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石勒的出身如何?他是怎么建立后赵的呢?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27)140

公元305年,西晋皇室的诸王之乱已经接近了尾声,石勒也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

那一年石勒32岁,他和汲桑一起投靠了公师藩,不久后公师藩兵败身亡,石勒与汲桑逃得活命。勒与桑亡潜苑中,桑以勒为伏夜牙门,帅牧人劫掠郡县系囚,又招山泽亡命,多附勒,勒率以应之。——《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

公元307年,石勒34岁,他再次与汲桑聚众造反,但不久之后就全军覆灭,石勒与汲桑分散逃命。短短两年时间,石勒就经历了两次重大失败,能逃得活命都是鸿运当头。但石勒毕竟是石勒,他并没有因失败而气馁,也没有继续莽撞地拼杀。石勒开始学习分析天下局势,他发现西晋帝国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百足之虫其死不僵。仅凭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就想挑战庞大的西晋帝国,注定是看不到未来的。

西晋帝国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当权者依然会着重打击旧体制之外的力量。西晋帝国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当权者依然可以调集几十万大军协同作战。作为西晋帝国旧体制之外的力量,如果不懂得团结协作,其结局必然是被西晋帝国剿灭。石勒回顾自己的失败,发现自己并没有犯根本性的错误,所以自己的失败绝不会是个例。

石勒的出身如何?他是怎么建立后赵的呢?

于是,石勒找到了张㔨督和张伏利度,与他们组成一个小团队,投到了刘渊的大旗之下。刘渊对于石勒这种组团投诚的行为非常赞赏,任命石勒为这两支队伍的更高军政长官。元海署㔨督亲汉王,莫突为都督部大,以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以统之。——《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石勒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其他乱世豪杰(王弥和刘灵等)在失败之后,也用相似的 *** 投到了刘渊的大旗之下。

会王弥为苟纯所败,灵亦为王赞所败,遂俱遣使降汉。——《资治通鉴》·晋纪八众多实力派来投,刘渊的势力剧烈膨胀,这使得石勒和王弥等人在扩张势力时,获得了强大的后援支持。

从前的石勒和王弥等人都在孤立地与西晋帝国作战,所以一旦被西晋帝国主力大军盯住,结局往往是九死一生。但今时不同往日,石勒和王弥等人团结在刘渊的大旗之下,结成了反 *** 同盟。即使被西晋帝国主力大军盯住,他们也会彼此配合四面出击,使得西晋帝国的 *** 军顾此失彼,只能不断被蚕食。这就是传说中的“双赢”。刘渊借此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石勒和王弥等人借此获得了坚实的靠山。

在这种背景下,刘渊很快就称帝了。

石勒的出身如何?他是怎么建立后赵的呢?

刘渊之所以能迅速称帝,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之一,刘渊的战略目标定得好。刘渊将矛头直指西晋帝国,所以他身边聚拢的人,与西晋帝国都没有利益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刘渊称帝虽然严重侵害了西晋帝国的利益,但刘渊身边却没什么人因此而反对。因为刘渊姓刘,所以在他起兵之后,以汉帝国后裔自居。但此时的大汉早已凉透,所以也没人指责刘渊篡位。而且石勒等人大多以臣属的身份投靠刘渊,所以他们从理论上无法反对刘渊称帝。

但在西晋帝国的旧体制内,派系林立势力纷乱,任何人想要取代皇室自己称帝,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挠。而在当时,又没有人能无视这种阻挠。

第二,刘渊的姿态放得很低。在西晋帝国衰落之际,很多地盘实现了实际上的独立。而对于匈奴汉国的各位枭雄而言,他们可以尽心地抢夺这些地盘,刘渊绝不会从中作梗。刘渊手下的众多实力派,诸如刘曜、石勒、王弥和曹嶷等人,在西北、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湖北等地肆意纵横驰骋。他们之间用不着费心费力地窝里斗,只需要各凭本事一致对外就行。

西晋帝国旧体制下的实力派显然做不到这一点。真让他们和匈奴汉国争雄,他们未必打得赢,就算真打赢了也不见得能捞多少好处。只要这些强盗不来惹自己,自己就关上门过小日子吧。这就是大多数西晋帝国实力派的想法,现实而又残酷。他们在意的只有政治上的平衡,而绝不想横生枝节。

推卸责任虽然在短期内有奇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玩法是注定会引火烧身的。刘渊去世之后,他的继承人刘聪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自得意满的刘聪笑着问司马炽:“你们司马家的内战水平为什么这么高啊?”司马炽说:“这就是天意啊,我们家注定是为你们家铺路的。”刘聪听后哈哈大笑。

