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主张完全不同 两人谁的水平更高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5)210

对诸葛亮主张荆州必占,庞统认为荆州要弃,两人的军事水平高下立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在三分天下之前,虽然唯唯诺诺不怎么样,但是奈何手下有诸葛亮这一位神机军师。诸葛亮在一天,刘备心里的底气就足一天。只不过,在刘备夺取蜀汉的过程中,还有一人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

此人就是庞统,论计谋学术,庞统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此人相对来说有些刚愎自用,最后也导致在落凤坡殒命。对于这两个人的才华,历史上也有多种说法。

但是从一件事情的选择上,或许可以看出这两人的水平。当年刘备盯上了荆州,诸葛亮主张必须占领荆州地区,然而庞统却认为荆州应该放弃。从这件事来说,这两个人的军事水平,高下立见。

01玄德的左膀右臂

刘备一直比较畏惧曹操,当年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就差点被吓个半死。之后官渡一役,刘备和盟友元气大伤,刘备只能跑到自己亲戚刘表那里,得了个新野,慢慢发育。

刘备发育的时候,刚好碰到了司马徽,给他点拨了一下:凭靠你这单枪匹马的,难成大事,一定要有几个得力助手。此时刘备也就知道了卧龙凤雏两位英豪的大名。

刘备当时失意,也没怎么重视这句话。然而之后徐庶又提起了诸葛亮,刘备这时候才感兴趣了。当时徐庶因为被曹操威胁,不能继续为刘备效力,因此临了就告诉刘备,一定要找到诸葛亮,此人有大才。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主张完全不同 两人谁的水平更高

刘备打仗没打赢,还失去了徐庶,因此急需一个人才。他没敢耽搁,直接上门求教,三顾草庐之后才见得卧龙真人。诸葛亮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让刘备佩服地五体投地,当即就要请诸葛亮出山。

而诸葛亮也看到了刘备恢复汉室的决心和精神,就加入了蜀汉阵营,开始了他后半生的鞠躬尽瘁。得了诸葛亮,刘备已经非常开心了,而之后的庞统,完全是意外之喜。

要不说三国时期的君主都是颜控,诸葛亮长得俊朗,刘备也更喜欢他。先前庞统去找孙权某个差事,然而孙权却忽略了庞统的才华,让人家去找刘备。刘备看到庞统之后,也觉得不好看,但是有抹不开面,就让庞统做了个县官。

刘备本来就不喜欢庞统了,谁知道庞统去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没有得到重用,就不好好工作,一天天的就知道磨洋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刘备一怒之下就让三弟去收拾。

张飞到了之后,庞统就知道刘备注意到他了。此时庞统精神焕发,立刻起床公干,累积了好几天的案牍,庞统一小会儿就解决了。张飞哪里见过这阵仗,赶紧报告大哥。

刘备这才知道,被自己忽略的人才居然是和卧龙同等的凤雏!此后庞统就是刘备手下的中郎将,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刘备的心腹、左膀右臂。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主张完全不同 两人谁的水平更高

02荆州之争

关于这两个人的才能高下,历史上也争论不休。不过此二人对于荆州地区的意见相左,其才华高低倒是可以从中窥探一二。荆州历来都是三国必争的地方,当年刘备之一次遇见诸葛亮,两人就已经讨论过荆州的利害。

诸葛亮认为,荆州必须要取。荆州离汉水很近,四周土地丰饶,极其便于修生养息。此外,作为联系南方地区的咽喉之地,对于刘备日后夺取成都周围以及和东吴联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刘备最后也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夺取荆州之后,果然他能够和北方的曹操遥遥相望,天下也形成了三足互相牵制的形式。只不过庞统同样作为谋士,却有着和诸葛亮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认为,荆州需要舍弃而不是进取。

庞统的意见是:首先,荆州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是赤壁一役,让荆州大为破坏,以往的地利也大大减少,并且人才流失太过严重。其次,荆州被东吴和北方虎视眈眈,即使拿到了也是腹背受敌,没有意义。

庞统认为,荆州拿下来容易,但是想要守住就很难了。当时刘备兵马不强,要是分出一大部分的兵力去驻守荆州,那向南扩张的计划又得等,拖来拖去,可能就等到曹操的大举进攻了。因此,庞统认为,刘备不应当拿下荆州,而是应该一心一意地朝南方发展,尽快占据巴蜀等地的有利地形,发展自己的国家。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主张完全不同 两人谁的水平更高

03看二才子的能力高下

诸葛亮当年的论断没什么错误,但是庞统的其实更为正确。当年诸葛亮对刘备诉说荆州地形优势之时,是在赤壁之战之前。此时诸葛亮的想法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荆州必取。

