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士族是如何择婿的?择婿观是如何转变的?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24)170

唐朝,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魏晋南北朝士族崛起,士族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唐朝,女性作为士族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她们未来夫婿的选择也是十分的慎重。

古代的婚姻,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婚姻往往包含着诸多的因素,强强联合,巩固家族利益、提升家族地位、延续家族的兴旺,这些利益在婚姻关系中往往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门阀士族在唐朝的影响力减弱,并且逐渐衰落。而科举制在唐朝得以完善,迸发出勃勃生机,前期以门第为士族择婿的标准也随之改变,后来择婿则更加重视男子在科举当中取得的成绩。

两种择婿观不能割裂来看,它们是有很大的内部连续性,归根结底还是为家族的利益做长远的考虑。

一、唐代士族

士族指名门旺族,是两汉到隋朝的选官的依据,到了唐代科举制逐渐作为选官的重要途径,士族的影响和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在唐前期士族的仍然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唐朝士族是如何择婿的?择婿观是如何转变的?

1。士族追溯起来甚远

士阶层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代的教育为“学在官府”,只有士阶层才能参加国家的教育活动,因此士阶层开始成为代指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人群。

春秋战国时期聚众讲说,各个派别纷纷招揽学生,逐渐形成有影响力的阶层。九品中正制是士阶层形成的标志,南朝时期士阶层因为自身腐朽逐渐衰落。但是士族阶层直到唐朝末期才真正在农民战争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2。四民之首的士族

士农工商,士阶层是排在之一位的,也是汉代至隋朝的选官标准。作为四民之首的士族身份无比尊贵。即使是在唐代的重视科举制的大背景之下,士族依然可以利用自身的地位和科举制的疏漏获得高于庶族的优待。

女性作为士族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择婿往往更多的与家族利益休戚相关。

二、士族择婿

1。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士族择婿最重要的是考虑是否对家族有益,男性的家族地位、门第、自身的优异特性以及联姻之后的利益,还有男性的外貌,文学才识以及未来的仕途。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自身的处境。如抚州刺史萧历之女萧氏在十六岁时父母去世,没有钱财安葬父母,就以安葬父母作为要求,如果能够是父母入土为安,愿意嫁之为妻。

自身利益考虑之后还要考虑很多综合的因素。比如魏徽为自己的侄女选择夫婿时,看重夫婿博通五经,孝顺父母,科举进士,遂选择王义方为侄女的夫婿。可见除了看重门第之外这唯一的选择条件之外,还要重视才学以及个人品行。

2。家族联姻

唐朝时多出现与自己表亲联姻,就是表妹与表哥结亲,家族表亲联姻是血缘婚姻的例证。还有另外一种姻亲就是因为妻子早亡,就把妻子的妹妹再嫁过去,这样可以延续家族内部的连结,增强血缘关系的纽带。

士族择婿时还会考虑交情,会将家里未出阁的女儿嫁给与自己交好的同僚,或者同僚的后代。例如温庭筠将女儿嫁给好友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唐朝士族是如何择婿的?择婿观是如何转变的?

3。士族择婿的不同

士族择婿与皇族更大的相同点就是都是看重门第家族,看重对家族的利益。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士族的子女婚姻当中的政治因素较之于皇族更少,皇族的公主享受皇族的荣宠,当然也承担了一部分皇族的责任,一旦边疆少数民族反叛,而中原不想动武的情况下,会在皇族的公主中选择和亲对象。

而士族子女的选择范围多限于士族子弟,很少有嫁入皇族或者是嫁入边塞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士族的子女选择到心仪对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士族的子女只消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而皇族的子女更多的要为国家大局考虑。

士族的子女比皇族的公主更受欢迎一些,士族更愿意与士族结成姻亲,而不愿意与皇族结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皇族公主位高无人可以约束,出轨率也高,所以士族与士族的联姻更加的稳妥。

综上可见,士族择婿较皇族范围小,而且更多的是与相同身份的士族结姻。

在古代的另外一个阶层平民,士族择婿与平民也有很大的不同。

士族的择婿范围虽然较皇族小,但是依然较之于平民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在唐朝因为科举制的缘故更加的重视才学,女方往往会给男方更多的礼金,而不是向男方索取更多的聘礼。平民没有足够的钱财作为礼金,所以择婿的空间相对较小。

但是平民因为不用考虑过多的政治因素,更多的考虑感情,贫民子女相较于可以选择自己心爱的夫婿。

在古代等级秩序森严的社会关系中,择婿是很有讲究的,各个阶级的择婿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前期的择婿观和唐后期的择婿观有很大的不同,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学,各个阶级都是如此。

三、择婿观的转变

唐初受到魏晋的影响,官员很大部分出自士族,士族依然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后来科举制逐渐占据官员队伍的大半,各个阶层的择婿标准也从重视门第转移到重视才学上,只有有才学的人才是科举的主力军,具有无穷的潜力。

唐朝士族是如何择婿的?择婿观是如何转变的?

