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与朱元璋性格做派最相似的是朱棣,为何朱元璋不选他作为太子?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6-16)261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朱棣呢?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元璋的儿子中,性格和做派最像朱元璋的无疑就是朱棣。一般来说,皇帝都喜欢把和自己的性格做派相似的儿子立为继承人,他会觉得立这样的儿子为继承人,能够更好地治理江山,保持江山的稳定。

比如刘邦就想把刘如意立为继承人,因为刘邦觉得刘如意性格和做派与他很相投。晋武帝也因为孙子司马遹与他很相似,因此哪怕儿子司马衷是个憨子,也要传位给儿子,目的是传到孙子那里去。包括朱棣自己,他一度也想立老二朱高煦为继承人,因为朱高煦的性格脾气各方面都和朱棣很相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其实最应该立的继承人就是朱棣。因为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最像他。然而,朱元璋最终并没有选择朱棣。这是什么原因呢?

与朱元璋性格做派最相似的是朱棣,为何朱元璋不选他作为太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搞清楚,皇帝传位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毫无疑问,皇帝最关心的是确保江山稳定的问题。

古代皇帝传位的时候,为什么有一个嫡长子制的规矩?就是要通过这个规矩,确保皇权的稳定。为什么这个规矩能够确保皇权稳定呢?因为这个规矩讲的是“先来后到”,讲的是“排队意识”。嫡长子是排了两个之一的。就母妃们来说,母亲是皇帝的嫡妻,自然是排在之一的。就兄弟们的排位来说,嫡长子又是排在之一个。总之,母亲是之一,儿子是之一,所以嫡长子理所当然就是之一。

有了这条规矩,皇帝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好办了。规矩定在那里,大家照着规矩来就是了。如果没有规矩,没有引入竞争,大家必然要竞争。毕竟皇帝的权力实在太大了,他的享受实在太多了,谁都想当皇帝。

清朝早期的时候,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传位的规矩,努尔哈赤没有确定接班人就去世了,努尔哈赤去世因此引起了四大贝勒之间的争斗。皇太极也是没有确定接班人就去世了,因此皇太极去世后,皇太极的儿子和皇太极的弟弟之间又发生了争斗。顺治皇帝选的接班人康熙,也只是因为康熙得过天花,不会夭折,而不是什么规矩。

与朱元璋性格做派最相似的是朱棣,为何朱元璋不选他作为太子?

康熙上台以后,就想像 *** 一样搞一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嫡长子制。所以他把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但是虽然定了这个规矩,但是他对这个规矩的解释,没有让儿子们看明白。嫡长子制究竟是立嫡子还是立长子呢?所以皇长子胤禵和嫡次子胤礽之间就发生了争斗。这种惨烈的争斗,也使得康熙不但圈禁了皇长子,而且还夺了皇二子的太子之位。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的儿子们才会觉得自己也有希望,也开始争夺,因此才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总之,只要传位的时候没有一条规矩,必然会出现大问题,引起皇室的震动,影响皇权的稳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明确地确立了嫡长子制。朱元璋的嫡长子制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朱标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所以没有人和他竞争。

但问题是,朱标提早又死了,由于朱标提早死了,所以朱元璋就遇到了重新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因此才会出现咱们猜测的应该是在朱棣还是朱允炆中间选择的问题。

但实际上,这个选择题是我们做的选择题,朱元璋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选择题。朱元璋一直是坚持嫡长子制的,朱标虽然已经死了,嫡长子没了,但是朱标毕竟曾经当过太子,是东宫,东宫也相当于一个君。如果他死了,那自然应该立他的嫡长子为太子,也就是毫无悬念地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可以说,朱元璋是从来没有考虑过朱棣的。因为按照排位,朱棣是老四,怎么排也排不到他身上。

与朱元璋性格做派最相似的是朱棣,为何朱元璋不选他作为太子?

