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周平王只是迁都而已 周朝为何就管不住诸侯国了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5-22)7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周平王只是迁都,没有荒淫无度,为何就突然管不住诸侯国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周幽王曾经为了博美人一笑,而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场闹剧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那就是当真正的敌人来袭的时候,周幽王燃起烽火,但诸侯却没有一个人前来帮忙。

这个类似于现代版狼来了的故事,听起来虽然可笑,但它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周王朝对于天下权力已经逐渐失去了控制,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历史上存在的分封制度,在人口与生产力发展后不匹配了。

在我国历史上实行过分封制度的一共有三个朝代,分别是明朝,汉朝和周朝,但这三个实行过分封制度的朝代,都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严重后果。

从汉朝来说,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对自己的宗亲们进行了分封,结果到了景帝的时候,这些分封的诸侯们不满自己的地位,为了谋取天下,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没有大量的分封,而是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为了藩王,可是就在朱元璋刚刚去世不久,作为藩王之一的朱棣为了夺取皇位,仍然带着自己手下的兵马向朱允炆发起了进攻。

而说起分封制度的起源,也是分封最为严重的,则属于周朝时期,在周朝统一天下之后,不仅是皇室宗亲,一些在夺取天下中有功的大臣,甚至一些当时的贵族都得到了分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无论是周朝,汉朝还是明朝,他们在实行分封制度之初,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天下。但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分封制度,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权利的分散。

周平王只是迁都而已 周朝为何就管不住诸侯国了

在周武王的时候,虽然实行了分封制度,但是因为分封制度刚刚开始实行,而且周武王手中有着一支非常厉害的军队,各地封国人口稀少,所以分封制度的弊端并没有显现出来。

但是当周武王去世之后,这种制度的弊端便逐渐显现出来。

到了周夷王的时候周,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在周夷王登基的时候,诸侯前来拜见,为了显示天子的地位,周夷王本应该高坐在朝堂之上,但是这个时候他却选择了走下龙椅,和前来的诸侯们寒暄,这说明在周夷王的内心认为,他已经不能够完全的控制诸侯。

周夷王继位后,眼见诸侯势力日渐庞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周夷王想到一个办法,那便是在京城装病,并且把这个消息告诉诸侯,以此来试探诸侯对自己是否忠心。

收到周夷王生病的消息之后,不管诸侯心中怎么想,但是周夷王作为当时的天子,大部分诸侯还是选择了到京城前去看望周夷王,可是让周夷王愤怒的是,居然有一个诸侯并没有来看望自己,这个诸侯便是齐哀公。

齐哀公没有来看望周夷王,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周夷王对此不做出反应的话,那么那些前来的诸侯在心里一定会轻视周夷王。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周夷王向齐哀公发布命令,要求对方到京城来见自己,齐哀公收到命令之后,便带着少数人来到了京城。

周平王只是迁都而已 周朝为何就管不住诸侯国了

在齐哀公来到京城之后,周夷王二话不说,命人架起来一口大锅,在大锅里面放满了油,在把油煮沸之后,便命令人把齐哀公投进了油锅当中。

周夷王的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权威,但却无法阻碍历史的发展。

到了周厉王期间,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周厉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下令把山林和河流收归国有,由国家派人管理,不允许人民自由的到山上打猎,或者到河中捕捞鱼虾。

周厉王的这一行为初衷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样做会极大地影响民生,因此最终民间发生了暴乱,面对群情激愤的百姓,周厉王只能逃离京城,最后饿死在外地。

到了周平王的时候,犬戎大军来犯,周平王马上向诸侯传递消息,要求诸侯带领兵马前来帮助自己。

可是诸侯在接到命令之后,很多人却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最终导致了周平王孤立无援,依靠京城的兵力根本无法与犬戎对抗,所以周平王不得不选择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而在周平阳迁都洛阳之后,周朝的历史也被以此为节点划分成了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其实如果诸侯在接到周平王的命令之后,能够带领兵马赶来帮忙的话,那么京城完全不至于落入外敌手中,但是诸侯的沉默却导致了迁都的结果。这件事情说明了周天子对于当时的诸侯几乎彻底失去了控制力。