聪曰“卿家骨肉相残,何其甚也”帝曰“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也。大汉将应乾受历,故为陛下自相驱除。且臣家若能奉武皇之业,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晋书》·卷一百二·载记第二刘聪笑得有点早了,匈奴汉国之所以能最终灭掉西晋帝国,是因为西晋帝国先被诸王之乱祸害了一番,又在实力派的官僚手腕中走向终结。

灭掉西晋帝国的匈奴汉国,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这条路。司马家族骨肉相残,刘氏家族同样也骨肉相残。就在刘聪嘲笑司马炽的时候,刘聪的六个兄弟,已经有四个死于骨肉相残了。

此时的晋怀帝司马炽只是一个阶下囚,所以只能用这种屈辱的方式迎合刘聪。如果司马炽此时的身份与刘聪对等,他一定会反过来嘲笑刘聪:“你们兄弟六个,四个死于内乱,你有什么资格嘲笑我呢?你笑话我们晋帝国,将来也会有人用同样的语气嘲笑你们汉国的。”

我们可以说分封诸王是一个错误,也可以说官僚做派是一种错误,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错误都是无法避免的。司马家族在这条路上摔倒了,刘氏家族最后也在这条路上摔倒了,后来的鲜卑拓跋家族和段氏家族同样在这条路上摔倒了。

正是因为这些家族的摔倒,使得石勒有了迅速崛起的机会,最终建立了后赵帝国,但石氏的后赵帝国最终也在这条路上摔倒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在车轮下惨叫的冤魂总是似曾相识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91142.html

“石勒的出身如何?他是怎么建立后赵的呢?”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贺若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有哪些与贺若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贺若敦(517~565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西魏北周时期将领,隋朝名将贺若弼之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勇武刚猛著称。西魏大统二年(536),抓捕东魏颖州刺史,归降宇文泰。北魏废帝二年(553),率兵平定谯淹叛乱。武成元年(559),入为行军司马,领金州刺...

乾隆皇帝后宫的女人那么多 乾隆到底喜欢多少女人

乾隆皇帝后宫的女人那么多 乾隆到底喜欢多少女人

对乾隆皇帝一生,到底喜欢了多少女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的皇帝,应该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勤政的一批皇帝了。不过,勤政不耽误谈恋爱,皇帝除了治理国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室开枝散叶。所以多娶媳妇,是他们必须做的事。妃子虽然多,但皇帝喜欢的却不多,那些女子,...

历史上孙权有几个女儿?分别都嫁给了哪些人?

历史上孙权有几个女儿?分别都嫁给了哪些人?

孙权,吴太祖大皇帝,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读《三国志》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孙权有三个女儿,却有五个女婿,这到底是为何呢?孙权为宝贝女儿们选的女婿都是谁?孙鲁班,先嫁周循,后嫁全琮据《三国志嫔妃传》载,孙权的夫人步氏,是临淮郡淮阴县人,跟东吴后期的丞...

百里奚为什么能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走向人生巅峰?

百里奚为什么能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走向人生巅峰?

百里奚(约公元前725—前621年),姜姓,春秋时期虞国人,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时期,在虞国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一位很有才学的人,名叫百里奚。他三十多岁才娶妻子杜氏,夫妻非常恩爱,生了一个儿子叫孟明视。只...

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

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就算是亲骨肉,亲兄弟也可以闭眼弄死,那么南宋的前三位皇帝,为什么会发扬无私精神禅让皇位?这背后必有隐情。一、宋高宗赵构,活了81岁,56岁就禅让大位了。赵构是宋徽宗唯一能够南下避难的儿子,因此他也就肩负起了振兴宋朝的使命。不过他建立起来的南宋,实力弱小,常...

都说皇家无情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权力反目成仇

都说皇家无情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何没有因权力反目成仇

对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是司马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终走上了老东家曹操的路线,控制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得到了天下,让三家归晋,不过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祖孙三代人的经营才成功的,这与曹操经过...

三国时期袁术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 最后为何迅速败亡

三国时期袁术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 最后为何迅速败亡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三国时期,袁术为何敢率先称帝,称帝之后为何又迅速败亡?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众所周知,黄巾起义之后,汉室已经摇摇欲坠,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是那个时代真实写照,而除了我们熟知的曹孙刘三家之外,还有两个诸侯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就是袁绍,袁术兄弟二人,而袁术也是...

葭萌关之战魏延如果遇到马超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葭萌关之战魏延如果遇到马超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葭萌关之战是三国经典战役之一,张飞单挑马超二百余合不分胜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马超大战葭萌关,张飞请战,诸葛亮智激张飞,说必须要请关羽来才能抵挡马超,而且,就算关羽来了,也不一定能赢。此话一出,激怒了张飞,张飞非要战马超,并立下军令,诸葛亮见智激张飞的目的达到,同意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