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有哪些项目?有何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朝的科举制度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承隋制,但科举制度却在唐朝的时候由草创阶段走向日益成熟和完善阶段。
它是之一个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为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逐步的深入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弊端也慢慢暴露,显现出了它自身所特有的局限性 。
一: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夜看尽长安花
历代以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网罗人才,为自己效力,巩固自己统治。因此,人才的选拔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科举制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制发展而来,萌芽于南北朝后期,初创于隋朝。
隋建立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开皇七年正月,正式设立常举,当时的常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和明经两科。
隋炀帝时期,没立进士科 ,从而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设立。但是隋朝历时短暂,科举制在唐代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 。”李渊建唐以后不久,武德四年便开科取士,自此,拉开了唐代科举史多姿多彩的画卷。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考试的科目一般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等六科。
其中秀才科被时人称为“尤异之科”,它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 、历史最为悠久 、法定地位最为崇高的科目。
但因为秀才科的难度太大,要求极高,所以应试者寥寥无几,唐高宗永徽年间就被废除了。
剩下的五门科目里,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参加这两科考试的考生也是最多的。
唐初期,明经科高于进士科,但是到唐中期以后,进士科的地位开始高于明经科。
人们越来越推崇进士,就连唐代著名诗人盂郊,在四十六岁进士及第后, 满心欢喜、意气风发地写下了《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借此来表现自己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以及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二:科举制带来的消极影响
和以前历代的选人制度相比,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无疑是一大进步,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网罗了诸多人才。
但是,随着唐朝政治的不断更替变化,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也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些弊端。
如唐代科举中试不仅名额少,在制度上存在明显缺陷,考试的程序也不够完善等。
到了中晚唐时期,科举逐渐演变成世族门阀维持自己门第的手段,在科举过程中出现了贿赂、舞弊等腐败现象。
考生不惜弄虚作假、贿赂考官,使得中举者的能力和素质大幅度下降,而许多真正的有识之才、名人、杰士却遭受排挤。
首先便是纳省卷和行卷。纳省卷即举子将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尚书省所在官府,即礼部交纳,所以称为纳省卷,又称为“公卷”。
而举子向一些达官贵人私自呈送的诗文称为“行卷”。
唐代进士科还允许“公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
应进士科举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的赏识和推 荐 ,从而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
这种行卷风尚在盛唐以后非常流行,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一是走后门现象,依靠权势求取科第的做法大行其道,成为众所周知的秘密,“公荐 ”实际上变成了“私荐”,凭借个人喜好和交情,以及考生所贿赂的银两多少来推 荐人才。
其二是考生呈送的诗文作品有许多是请他人代写,还有的剽窃盗取,在别人的文章上修修改改,所以很多都并非他们自身水平。
如此,一些豪门权贵的不学无术的子弟,想要通过科举,便极其容。
比如,唐德宗时期,宰相李实便开出一·张20人的单子,要求主考官照名单录取,否则便予以贬谪。
其次是考场代考作弊,唐代在防止考生作弊的措施上还不是很完善。
代试就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腐败舞弊方式,唐代著名的词人温庭筠就是当时著名的“ *** ”,他才思敏捷,成文极快,在考场上经常代人作赋和传递答案给多个考生,当时人们称之为“救数人”。
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以次充好,使得 *** 选拔的官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
最后便是一直流传至今的请托。请托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一种极为普遍和恶劣的腐败风气 。
“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 ”,这往往已成为合乎逻辑 、顺其自然的事情。
请托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通过人情恳托,有的利用权力威胁。
如吴武陵推荐杜牧时,便公然要求主考官录取杜牧为状元。韩愈推荐程昔范也是如此。
到唐代后期,一些权臣凭借个人喜好操纵科考,使得考官在决定录取考生的名单和名次时,考虑的不是考生的成绩,而是请托人的面子和人情。
这些不良作风不仅使得士人的世界观受到误导,对整个唐代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相当恶劣的。
三:唐代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对我们现世的意义
从唐代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和消极影响,我们可以想到当代中国教育和考试体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首先,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尤其要注重培养综合发展的全面性人才,具有创新思维,才能带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其次,国家需要继续完善考试制度,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士,在适当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我们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而不是像唐代后期那样,凭借权贵者的人情和面子来决定人才的去留。
这是对人才及其所具备知识的亵渎和蔑视,还会导致社会的不良习气以及一些人的投机取巧,从而阻碍国家和社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