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05-07)230

还不知道:古人吃饭变迁史:“一日两餐”有什么来由?古代有“晚餐”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日三餐”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习俗。甚至在很多夜生活比较丰富的地区,到了深夜时分还会吃一顿“宵夜”,如果再算上“下午茶”就是“一日五餐”了。

虽然现在“一日三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但是“一日三餐”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如果从清朝末年开始算起,“一日三餐”的习俗到现在,也只不过才短短的一百多年。

实际上如果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一日两餐”才是古代中国人的日常习俗。朱熹曾在《论语集注》中记载“朝曰饔,夕曰飧”。也就是说古人每天的之一顿早餐被称为“饔”;而第二顿饭也就是晚餐则是“飧”。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古人“一日两餐”习俗的由来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一直秉承着“农业立国”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来说比较低,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候,必须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所以每天除了干农活或者放牧之外,剩下的时间也就是吃饭和睡觉两件“大事”。由于古代并没有电灯,而普通人家又用不起油灯或蜡烛,所以人们在太阳下山之后就会上床睡觉。

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之后他们才会起床,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着一年又一年。实际上古人的这种生活习惯,完全符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这种原始而落后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古人“一日两餐”习俗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1。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劳作

相信大家都知道种地是一种靠天吃饭的职业。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可以多获得一点收成,但是遇到干旱或者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颗粒无收。所以古代农民只能尽量争取,在白天的时候多做一点农活。

这就会不断挤压吃饭的时间,这也是“一日两餐”出现的一个原因。古人吃之一顿早餐之前,其实已经至少劳作了2-3个小时。也就是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他们就会起床去田间劳作,直到吃早饭的时候才能休息一小会。

而吃第二顿饭也就是吃晚餐的时候,太阳也已经基本上要下山了。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填饱肚子之后也就会洗漱睡觉了。笔者认为古人之所以会“一日两餐”,实际上最基本的就是为了节省劳动时间。

2。节约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农民,一直都处于被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所以即使他们每天都辛勤劳作,而且在秋收之时也能收获大量粮食。但是这些粮食中的一大部分,都会被统治阶级以各种名目和理由收缴。

而辛勤付出的农民阶级,最后能够剩下的粮食也仅够糊口。如果遇到连年灾害粮食收成不好,农民的粮食就会所剩无几。所以他们为了能够生存,在不得已的前提下,只能够以“一日两餐”拮据度日。

笔者认为如果从缺少粮食的角度,去分析“一日两餐”的重要意义,其实总会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古代的农民们每天起早贪黑照料庄稼,但最后却获得个无粮可吃,或者说不得不以减少,用餐次数的方式来达到生存的目的。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3。生活习惯使然

由于古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慢,所以人们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也就是说当太阳彻底升起来之后,才会从被窝中慵懒的爬出来。所以古人吃的之一顿饭叫朝食,又称为“饔”,时间大概相当于早上9点左右。

“朝食”中的“朝”字,实际上是按照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位置,来判断时间的一种 *** 。也就是说,当太阳高度达到“隅中”时刻,就应该起来吃“朝食”了,又可以被称为“食时”,具体的时间大约为9点。而第二顿饭叫“鋪”又可以称为“飧”,大约是每天下午的4点左右。

此时太阳开始西斜黑夜也即将到来,基本上吃完晚餐之后就可以开始休息了。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日至于悲谷,是为鋪时,”而“悲谷”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

《后汉书·王符传》中,也曾有:“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铺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这句话中的“朝铺”实际上,指的就是“朝食”和“鋪食”,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早餐和晚餐之意。

也就是说古代人的早餐,一般都是在9点左右吃。而晚餐则是在太阳落山之时,也就是下午4点左右进食。这不仅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而且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4。“一日两餐”习俗中晚餐竟是“食之余”

笔者认为关于古人“一日两餐”的习俗,其实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晚餐即“鋪”或“飧”,往往都是将“朝食”所剩的食物,热一下然后当做晚饭来吃,这一点可以从《说文·新附》中获得重要线索。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说文·新附》中“飧”作馂,即“食之余也”。如果从古人的饮食习惯上去分析,可以获知由于古代社会条件比较差,生火做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早餐基本上都是现吃现做而晚餐多吃剩食。

据《说文》记载:“饔,孰(熟)食也。”大概意思就是“朝食”,都是现生火现做饭。这就意味着与“朝食”相对的“飧”是“食之余”。这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粮食稀少、物质资源匮乏的现实。

5。意识形态影响

古人“一日两餐”的习俗,除了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关系之外,其实还受到了古代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就是古人认为两餐之间为“昼夜”,所以在“朝食”和“鋪”之间,只能够劳作或者学习,如果睡午觉就是不合礼法的行为。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大概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宰予在白天睡觉,这种做法让孔子大为光火。很多人也许会不理解,为什么只是睡个午觉,孔子就如此生气呢?