然而赤壁之战之后,大环境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此时庞统的意见则更为正确。虽然刚夺取荆州之后,确实刘备尝到了一些甜头,但是这其中的祸端,在后来才慢慢显露。

刘备兵力强大之后,开始朝着西川进军,而当时庞统就死在了落凤坡。没有办法,诸葛亮只能自己亲自前往西川,这就导致荆州守备力量太为薄弱。荆州夺取的代价太大了,刘备惹得东吴不开心,人家去找曹操结盟了。

庞统死后,诸葛亮和刘备二人都在西川,和荆州相距太远,疲于奔命,诸葛亮也来不及对荆州施以援手,这块土地最终从关羽手上流失了。从这里看,庞统的军事水平后期其实是要比诸葛亮还要高的。

04结语

刘备错就错在没有审时度势,诸葛亮都觉得庞统的能力甚至都要比自己好,然而刘备不知道是因为颜控还是什么原因,庞统的话他是一句也听不进去。之前诸葛亮的想法确实对蜀汉有利,但是时局是在变化的。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主张完全不同 两人谁的水平更高

若是庞统坚持一下,可能事情的结果就不是那样了。西川一仗打得蜀汉几乎回不过气来了,不知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到过庞统当年说过的话。要是不贪图荆州,他们也不会落得个两面夹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5/188926.html

“对于荆州诸葛亮和庞统主张完全不同 两人谁的水平更高” 的相关文章

曹丕篡汉登基称帝 曹丕为什么还要优待汉献帝

曹丕篡汉登基称帝 曹丕为什么还要优待汉献帝

还不知道:曹丕篡汉之后,为什么还要继续优待汉献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在去世之前,始终保留了汉臣的身份,他一直在是否称帝之间犹豫徘徊,直到最后也没有走向这一步。不过这并不是他对汉室的忠心,而是把使命留给了自己的后代曹丕,由下一代来完成称帝的伟业。果然在曹操去世...

历史上的年妃真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历史上的年妃真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年妃是首位汉族血统出身的贵妃皇贵妃,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年妃能火,是因为《甄嬛传》里的华妃就是以她为原型设定的人物形象。在《甄嬛传》中,华妃仗着雍正的宠爱,在后宫中骄横跋扈,心高善妒,腹黑狠毒。由于演员把华妃的恶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华妃火了。华妃火了,自然就有人好奇,历史上的年妃真的就是这样的...

容妃生前只是一个妃子 死后康熙为何追封为皇后

容妃生前只是一个妃子 死后康熙为何追封为皇后

对为何在容妃去世后,康熙追封她为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导读:这是《康熙王朝》中的剧情,容妃被追封皇后也是众望所归。康熙一生坎坷,父母双亡后在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经过鳌拜擅权、三藩叛乱让康熙逐渐成熟,艰难的国事伴随康熙成长而能为他排解烦闷的只有孝庄...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对蜀汉造成了什么影响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对蜀汉造成了什么影响

对关羽为何会发动襄樊之战?对蜀汉战略有何影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爆发,这一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原本威震华夏的关羽,在此战中虎头蛇尾,不仅没能拿下襄樊,反而丢失了蜀汉在荆州所有的根据地,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蜀汉也因为此战让蒸蒸日上...

周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孙权都有哪些贡献?

周泰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孙权都有哪些贡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与众将在濡须口相聚,席间孙权让周泰袒露上身,让他讲明身上各个伤口的来历。周泰便把力救孙权,拼死作战的事迹详细讲来,使得众人叹服。那周泰是如何舍身护主,救出孙权的呢一,投靠孙策周泰是九江郡人,因此和蒋钦是同乡,...

曹植的妻子崔氏的死与曹操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曹植的妻子崔氏的死与曹操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曹操,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魏晋新语》中记载了一件事,曹植的妻子崔氏由于衣着华丽,被公公曹操看到了。曹操大为不悦,回家后,就命她自尽了。说起来,曹植的妻子崔氏可不是什么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出身于高贵的门阀士族清河崔氏。在魏晋时期,清河崔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陈...

演义中张郃前妻处处被虐 张郃后面为何突然就无敌了

演义中张郃前妻处处被虐 张郃后面为何突然就无敌了

对三国演义中,张郃前期处处被虐,为何后期突然就成了无敌的存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张郃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职场中人研究、深思!看懂了张郃的一生,我们能够在职场中避免许多大坑!大众眼中的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地位非常尴尬,他本身武功非常不错,远超那些二三流...

三国时期司马懿和钟会是如何看待蜀汉北伐这件事的?

三国时期司马懿和钟会是如何看待蜀汉北伐这件事的?

诸葛亮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之一,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为恢复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多次北伐曹魏,最终,累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线。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诸葛亮数次北伐...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