在东周以后,虽然表面上周天子还是天下的共主,但其实那些势力庞大的诸侯早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个时候,诸侯们纷纷有了自己的野心,他们眼见周天子的权利已经名存实亡,便不再满足于周天子分封给自己的土地,而是和其他的诸侯之间互相展开了战争。

周平王只是迁都而已 周朝为何就管不住诸侯国了

在这些战争之中,势力弱小的诸侯逐渐被消灭,而实力强大的诸侯则拥有更多的土地,当时的人们也因为这些战争而饱受苦难。

后来,虽然周王朝和周天子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人们却把后来的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相继崛起。

在这些霸主崛起之后,他们依然会去面见周天子,但他们见周天子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臣子的身份,而是得到周天子名义上的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霸主。

也就是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于实力雄厚的诸侯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证明自己地位的工具,诸侯们对于周天子已经不再存有敬畏之心。

周王朝最终的悲剧充分证实了分封制度是不可取的,权利的分散必然导致拥有权利的人野心膨胀,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只有作为君王的人,把权力完全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民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安居乐业,社会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90234.html

“周平王只是迁都而已 周朝为何就管不住诸侯国了” 的相关文章

如果三顾茅庐的人换成孙权和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又是什么样的

如果三顾茅庐的人换成孙权和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顾茅庐的是孙权或者曹操,诸葛亮的隆中对会怎么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首先刘备可以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是因为以他当时的地位,他是可以放下这个身段的。而孙权和曹操则不同,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孙策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文臣武将兼具。而曹操更是在起事之初...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258年),字奉宗,汝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祗早年受费祎的赏拔,董允死后担任侍中,逐渐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中原,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开始...

雍正将岳钟琪关了两年,是因为什么?

雍正将岳钟琪关了两年,是因为什么?

在封建王朝,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总揽大权,是站在权力顶峰的存在。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满清定都北京后,一直实行着“崇满抑汉”的政策。虽说汉人在清廷中可以当官,但那些手握重权的官职,一般都是由满人出任。尤其到乾隆皇帝即位后,还专门命人编撰了一部《贰臣传》。那些...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董卓进京导致江山乱,还是大将军何进无能,汉室衰败可以避免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何进如果不死,董卓进京也不会导致江山混乱。传统观念认为何进是个头脑简单的屠夫。但何进是大将军,他的外甥是皇帝。用金钱和权力杀几个太监很容易。没有必要带领雄心勃勃的军阀董卓...

张俭是什么人?辽圣宗为何会为他打开国库?

张俭是什么人?辽圣宗为何会为他打开国库?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近3000年的封建历史中,不乏有弄权的宰相,这些人位极人臣,或仗着皇帝的宠信干预朝政,或利用手中的大权谋取私利。不过,除了这些让人诟病的奸臣之外,还有一些宰相清心寡欲,披肝沥胆,为国家和人民殚精竭虑,流芳后世。在古代,有一位...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对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可谓煞费苦心,那么这个姜维到底有多厉害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字伯约,姜维最初为魏国将领的,却不受重用。诸葛亮北伐看出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良将,出于爱才之心使用反间计得到姜维。姜维来到蜀汉收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以接班人来培养。诸葛亮为了得到姜...

龙且之死让项羽感到恐惧 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龙且之死让项羽感到恐惧 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对为什么龙且的死,会让项羽第一次感到失败的恐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相信稍微有点儿历史知识的朋友都会对其竖起大拇哥,称赞他是一位真汉子,一位真英雄,天不怕地不怕,宁愿拔剑自刎也不愿意灰头土脸地渡过乌江见江东父老。殊不知,就是这...

努尔哈赤死后为什么是皇太极继位 他真的篡位了吗

努尔哈赤死后为什么是皇太极继位 他真的篡位了吗

还不知道:努尔哈赤死后,为何由皇太极继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626年,即后金天命十一年,农历八月十一,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享年68岁。在努尔哈赤死后,他的汗位由第八子皇太极继承,即清太宗。其实努尔哈赤子嗣众多,一共有16个儿子,那么为何由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