1。重视门第的观念

唐代士族在择婿上大多会在士族内部做选择,拒绝外部的联姻,而在唐初的政坛上存在新旧士族,旧士族排斥与新士族的联姻。

一方面是保存旧士族的地位,通过择婿巩固自身的地位,其次是不想用自己的势力帮助新士族成长壮大。旧士族在考虑门第的同时也会考虑男性的家族是否与自己地位对等,也就是传统的门当户对的观念。

唐初新士族就是除去魏晋旧士族之外的贵族。唐初新士族建国有功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为了更加巩固自身的地位纷纷与旧士族联姻,甚至不惜花重金买婚,并且以此为荣。太宗修订《氏族志》打压旧士族,但是收效甚微,重视门第择婿观依然在唐初的政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门阀观念在唐初依然强盛,这些观念影响到新旧贵族的择婿观当中。

2。重视个人品质的观念

李白在诗中写道: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从中可以看出除了门第观念之外才华在唐代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初宰相李德裕因看重对方德行而愿与路隋结姻亲。才干在择婿标准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旧士族家长因看重对方为吏有道,更愿意让之成为自己家族的一员。

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及在选官制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士人是否具备进入仕途所必需的科名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仕宦前途,也是旧士族择婿时考量的重要因素。

预测男方才华出众,在其科举考试前夕就与之定下姻亲。除了当前所取得的得以进入仕途的科名之外,旧士族在择婿时还重视男方所表现出的良好的仕宦前景。除品行、才华能力、科名与仕宦前途之外,相貌气质也是旧士族择婿时的考量标准之一。

在唐朝前期门第观念是唯一的选胥标准,这继承了魏晋以来的门阀观念,而唐初的科举制正在初创阶段还没有彰显出活力,门第观念在唐初依然强盛,唐中期之后门阀逐渐衰落,科举逐渐兴盛,选择进士作为东床快婿逐渐成为士族的共识。

3。观念转变原因

古代等级森严,士农工商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但是士族作为中原另外一股势力影响着皇权,太宗颁布《氏族志》遏制旧士族的力量。

唐朝士族是如何择婿的?择婿观是如何转变的?

通过军功和科举入仕的新贵族地位得到提高。武后继位之后颁布《姓氏录》提高了没有门第支撑的官员地位,新旧贵族之间的阶级限制也逐渐模糊。唐后期对商人的歧视也有所减弱,总而言之在唐代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等级秩序也在不断地松动和模糊,这是择婿观念转变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唐初科举制刚刚开始实行,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举选择官吏逐渐变得更加合理,许多贫民子弟因为科举走入仕途,步入士族行列,更多的有学之士不断进取,使得士族地位逐渐下降,加之国家重视科举,士族开始把择婿目光投到那些“潜力股”身上。

总之士族择婿观念的转变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士族择婿观念的转变打破了旧士族势力,打破了旧士族的权力垄断,扩大了科举士人入仕的途径,也有利于国家内部团结和统一。

总结

择婿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古人对婚姻大事的考虑甚至比如今的人们更严谨。

在唐朝初期存在新旧贵族两股势力,新旧士族在择婿时更多的考虑政治因素、家族门第和自身的利益,一来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二来加强对权力的垄断。

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士族择婿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开始的重门第演变为重视才学,这是国家政策所致,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科举制的发展。择婿观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得阶级界限逐渐松动和模糊,增强了阶层的流动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90575.html

“唐朝士族是如何择婿的?择婿观是如何转变的?” 的相关文章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为何会如何欣赏关羽?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为何会如何欣赏关羽?

曹操素来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被骂。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蜀汉大将关羽曾有过投降曹操的经历,且在曹操那过得相当不错,因为曹操特别喜欢关羽,“曹公壮羽为人”。并且,在曹操对关羽的态度上,尽显大度之态。在知道关羽有坚定地继续投奔刘备的心思后...

历史上赵国是如何灭亡的?郭开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上赵国是如何灭亡的?郭开扮演着什么角色?

赵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唐·周昙)郭开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大臣,为赵悼襄王与赵王迁倚重,但郭开为人卑劣,贪得无厌,因为私怨使得廉颇不被重用,又收受秦人贿赂害死名将李牧,使得赵国失...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对曹操留下四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无奈全被曹丕杀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0年,发生了几件大事,其中包括一代枭雄曹操的死。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三国时代正式开始。然而,曹丕能够建立魏国,要感谢他的父亲曹操。曹操在他的一生中完成了北方的...

刘繇:东汉末年宗室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刘繇:东汉末年宗室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19...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明遗民,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组织“行社”、“匡...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张德胜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结局如何?

张德胜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结局如何?

历史上的张德胜是明初朱元璋麾下的一个名将,死后配享太庙,他曾经在龙湾之战中烧了陈友谅的船,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江淮地区更是乱成了一锅粥,涌现出了很多盗贼,为了应对这种混乱的局面,张德胜和俞通海、廖永忠、廖永安等盘踞在巢湖一带,训练了一支十分强劲的...

贺兰敏之作为武则天的外甥得到了重点栽培,为何被坐罪赐死?

贺兰敏之作为武则天的外甥得到了重点栽培,为何被坐罪赐死?

咸亨二年(671年),武则天的外甥、大唐第一红人周国公获罪流放,来到韶州后,没多久便去世。贺兰敏之容貌俊美,年纪轻轻就袭承外祖父的周国公爵位,可谓是前途无量,他究竟为何会落得这般下场呢?早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迎娶相里氏为妻,生下武元庆与武元爽兄弟。相里氏死后,武士彟才娶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生下武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