咱们再来说说,古代皇帝喜欢选择最像自己的皇子当继承人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根本就不存在。

刘邦虽然说过他想废掉嫡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并不是因为刘如意很像他。这个话只不过是他的借口而已,而是刘邦对吕后专权的不满。是对自己死后,吕后有可能夺取汉家江山的一种担忧。是在他死后,他宠爱的戚夫人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一种担忧。出于这样的担忧,所以他才想废掉软弱没主见的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不管怎么说,刘邦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他知道嫡长子制这个规矩是不能够轻易破坏的,一旦破坏,必然会出现大问题。所以他才让皇位保持不变,没有再换太子。

晋武帝之所以在儿子司马衷是个智障的情况下,依然要传位给他,也是因为他不想破坏嫡长子制这条规矩。再加上他的嫡长孙又比较聪明,所以他觉得后世还是有希望的。

包括朱棣自己也是一样。朱棣虽然一度想传位给老二朱高煦。但是他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还是传给了朱高炽。尽管他很不喜欢朱高炽,但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就是不想破坏规矩的表现。

所以,为了确保皇权的稳定,所有皇帝考虑继承人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继承人是否能干,是否与自己很像,而是合不合规矩,能不能保持江山稳定。这也就能充分说明,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是很正常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6/194489.html

“与朱元璋性格做派最相似的是朱棣,为何朱元璋不选他作为太子?” 的相关文章

张郃和张辽的军事能力谁更强 谁获得的成就更高

张郃和张辽的军事能力谁更强 谁获得的成就更高

还不知道:曹操手下的张辽和张郃,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谁的军事能力更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曹操的“五子良将”中,有两位姓张的将领,他们分别是张辽和张郃。他们都是降将出身,由于投降是的情况不同,他们在曹营的初始待遇也不同。那么他们两人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谁最终取得...

萧何贵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晚年为何会下狱?

萧何贵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晚年为何会下狱?

萧何可谓是刘邦的首号功臣,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萧何是刘邦夺取天下最重要的功臣之一,西汉王朝的第一位丞相,刘邦称赞他“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后世对于萧何的评价非常之高,司马迁单独作《萧相国世家》来记述萧何及子孙的事迹,然...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这件事是真的吗?乾隆有哪些特殊之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是古代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60年,禅位后又训政3年,实际统治清朝长达63年的时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不但达到了...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没有阻拦是因为什么?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没有阻拦是因为什么?

一说到“神机妙算”相信很多朋友的脑海中立马会浮现诸葛亮这个军事家的名字,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夷陵之战,是刘备人生最后一战,也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役。此战过后,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对峙时期。历来人们对于刘备伐吴,多是批评的,认为刘备不该以怒兴师,招致惨败,把蜀汉精锐丧失殆尽。其实在刘...

三国时期关羽一家没能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关羽一家没能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由刘备一手创立的蜀汉政权灭亡。一个国家的灭亡,自然有一批该国的旧权贵要倒霉,蜀汉也不例外。比较典型的是,蜀汉元老关羽的家族,在蜀汉灭亡后被灭族,史载:“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东吴重臣、史学家,长期从事史学编纂事业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时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吴末帝孙皓即位后...

有哪些与吾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吾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吾彦,生卒年不详,字士则,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及西晋初年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任通江县吏,后得到大司马陆抗的提拔重用,逐渐升至建平太守。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吾彦投降西晋,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金城太守。后历任敦煌太守、雁门太守、顺阳内史、员外散...

廖永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功绩?

廖永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功绩?

廖永忠,明初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廖永忠是明朝的水师名将,在明军立足江南,消灭陈汉,灭亡明夏,平定闽粤中立下大功,为明朝的统一贡献巨大。廖永忠还封朱元璋之命杀了小明王韩林儿,为其登基称帝扫清了障碍。既然廖永忠为明朝立下如此大功,那朱元璋为何还要杀...

评论列表

星辰
星辰
1个月前 (09-02)

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深知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最关心的是确保江山稳定,朱元璋坚持嫡长子制是明智之举;他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符合规矩且有助于维护皇室和谐与权力平稳过渡,p我认为:遵循传统、保持秩序比个人喜好或相似性更重要在帝王之家尤为关键此举体现了古代帝王的智慧和对国家长远的考虑。#评论#br结尾句(签名)通过历史的视角看问题更能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传承的价值。(热心群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