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的黑名单是什么意思?里面为什么没有姬允?
在鲁惠公执政期间鲁国与郑国打过一场战争,《左传》里说是“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这场战争鲁国的主要将领中有个鲁惠公的庶长子姬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这位公子姬息在狐壤之战中被郑国人俘虏,“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鲁公子姬息显然跟郑国这位不得志的尹氏很是投契,在尹氏的帮助下从郑国逃亡出来,回到了鲁国,还把尹氏家族的图腾钟巫供奉在自己的家中。
这件事情就为鲁隐公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但在还没有成为国君的公子姬息看来是无法预料的,对于尹氏帮助自己逃离郑国的事情非常感恩,更是每年与尹氏共同参与祭祀钟巫的活动,甚至到成为鲁国国君而后这样的活动依然没有停止。姬息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按照周人礼法来说,姬息是不能够继承君位的,但似乎鲁惠公名义上的夫人不多,之一个夫人孟子早逝,陪伴孟子的滕女声子嫁给了鲁惠公,滕女的地位不高,是不能继承君位的。
鲁惠公的第三个夫人是仲子,生下了姬允,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而这位夫人仲子的地位要高得多,本来仲子是要嫁给姬息的,结果由于仲子长得漂亮,刚到鲁国就被鲁惠公看上纳为夫人。仲子是经过各种严格的迎娶程序而来的,重要的是此时的鲁国夫人孟子已经逝世,仲子被纳为夫人就是鲁惠公的之一夫人,生下的姬允就是正统的嫡子,在礼法中来说就是有继承权的。
如果没有姬允,姬息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国君。如今有了姬允,姬息的地位就显得很是尴尬。这个时代中原地区最有话语权的不是周天子,而是郑庄公。而郑国又在持续开疆拓土,这对鲁国并不是什么好事情。鲁惠公死后朝政大臣认为姬允年幼,便同意推举姬息摄政鲁国。姬息成为摄政的第三年,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周郑易质。周天子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缓和双方关系。周王子狐到郑国为质,郑公子忽到成周围质。
周郑易质的劲爆新闻对姬息绝对是有 *** 的,一方面姬息肯定认识到周天子衰微的现状,一方面姬息也便要稳固鲁国的国际关系。终姬息摄政的十一年间,鲁国大多时候采取的是结盟政策,而非对外战争。鲁惠公晚年时期与郑国、宋国都有过战争,而姬息摄政而后就与郑国、宋国和好,恢复了盟友关系。这种外交策略为鲁国带来了短暂的十余年和平发展的机会,因此即便姬息最后被弟弟姬允弑杀,鲁国人对姬息一定还是有所认同的,所以后来才会还有人给这位摄政者姬息取了谥号为“隐”。
有个公子挥在结盟齐郑参与中原战争的时候,立了功劳就有点居功自傲,在鲁国朝堂上有点得意妄为。这恰恰说明姬息对朝政的控制力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姬息作为一个公子可能还行,要作为一代国君的素质似乎还非常不够。不管是“祭钟巫”,是“观渔于棠”,还是“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都明显透露出这位摄政者的不成熟。祭祀别国的图腾,以一代摄政跑到民间去观赏渔猎,没有得到天子允许私自与诸侯交换国土,这些问题都成为鲁人讥诮姬息的理由。
但严格意义上说姬息的摄政时期内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只是没有处理好与弟弟姬允的关系,导致朝中的不稳定因素有机可乘。《史记》里有“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姬息摄政的后期甚至已经准备好要还政于姬允,甚至还在边境的菟裘修筑城池以养老,可惜的是这种打算被有心之人公子挥以为借口,鼓动姬允与庶兄反目成仇,乃至最终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