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在前期就杀掉刘备以绝后患?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时候是刘备最落魄的时候。此时诸葛亮还在南阳种田,而刘备则难觅落脚之地,那么曹操为什么不在这时候就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煮酒论英雄前天下形势:曹操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胜出,但陷入四面环敌的战略困境
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的沉重地打击下,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州郡长官、地方豪强趁机割据一方,并脱离了东汉中央 *** 的管辖,天下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群雄之间彼此争权夺利、互相兼并,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公元199年,在经过十多年的混战后,刘虞、韩馥、陶谦、吕布、袁术、公孙瓒等豪强先后出局,天下的形势逐渐明朗。
袁绍在战胜公孙瓒后,已据有幽、冀、青、并四州,尽有河北之地,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而袁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必须南下,在这种情况下,袁绍与曹操之间必有一战。
曹操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胜出,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地盘,而且曹操又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理优势。这就是后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当然,此时曹操并未“拥百万之众”,但也是当时唯一有实力能与袁绍一较高下的军事集团。
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此举虽可让曹操拥有法理上的优势,但也引起天下共愤,使曹操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的地盘处于四战之地,北有袁绍虎视眈眈,西有关中诸将观望,南有虎踞荆州的刘表蓄势待发,而孙策也在东南方向(东吴)蠢蠢欲动。就算是寄居篱下的刘备,实际上也受到了国舅董承的策反(刘备在犹豫中)。所以,曹操此时的处境实际上是非常严峻的,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而“煮酒论英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曹操为什么要将落魄的刘备与自已相提并论?
曹操此时是雄踞中原的一方诸侯,而且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天下。而刘备此时却是兵少将寡,只能靠张飞、关羽充门面,甚至无法拥有方寸立足之地,只好寄人篱下投靠曹操。可以说,刘备在实力上与曹操相差甚远,根本没有可比性。
但是,曹操此时却一反常态,他不仅“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而且还当面对落魄的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
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曹操在刘备落魄之时不仅对他愈加尊重,还将他与自己相提并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1、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在重走当年曹操走过的路曹操年轻时,被州郡举 “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他上任后雷厉风行,铁腕治乱。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阿瞒传》
曹操让人 *** 了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的棒子,在衙门左右两边各放置了十多根,并规定,犯法者,无论地位高低,一律棒杀。几个月后,汉灵帝身边的红人,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杀。从此,曹操声名鹊起,很快就被征召任命做了议郎。
而刘备当年在任平原国相时,则对外抵御贼寇,在内乐善好施,实行仁政。
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平时完全没有架子,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这在等级森严的东汉是非常难得的),连来刺杀他的刺客都不忍下手,所见刘备深得人心的程度。而刘备也因此名声远播,连在北海的孔融都知道刘备的仁义之名。
曹操治乱以严,而刘备则治民以仁。两人虽思路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在默默无闻之时,迅速树立个人威信。而且,他们也确实达到了树立个人威信的目的
另一方面,刘备不注重单次战役的成败(这是他胜少败多的原因之一),而且他也不纠结于某一城池的得失。但是,刘备却注重以仁服人,不管是公孙瓒、袁绍、孔融、陶谦、吕布,还是后来的刘表、孙权,包括曹操自已在内,都没有人在刘备落难的时候拒绝过他。这就是刘备能够败而不灭的原因,也是刘备的可怕之处。
无独有偶,曹操之前曾与袁绍讨论过如何平天下的问题。当时袁绍认为要先占据河北,然后再南下争夺天下。但是曹操的观点却与刘备不谋而合,他认为只要借助天下人的智慧(谋士)和力量(武将),然后顺势而为,就能达到攻无不克的效果。
初,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志·武帝纪》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刘备的所作所为当然逃不过曹操的目光,曹操认为他与刘备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就是他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原因之一。
2、曹操未雨绸缪: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曹操想拉拢刘备对抗袁绍公元199年,即官渡之战爆发的前一年。曹操虽然已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胜出,但是,他的实力与袁绍相比,还是明显处于下风。
而且,曹操的地盘处于四战之地,而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群雄。曹操对自己面临的处境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他未雨绸缪,提前为即将到来的官渡之战做准备。而刘备正是曹操可以争取成为盟友的为数不多的人,准确地说,应该是唯一可以争取的对象。
另外,上面说过,刘备当时在群雄之中拥有极高的声望,是唯一 一个没有负面新闻的人,简直就是仁义的化身,当年孔融、陶谦、陈登等人再三劝说刘备接手徐州就是明证。如果能争取到刘备的支持,曹操至少可以部分消除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口碑上不输甚至超过当时众望所归的袁绍。
所以,为了成功拉拢刘备,曹操就给予落魄的刘备超高待遇,并将刘备与他相提并论了。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将落魄的刘备与自已相提并论,原因之一是曹操认为他与刘备英雄是所见略同,拥有相同的理念,因此惺惺相惜。原因之二,是因为曹操处在四战之地,四面环敌,而且他的军事实力、口碑都在袁绍之下,所以,为了确保能在与袁绍的对决中获胜,他就想拉拢当时以仁义闻名的刘备加盟,以增加胜算。
曹操为何要将刘备放虎归山?
