这句话,意思是人就该自私自利,否则老天爷都不容你。

如果人一味的只顾自己,把“己不所欲勿施予人”这样做人的起码道德标准都丧失了的话,这个人就不是人了。动物是没有道德约束的,可要想当人,就必须遵守相应的道德标准,越出了这个界限,一味的膨胀自己的私利,最终只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披着人皮的畜生,从而遭到天诛地灭的下场。当一个社会走到了人人为私,不择手段的伤天害理、大肆掠夺时,这个社会也就走近了覆灭的边缘。人不治天治。

很多人认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美色这就是为自己了,可真正信佛的人都知道,这些身外之物都不是自己,比如人为了获取金钱而去抢银行,最后被逮捕枪决,这是为自己么?这不是在害自己吗?

那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呢?《三字经》教导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相近的,都是有佛性的,可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学习了不同的东西,慢慢就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假如接受了样板戏里的灌输,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以私利为标准,那人就会越变越坏,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变异人。所以人真正的自己就是人善良的本性,也称佛性,人要维护好自己的佛性不受外界污染,那才是真正的为自己好,否则,逆天行道就会遭来天诛地灭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4/183550.html

“10句被严重扭曲的名言,老祖宗的脸被丢尽了!” 的相关文章

李自成的三个妻子两个出轨 她们的结局是什么

李自成的三个妻子两个出轨 她们的结局是什么

后院常起火的李自成,为何三任妻子两个都出轨,她们结局又是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到明末历史,李自成可以说是个绕不开的人物,然而一直以来更多集中于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政权,而对于其妻妾的讨论却相对较少。之所以如此,主要源于官方史料对于这些女子的记...

蒋琬和姜维相比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做继承人

蒋琬和姜维相比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做继承人

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让蒋琬当继承人,而不是姜维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亮在死之前,为什么不选他,而是让蒋琬做他的接班人?诸葛亮在西元234年在五台山去世,终年54。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任命蒋琬和费祎为继任者。诸葛亮死后,蒋琬并未坐上宰相之位,而...

深受汉武帝重用,张汤最后为何还是难逃一死?

深受汉武帝重用,张汤最后为何还是难逃一死?

酷吏是中国古代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是我国历史上的打黑策略之一,深受有权利追求的帝王待见。张汤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汉武帝手下有名的酷吏、位居汉朝十大酷吏之首。在张汤小时候父亲因为工作需要外出,他在家看守家舍,等到父亲后发现家里的肉都不见了,张汤被父亲打了一顿,张汤不服扒开老鼠洞,以老鼠洞中...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崇祯和魏忠贤相比,他到底差了哪一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历史上始终流传着一种说法,当年崇祯皇帝不应该杀害魏忠贤,若是魏忠贤在位的话肯定崇祯皇帝不会把大明王朝给整垮,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后果,虽然当时的朝廷可能会依旧的乌烟瘴气,但会有一种另外的...

李自成攻城前崇祯明明有南迁的时间 崇祯为何拒绝南迁

李自成攻城前崇祯明明有南迁的时间 崇祯为何拒绝南迁

对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崇祯帝为何拒绝了南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哥哥明熹宗的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中兴大明;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可以说崇祯帝一...

陆抗:东吴后期名将,与父亲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

陆抗:东吴后期名将,与父亲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赤乌八年(245年),陆抗袭封江陵县侯,起家建武校尉,统领父亲陆逊五千部众。 赤乌九年(246年),迁立节中郎将,把守柴桑。建兴元年(252年),拜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年),拜...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对项羽出身世家,为何输给了街头混混刘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非汉族莫属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汉族,在古代时也称作汉人。那么“汉”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通过汉朝来命名的。汉之前,一般都称华夏族,汉朝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它不仅是当...

周玘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周玘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周玘(258年-313年),字宣佩,义兴阳羡人,西晋官员,西晋末年支持司马氏的江南士族首脑,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孙,平西将军周处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玘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秀才,曾授议郎。西晋末年,石冰、陈敏、钱璯先后在江东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周玘纠合江南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