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能带上诸葛亮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6-04)90

对刘备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举兵征讨东吴时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刘备举兵攻吴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决定了他不会带诸葛亮,也绝不可能带诸葛亮。恰恰是这两个原因,也决定了刘备无法一统天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刘备为什么要攻吴?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能带上诸葛亮

1、东吴夺取荆州,并斩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

刘备有两个好兄弟,一个关羽,一个是张飞,他们三个人好到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的地步,史书中记载,三个人睡觉都要睡在一起,堪比亲兄弟。

关羽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赶上刘备组织起义军,恰好关羽、张飞二人加入了这支战队,三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友谊这种事很玄妙,就是有些人你见到他之一眼就知道你们合得来,不用多相处,一声兄弟大过天。

因为关羽和张飞保护刘备周全,他才能有隆中对,才能三顾茅庐的请出诸葛亮,才能有一片岁月静好的空间去筹谋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最熟悉的“温酒斩华雄” 以及“千里走单骑”还有“三英战吕布”的著名片情节都是来自《三国演义》的虚构,尽管关羽的英勇不容置疑,可在《三国志》中关羽这些内容都无法得到确切的证实。

但,仍不可否认的是,关羽的确为刘备做出了不少贡献,忠心是为人臣子的之一要素,能力其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想要避开锋芒。但是他又不甘心让刘备太顺利,于是就联合孙权一同对付关羽。曹操这个人贼啊,他许诺将江南的封地给孙权,让他从背面偷袭关羽,曹操则准备亲征关羽。

这场战争一共发生了三件事:

①曹操让徐晃等人救援樊城,但是徐晃兵力不足,就只好另辟蹊径,玩了一处指东打西,秘密攻打了四冢。关羽一看得出去支援啊,自己就带着骑兵五千人走出防守圈了。

②孙权派人向关羽求亲,想让他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种求好的信号,在古代结亲往往都是政治联盟与爱情无关。但关羽这个人自负又自傲,脾气也不太好。就给来求亲的使者骂回去了。彻底激怒了孙权。

与此同时,他部队的后援糜芳、士仁因为经常受到关羽的轻视,也不怎么喜欢他。在军事上支援粮草总是跟不上,关羽就放狠话回去要严惩。

孙权就趁机拉拢那二人,就这样二人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后院失火。

③关羽围襄樊,多次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相助,但被刘封和孟达却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

基于这种种原因,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痛失兄弟和大将。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能带上诸葛亮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爆发,刘备要举全国之力替兄弟关羽报仇,此为私心。

刘备这个人道德包袱很重。他之所以难以成大事,就是没有曹操的狠心和杀伐果断。刘备总想做个大好人,不想落人话柄。因此,他处处都扛着道德底线做人做事,最后三国争雄,他只能占个人和。

当初,关羽劝他杀曹操他不干,刘表谦让荆州时他不受,最后除了人和,什么也没有。

此时,他要是不去替关羽报仇,天下人必然认为他刘备不仁不义。所以,他这场私心,就必然不能带诸葛亮。关羽和诸葛亮一向不对付,诸葛亮又本身不建议刘备轻举妄动。

因此,若带个意见不同的军师在身边,刘备只怕束手束脚。

2、吴、蜀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决定了谁能一统天下,兵家必争,刘备慌了。

诸葛亮的隆中战略中,荆州之地是最关键的一步。但是,此时被东吴孙权占领了,刘备失了先机,破坏了整个战略版图。他要想统一,必须得把荆州拿下来。

刘备当时比较自信,认为尽管自己失去了关羽,打不过曹操还打不过你孙权吗。刘备为什么着急啊,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跟不上常年征战劳苦了,而且岁数也大了,再不疯狂就老了。他急着为儿子再拼一把,能做到哪步做哪步。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夷陵之战结束后没多久,他就病逝了。

其次,诸葛亮从来也不是将帅之才,他只是军师,没必要参与远征。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能带上诸葛亮

在回望刘备的几次重要的战役,夺取荆州派的是马良等人,征战西川的是庞统,东川是法正,从来没有哪次战役是诸葛亮领兵的。要知道一个好的领导,是懂得如何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

诸葛亮简单来说他是个文臣,不适合做武将。

就是他适合给刘备打理内务,出出主意,但上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是靠你悠哉悠哉晃悠几下扇子,掐着指头算算就能打胜仗的。

而且,刘备也清楚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他必须要把诸葛亮留在家里照顾自己那扶不起的儿子。

诸葛亮需要坐镇后方,益州刚收复不久,人心不稳;防备曹魏的趁机偷袭;为东征孙吴做好后勤服务。当时蜀汉除了诸葛亮,再无第二人可胜任。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能带上诸葛亮

诸葛亮在治国上是个鬼才,赏罚分明,重视教育,提高工艺科学,发展蜀地文化,有他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个技术工种,可以在刘备攻城略地遇到难关的时候,提供技术指导,譬如八卦阵,七擒七放孟获,亦或是“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但是,诸葛亮在军事上作为将领并不称职。将帅需要的是统筹军队,要懂得任人用人识人,但他在用人识人上显然有短板,譬如重用马谡,派关羽守荆州,计除魏延,甚至在关羽死后,怂恿刘备趁机除掉义子刘封。

诸葛亮种种的行为准则都是为了只留下听话的人,这并不是一个将帅之才应有的胸襟和格局。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结果他不顾魏国强大的事实,坚持伐魏,六出祁山,劳而无功,让蜀地引火烧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6/192441.html

“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 刘备为何没有能带上诸葛亮” 的相关文章

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过哪些事情?

魏延与杨仪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过哪些事情?

蜀汉最大功臣诸葛亮为刘备奠立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蜀汉后期更是能力非凡,独当一面,而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都上表后主,称对方反叛,但是,为什么没人保魏延,都保杨仪呢?诸葛亮临死前,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开军事会议,作出重要安排,让...

张佳胤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佳胤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张佳胤(1526年8月12日-1588年8月7日),避雍正帝讳,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肖父,初号泸山,号崌崃山人(一作居来山人),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万历...

朱元璋用猪蹄问沈万三这是什么 沈万三又是怎么回答保命的

朱元璋用猪蹄问沈万三这是什么 沈万三又是怎么回答保命的

对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叫什么?他用“3字”保住性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能够做到皇帝这个位子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的心思缜密、喜怒难测,稍有不慎就会起疑、发怒,那么杀身之祸也就在所难免了。朱元...

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有何故事?

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有何故事?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弑君,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被视为最大的罪过,但在历史上却并不鲜见。比如彰显史官秉笔直书的“崔杼弑君”,东汉末年董卓毒杀弘农王刘辩。但司马昭弑君却显得尤为不同,因为在曹髦的“努力下”,首都洛阳...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为何却被乾隆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新皇帝的上位都代表着一次政权的变更。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祖孙三代,用人制度、治国手段都大有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尽管...

有哪些与张嶷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张嶷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张嶷(nì )(?~254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豁达豪壮,初为本县功曹。刘备攻打蜀郡,山贼趁机抢掠县里,张嶷营救县长夫人,因此得名。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张嶷平定广汉叛乱,授牙门将。多次随从马忠平定南中叛乱,授越巂太...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西晋灭亡之后 司马家族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西晋灭亡之后 司马家族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对西晋的司马氏家族结局如何?几乎全部被灭,远不及曹魏安全下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经营多年都不能完成统一,最后竟然被西晋捡了大便宜。本以为这样的统一大国承接了三国的实力,应该非常强悍,统治的时间也会更为长久,但谁也没想到西晋居然是个短命王朝,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