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巴顿方案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发生的 最后的结果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背景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
于1906年,全印 *** 联盟(AIML)已在达卡成立。 *** 怀疑印度国大党由印度教徒所占多数。 *** 抱怨 *** 成员没有印度教的成员相同的权利。
许多不同的方案在各个时间里被提出。
Allama Iqbal在1930年 *** 联盟就职演说中提出,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次大陆中, *** 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是必要的。
两国论
英国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然而其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更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
然而在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 *** 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 *** ·阿里·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 *** 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鼓吹“二民族论”,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 *** 教徒的分离。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真纳是以独立作为要挟,换取西部 *** 较多的省份获得更多的自治权。
圣雄甘地强烈反对这些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印度国民大会党也出于政教分离和世俗主义的立场而对因宗教的分离表示谨慎,印度 *** 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虽然也有各自的反应,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势。
右图:英属印度中印度教徒和 *** 教徒的分布(粉色是印度教,绿色是 *** 教,黄色是佛教),时间约为1909年。
分割确定
英国在当时规划了由印度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印度斯坦、 *** 教徒较多的地区的巴基斯坦、同时保留各藩王国,由这三者组建独立的“印度联邦”的独立方案,但未能获得共识。
因此,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
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也包括印度高等文官、印度军、印度铁道的分割)。另外,独立后的政治框架暂时按照英国制定的1935年印度统治法实施。
7月18日实施的1947年印度独立法规定,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新国家,两国在各自的宪法(印度宪法及巴基斯坦宪法)实施之前是英联邦的自治领(和加拿大及澳大利亚地位相同,在国际法上是独立国家)。
雷德克里夫线
蒙巴顿宣称将实施分治到实际分治只有两个月多的时间。而 *** 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分别在英属印度东西两地也是严重的问题。
因此,西部的旁遮普地区和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割。旁遮普地区被分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之后又分为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和昌迪加尔),孟加拉地区则被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
而划分界线的工作是由之前和印度毫无关系的一位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担当的,因此这条分割线(分离独立后即是两国的国境)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这条分割线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孟加拉地区的划分接近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旁遮普地区由于过去并未进行过分割,发生了大规模的混乱。
混乱冲突
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 *** 教徒逃亡 *** 教徒地区,与之相反, *** 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
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据理查德·西蒙兹的研究,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在这时两者之间产生的不信感和憎恶对之后的印巴关系都产生了影响。在加尔各答,由于甘地的努力,屠杀得到了抑制。
结果
巴基斯坦在8.14宣布独立,印度则在8.15宣布独立。真纳成为巴基斯坦总督,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则成为新生独立印度的总理。
然而,实现独立的过程,以及独立后两国的历史都并不平坦。许多宗教移民在来到印度或巴基斯坦之后都面临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不同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和种族清洗仍有发生。
贫民窟
对保守派英国人来说,印巴分治印证了之前印度总督寇松侯爵的发言,大英帝国不再是世界强国。而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徒难民,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 *** 教徒难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贫民窟,两国产生了巨大的都市贫困阶级,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暗杀甘地
印度教徒和 *** 教徒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说是提倡两者之间融合的甘地的反弹。特别是民族义勇团等印度民族主义者认为甘地对 *** 教徒和巴基斯坦太过让步。
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德里暗杀。提倡非暴力的甘地并未能阻止暴力的连锁,自己也在暴力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