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何说欧阳修、苏轼生活在清朝不会善终?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7-08)110

为何说欧阳修、苏轼生活在清朝不会善终?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欧阳修与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两位大家,他们先后为文坛领袖,关系亦匪浅,既是师徒,又是朋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有着重要的精神力量。为何有人说欧、苏生活在清朝必死无疑呢?我从欧阳修与苏轼的性格说起,再论清朝的社会环境,反观文人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清醒醉翁与顽童东坡

说起欧阳修,我们之一反应好像就是那位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醉翁,醉翁所醉不仅在酒,还在山水,更在心事。

欧阳修在文坛上是一代领袖,在政治坛上亦居高位,他是一位改革家、实干家。面对重安内轻攘外的北宋,他清醒提出要改变三冗二积的局面,三冗即冗兵、冗费、冗官,二积即积贫、积弱。然而改革之举势必牵扯诸多人的利益,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遭到贬谪。当时一名谏官在宴会之上大肆诋毁范仲淹,时局所困,心有不忿之人自然不敢多言。然而欧阳修却在宴会之后写下大名鼎鼎、酣畅淋漓的《与高司谏书》,以下为大家节选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文化人如何斯文骂战)——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为何说欧阳修、苏轼生活在清朝不会善终?

什么意思呢?人的性格,刚毅果断、怯懦软弱都是天生的,不可以强行改变。就算是圣人,也不能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如今您家中有老母亲,自己爱惜乌纱帽,害怕吃不饱穿不暖,看重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违背宰相的意思以至于受刑遭祸,这是庸碌之辈的常情,您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没本事的谏官而已。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您的无能,而不会必须强迫您必须做到什么事。如今却不是这样,您自己不惭愧,反而昂首挺胸、洋洋自得,诋毁有才能的人,说他应当被贬黜,希望以此来掩饰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有能力做却不敢做,是愚笨的人;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是过错,这真是个伪君子。

大意就是您无能不是您的错,但是您通过诋毁贤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就太过分了。短短几句话我们就能看到欧阳修的嫉恶如仇和金刚怒目。

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同时也是欧阳修的好友、同道,二人虽为前后辈,但是意气相投、互相欣赏。

苏轼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热爱世界,热爱人群,还热爱吃,爱吃的文人大抵是可爱的,被贬黄州还能写出《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但他在政治上同样是一位坚持原则、不随上下的君子。他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予以猛烈抨击——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富者地日以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加少,对士大夫畏之而不敢议表示不满,他提出要对损公肥私的现象严加管制。

清朝文字狱——文士的悲歌

近几年有许多以清宫为题材的电视剧,从宫斗之背后我们也可看到康乾盛世的繁华,甚至可比之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然而繁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清军为异族,入侵历史文化厚重的中原,总显得底气不足,为了钳制复兴思想,在文化上推行八股文,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天理,灭人欲,甚至大兴文字狱,从文人的诗词章句中捕风捉影,下令各级官员彻查全国书籍,对有悖逆思想的文人严加处置。

往往为兴一案而关联七八省,株连数百人,从发案到最后结案又拖延数十年,可见一案的牵连之广。对于触犯文禁的人更是刑法严酷,凌迟、分尸,应有尽有,若是犯案之人以死,还要掘开坟墓戮尸,令人不寒而栗。给大家举个例子,乾隆47年,卓长龄所著的《忆鸣诗集》被认为有忆念前明之意,鸣与明谐音,上报给乾隆。乾隆帝大为光火,称其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卓家几遭灭门。

寻章摘句,吹毛求疵;穿凿比附,诛意攻心;探头探脑,告密成风;;疑神疑鬼,保官为上;;过犹不及,文网日密;宁严勿弛,诛连日众。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竟有200多起文字狱,每一起牵连之广不可想象,不仅涉案文人获罪,其家族亦难以幸免,甚至未尽揭发义务的官员也要受罚,接待过罪人的旅社茶馆也要受罚,令人思之极恐。

文人与时代

试想,在清朝这种大兴文字狱的高压政治环境下,文人连说话都要谨慎,又怎敢议论政治,发表己见。乾隆皇帝要求臣子各抒己见,深筹国计民生要务,详酌人心风俗之攸宜,毋欺毋隐,而现实却与此大异,群臣稍有不慎便是牢狱之灾。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欧阳修与苏轼这等刚直耿介之士又怎有生路?

的确,欧阳修和苏轼如果在清朝必死无疑,但我们可以更近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在清朝会出现欧阳修与苏轼吗?

特定的社会环境出现特定的人,时势造英雄。北宋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给文臣以极高的社会地位,才有范仲淹、欧阳修、梅饶臣、苏轼、王安石、黄庭坚、司马光等一大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可爱文人出现。清朝为维护统治,钳制思想,致使读书人终日埋首于古籍,社会思想僵化,最终如八股文一样全无生气,人才枯竭。(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7/198411.html

“为何说欧阳修、苏轼生活在清朝不会善终?”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关羽最后丢失荆州,到底是因为什么?

三国时期关羽最后丢失荆州,到底是因为什么?

我们都听过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从南郡出师征讨襄、樊,打得曹仁龟缩在樊城,后又水淹七军,一度威震华夏。当年末,为攻取南郡已经筹备了两年之久的孙权,接受了曹操的邀请,答应共击关羽。随即,孙权以...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对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他有没有防备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名将关羽镇守荆州,在出兵攻打曹操期间,盟友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后人以“大意失荆州”来形容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小说更是把荆州丢失归结于关羽一时大意,而大意失荆州”已经发展成为民间俗...

卢谌留下了哪些作品?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卢谌留下了哪些作品?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卢谌(284年~351年),字子谅,范阳涿人。晋朝文学家,曹魏司空卢毓曾孙,西晋卫尉卿卢珽之孙,尚书卢志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范阳卢氏。清敏有才思,初任太尉掾。永嘉之乱后,随父投奔姨父并州刺史刘琨,途中为汉赵刘粲所掳。辗转来到并州,拜司空从事中郎。并州...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而归 刘备怎么做才能打赢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而归 刘备怎么做才能打赢

刘备怎么才能打赢夷陵之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这场毁灭性的败仗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过虽然事实证明刘备攻打东吴是错误的决定,可是在刘备出征的时候,蜀汉上下没有人认为蜀军会失败。这说明刘...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三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三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是秦国功臣,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为何能全身而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商鞅、白起、张仪三个人对于秦国而言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但是三人命运各不相同,只有张仪能够全身而退这是有原因的。变法者必不善其身商鞅是变法者,变法就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得罪...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对韩信最后为何会被杀?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的死,很多朋友都觉得扼腕叹息。可是我要说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被诛杀有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的。作为刘邦曾经登台拜将的大将,韩信和刘邦之间出现隔阂的一...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对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司马懿评价过4次诸葛亮,你看他都说了些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极致化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碰撞,都堪称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同属于极致化人物。概括说来就是存在着两同和两不同。所谓两同...

霍弋:蜀汉至西晋初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霍弋:蜀汉至西晋初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霍弋(生卒年不详),字绍先,南郡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国时期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时,霍弋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后,霍弋为谒者。诸葛亮北驻汉中时,霍弋被用为丞相府记室。诸葛亮死后,霍弋为黄门侍郎。刘禅立太子后,霍弋为中庶子。尽言规谏太子,甚为得体。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