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大司马和大将军分别是什么官职?谁更大?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地激烈较量,促使武将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武将。为了激励和封赏武将,自然需要给予相适应地官职。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大司马和大将军,谁的官职更高呢?
一
首先,相对于大司马,大将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官职。在很多人看来,大将军已经是武将的更高官职了。比如在三国之前的西汉时期,大将军卫青、霍光等人,在武将中几乎无出其右。特别是大将军霍光,在汉武帝刘彻之后辅佐汉昭帝,解除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汉昭帝死后废立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即位,可谓权倾朝野。不过,在三国时期,大将军却不是地位更高的武将,就大司马来说,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官职中,都是要大于大将军的。就曹魏来说,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之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
二
对此,历史学者洪饴孙在《三国职官表》中记载: “魏大司马上公一人,之一品,掌武事。…黄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后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就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曹魏来说,曹仁、曹休、曹真这三位大将,最后的官职都是大司马,也即三人的大司马都是由大将军升迁而来的。换而言之,大司马的官职要大于大将军。至于三国时期最弱小的蜀汉,大司马的官职也是要高于大将军的。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后,蜀汉并没有人担任大将军这一官职。
三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于军中。在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后主刘禅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由此,对于蒋琬来说,是先担任大将军,后被后主刘禅升为大司马的。在蒋琬之后,费祎成为蜀汉的第二任大将军。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费祎本来也有机会升迁为大司马的,但是,公元253年,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一作郭脩)行刺身死。而就东吴来说,大司马的官职同样在大将军之上。不过,相对于蜀汉和曹魏,东吴的武将官职相对复杂一点。
四
最后,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琮。由此,对于东吴的武将来说,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成为武将的更高官职了。而在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之后,则是上大将军这一官职,比如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的陆逊,后来就被孙权封为“上大将军”。而在东吴,大将军的职位和地位,更是在“上大将军”之后,比如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就曾被孙权封为大将军这一官职。总的来说,在魏蜀吴三国中,大司马都是要高于大将军的,不过,在大司马和大将军之间,东吴还有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等武将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