原因就在于孔子认为“昼寝”,不符合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昼寝”也必在两餐之间。宰予吃了睡醒了吃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这种做法也会让一整天都白白被浪费。所以孔子才会说他“朽木不可雕也”。

“一日两餐”、“昼出夜寝”,完全符合古代人推崇的自然法则。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要想健康长寿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惩罚。还有就是这种用餐习俗,也完全符合古代的生产、生活。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白天的时候抓紧干农活,晚上的时候早点入睡,不仅可以增加劳动效率,而且也会让身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虽然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高,但是却很少有人因为正常劳动而死亡。这说明古代人“一日两餐”的用餐习惯,完全符合人类发展进程。

王公贵族的“一日两餐”,只是标榜传统的噱头

“一日两餐”对于贫苦的农民来说,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之外,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吃不起“第三餐”。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每天都从事,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身体的消耗一定要比,养尊处优的王公贵族们更多。

但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或者说,经常遇到青黄不接的状况,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之下,即使贫苦人家也想每天三餐,但由于实际情况不允许,所以也只好以“一日两餐”聊以度日。这其实都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所致。

而那些掌握了社会90%以上资源的王公贵族们,即使每天不参加体力劳动,也会过着锦衣玉食、奢靡腐朽的生活。他们之所以会遵守“一日两餐”的习俗,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日两餐”的正餐之外,他们还会吃点心、零食和水果。

而且如果从贵族们的每餐上来看,无论是早餐还是晚餐都特别丰盛。就算是一顿普普通通的“朝食”,各种粥品、主食和咸菜等,数量加起来就会超过二十几种。尤其是在吃晚餐的时候,动辄就会有十几个荤素搭配的菜品。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尤其是生活在皇宫内的皇族,他们的餐桌上更是数不清的山珍海味。所以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实际上就可以抵老百姓吃几天甚至几个月了。但这些皇族和贵族之所以会遵守“一日两餐”的用餐习俗,主要的原因就是标榜自己合乎礼法而已。

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王公贵族们就算“一日两餐”,也根本不会感受到挨饿的滋味。反之广大贫苦的劳动者们,“一日两餐”不仅吃不饱,而且有的时候还会断顿。这其实就是封建制度,统治之下的悲哀和残忍。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一日两餐”转变为“一日三餐”

事实上在我国秦汉两代以前,之所以会实行“一日两餐”的习俗,除了与物质资源匮乏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知息息相关。“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大意为天子和老百姓一样,每天只需要吃两顿饭即可。

笔者认为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之所以会遵守“一日两餐”的习俗。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粮食匮乏。如果贫苦人家也像贵族们一样挥霍无度,恐怕在断粮之后就只能等死了。

随着时间推移和朝代更迭,再加上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广大劳动人民所拥有的社会财富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前提下人们在用餐的时候,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吃饱吃好。所以才会逐渐由“一日两餐”转变为“一日三餐”。这种用餐习俗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结 语

笔者认为古人的“一日两餐”习俗,其实除了与最基本的生存法则有关系之外,其实这种习俗的根源就在于,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状态。但实质却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所致。

虽然这种“朝九晚五”每日两顿饭的习惯,看起来与现代人所推崇的养生有关系,但古人却未曾有过此种想法。他们只是依照最原始的生活习俗,以及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去做事。笔者猜想如果他们的粮食足够多,相信也一定会选择“一日三餐”。

【参考文献】

李开周《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

辛羽《一日三餐始于何时》

谢芳琳《谈谈古人的饭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87684.html

“古人吃饭真的是一日两餐吗 古人晚上吃晚饭吗” 的相关文章

裴子野: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裴子野: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南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太中大夫裴松之曾孙,“史学三裴”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勤奋好学,善于属文。初仕南齐,起家武陵左常侍、右军参军,以父丧去职。梁朝建立后,除右军参军、廷尉正,出任冠军录事参军,迁国子博士,转比...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李贽有何成就和主张?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李贽有何成就和主张?

李贽(1527年~1602年),汉族(一说回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

李存孝为何会被称为唐末第一猛将?他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李存孝为何会被称为唐末第一猛将?他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战将,是唐末第一猛将,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李存孝是唐末第一猛将,有句话说,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说的就是李存孝,李存孝和项羽一样,天生神力,勇猛无比,在战场上,更是战无不胜,所向无敌。那么,李存孝到底有多厉害呢?他能否比得上项羽呢?李存孝(85...

大臣有本事对朝廷不是更好吗 古代皇帝为什么还要杀掉有功之臣

大臣有本事对朝廷不是更好吗 古代皇帝为什么还要杀掉有功之臣

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会杀掉有功之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古代君主集权统治下,整个国家就是皇帝和家族的私有财产,既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皇帝肯定是往往会表露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而这危机感就源于朝堂上手握大权的臣子。在皇帝内心里边,解决的方法肯定是有...

曹植:曹魏宗室文学家,在世子之争中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与喜爱

曹植:曹魏宗室文学家,在世子之争中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与喜爱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

历史上赵飞燕是什么样的人 古代四大美女为何没有赵飞燕的名字

历史上赵飞燕是什么样的人 古代四大美女为何没有赵飞燕的名字

还不了解:赵飞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环肥燕瘦的赵飞燕,为何会被“四大美女”除名?如今说到“四大美女”,想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而其实在明代以前,这“四大美女”却是:西施、王昭君、赵飞燕、杨玉环。赵飞燕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以美貌著称的美...

汉末三国时期诞生了众多名将,关羽的真实水平如何?

汉末三国时期诞生了众多名将,关羽的真实水平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汉末三国,名将如云,蜀汉有以关羽为首的“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曹氏宗族大将,东吴有江东十二虎臣,在这些猛将中,有的善于进攻,有的善于防守,那么,关羽是既善于进攻,又善于防守的名将吗?关羽在他们中间,属于什么水平?和谁相当?关羽是刘备手下第一名将,善于进攻...

宇文述简介:隋朝名将,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子、宇文化及之父

宇文述简介:隋朝名将,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子、宇文化及之父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宇文述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宇文述(547-61...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