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召陵之盟是怎么回事?晋国有何目的?
春秋时期发生过两次召陵之盟,之一次是前656年,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第二次是前506年,晋国召集中原18个诸侯国,会盟于召陵,讨伐楚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次召陵之盟发生于前506年,晋国召集中原18个诸侯国,会盟于召陵,讨伐楚国。
晋国召集的18国有鲁国、刘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莒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齐国等,随后攻打楚国。
晋国主持的召陵之盟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国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会于召陵和皋鼬(参见皋鼬之盟),讨伐楚国。晋国召集的18国有鲁国、刘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莒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齐国等,共商计伐楚国之事。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更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这次会盟中,晋国大夫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并宣布:
前546年,晋楚双方曾经签署的弭兵之会的盟书从此作废,只有晋国是中原的合法霸主。
晋国率领18路诸侯国联军,在晋破楚方城之战侵入楚国境内后,因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最终末能达成一致意见,末再继续攻楚。 原楚国盟国蔡、唐自愿助吴攻楚。吴国吴王阖闾的重臣伍子胥和孙武等,认为楚国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吴楚之战决战开始后,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