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刽子手砍头的刀都钝了 古人为何也不去磨刀
对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个斩首虽然是死刑,但用什么斩?怎么斩?在哪里斩?标准绝对是不一样的。西方人习惯于绞刑,即便斩首也是上断头台,放绳子刀落即可,而古代中国则有专业的刽子手,绝对的技术活。在影视剧中往往有这么一句“推出午门外斩首”。首先这午门建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即紫禁城,那些时代对不上号的历史文盲编剧就不批评了,没意思。
斩首从隋至清都作为五刑之一,刽子手这个行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是处决犯人的工具,在我们印象里,刽子手杀人都是一刀就搞定!然而,在刽子手行业却从来没有磨刀的习惯。宁可钝刀砍人,哪怕连砍几十刀还砍不死犯人,导致犯人痛苦连天,极为悲惨,自己也身心俱疲,但刽子手回去后依然不会磨刀。这是为什么呢?
刽子手认为“砍头的是刀不是人”,所以死去的人的亡灵甚至冤魂会聚集在刀上(况且古代官场不明,有一部分人是蒙冤而死),这把砍人的刀就是晦气之刀,无人愿碰,而磨刀就是要帮助砍更多的人,被视为助恶积邪,而刽子手不愿意去趟这趟浑水!砍刀的不同在于刀刃,越是平民,其刀刃就越锋利,用以早点解脱,越是位高权重,其刀刃就越钝,用以增加痛苦。换句话说,就是你生前享受的待遇越高,权力越大,那么你现在就要受更多的苦来赎罪了。
有的朝代不成文规定,斩头只允许三刀。一般来说,三刀足够。磨快了用力一刀就行,但是例外情况也是有的,刽子手没磨快刀,或者用力小了,或者犯人脖子硬,三刀下去竟没死?怎么办呢?明年秋后再斩!多活了一年!(例如明朝是每年秋后问斩,县令不能私自问斩,需一级一级上报,最终得到皇帝批准后才能执行,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
刽子手在古代的地位普遍都很低,可收入却很高,地位低的原因是人们觉得这是晦气的行当,积攒了太多的阴债,所以刽子很难受到人们的尊重,大多也都无儿无女,孤独终老。清朝最后刽子手邓海山每砍掉一颗脑袋就能获得四枚银元(约人民币三千元),还不包括行刑前家属给他塞的红包,按当时的记载,由他斩首的人大概有300余名,这实在是一份相当惊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