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三国志·袁绍传》
曹操当年在袁绍的极力扶持下,才有机会在逐鹿中原之战中胜出。但现在,他却成为袁绍的更大对手。所以,曹操很清楚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因此,他不会傻到给刘备咸鱼翻身,从而成为自己统一天下拦路虎的机会。
但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最终刘备还是成功上演了金蝉脱壳之计,并从此成为曹操一生之敌。
1、官渡之战前:刘备对曹操还有利用价值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三国志·武帝纪》
官渡之战前,天下的舆论一边倒地支持袁绍,这让曹操感到沮丧。他急需像刘备这样拥有崇高声望的人才加盟,以提高自身的声望,同时也可增强军事力量。可见,曹操此时是没有杀刘备的动机的,而实际上,他也拒绝了程昱提出杀刘备的建议。
但是,曹操是迫于所面临的严峻情形,无奈之下才想方设法拉拢刘备,以确保能在官渡之战中胜出。而一旦目的达成,曹操就会对失去利用价值的刘备痛下下手。
刘备也不傻,他在心思被曹操戳穿后,就知道大事不妙,而“失匕箸”就是他内心焦虑的外在表现。因此,他开始着手策划离开曹操的事宜了。
2、曹操棋差一着,刘备金蝉脱壳袁术自败於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三国志·武帝纪》
机会是总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未雨绸缪的刘备终于等来了机会,而他也把握住了这稍纵即逝的良机,成功脱险。
公元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投奔袁绍。消息灵通的刘备得知此事后,马上向曹操请缨去追杀袁术,理由是袁术要投奔袁绍必须经过下邳,而刘备之前曾在下邳驻守过,熟门熟路。
由于事出突然,再加上刘备给出的理由无懈可击,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让袁氏兄弟成功合体,那就增加了击败袁绍的难度。所以,在情急之下,曹操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但他也留了一手,就是派朱灵与刘备一同出征,以监视刘备。
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三国志·武帝纪》
但朱灵哪里是刘备的对手,刘备一到徐州就痛下杀手,杀了徐州刺史车胄,成功夺取了徐州。
至此,本想在除掉袁绍后再对刘备下手的曹操,不得不将计划提前,在官渡之战前就开始追杀刘备。
但为时已晚,此时的刘备已如蛟龙入海,就算是曹操也不能轻易使之就范了。果然,曹操虽然击败了刘备,但是,刘备却投奔了曹操的敌人袁绍,曹操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
综上所述,曹操不杀刘备或将他软禁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刘备暂时还有利用价值。不过,一旦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他就会向刘备摊牌的。这点可以从在衣带诏事件爆发后,曹操契而不舍地追杀刘备看出端倪。
但是,刘备却通过曹操所说的话洞察了曹操的意图。并最终利用外出攻打袁术的机会,金蝉脱壳成功逃离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