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里大英雄陈近南的历史原型是谁?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史乱史。他的故事设定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中,故事中很多人和事也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具体如何就是真真假假了。比如说《鹿鼎记》中的天地会是真的,那么总舵主大英雄陈近南确有其人吗?
天地会并不是陈近南所创造
《鹿鼎记》的故事是在康熙年间,而据考证,史料中正式出现天地会字样是在乾隆年间,他的创始人是福建的一个叫洪二和尚的人。
天地会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认为会里都是磕头拜把子的异性兄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也就是说在康熙年间,并没有天地会这一组织,金庸只是为了小说情节需要才将天地会挪到康熙年间。
自从明朝灭亡起,就先后出现很多民间组织,虽然表面上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实际上只是为反抗清朝 *** 统治的一种需要。为了混淆官府视听,他们通通隐瞒其源,把自己归结到洪帮之内。
陈近南的原型陈永华,乃是洪门之人
洪帮是当年郑成功盘踞台湾岛时,为了和大陆反清义军搞好关系,和一些将军文臣焚香结拜,成为异性兄弟,创立明远堂,就是洪帮的前身,也叫洪门。
洪帮里有个重要的人物,名叫陈永华,传说中他的化名就叫做陈近南。历史上的陈永华是不会武功的一个文官,他是郑成功帐下的军师。
在郑成功麾下,陈近南除了发表必要的政见之外,平时寡言少语。但他能力不凡,有诸葛孔明之才,郑成功对陈永华非常信任,病逝之前将继承人郑经托付给他。虽然陈永华并没有像诸葛亮多次北伐那样同清军进行正面对决,但是他在建设台湾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陈永华建设台湾,立下了不世之功
郑成功军队要想在台湾扎根,必须要使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陈永华就在改善民生方面下足文章。
首先自然是解决粮食问题,陈永华亲自到台湾各地考察,弄清楚土地开垦情况,督促实行屯田制度。台湾本身气候条件良好,加上陈永华从各地弄来优质种子培养,粮食能一年成熟三次。这样无论是百姓还是军队都能吃饱肚子。
除此之外,陈永华还教授台湾民众一些生活技能,比如说烧砖,煮糖、晒盐。提高了居民的住房环境和生活水平。他还推行里甲互保制度,既保证了社会治安,又能平稳的收取赋税。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陈永华利用海岛口岸的便利优势,对外和日本、暹罗等国进行通商,对内和广州浙江等地秘密进行货物交易。这种绕过清 *** 的进出 *** 易获利颇丰,让台湾经济大大繁荣。
台湾原本是少数民族地区,换一句话说,就是未开化的蛮子。想发展台湾,必须从教育入手,想让台湾人民臣服,必须让他们服从儒教制度。所以陈永华早早就提出供奉孔庙,兴建学校的建议。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不停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国家贤能辈出,才能让国运世代昌盛。
在陈永华的大力运作下,台湾建立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台湾设立了更高学府“国子监”,各府、州、县、社也分别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儿童满8岁必须入学就读,每三年开两次考试,一层一层选拔优秀人才。
台湾也同样有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者成为各级官员。对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陈永华还采取鼓励制度,对其学费进行减免。此外陈永华还主持修建孔庙、关帝庙、妈祖庙等建筑,有效的宣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弘扬民族文化。
可以说从身体上到心灵上,陈永华让台湾人民都得到了庇护,让百姓安居乐业,台湾兴旺发达。至今台 *** 南市还有祭祀他的永华宫,表达着台湾人民对陈永华的无限敬意。
陈永华将台湾修得铁桶一般,功绩自然也传到了清朝,他病逝的时候,满清朝廷上下欢呼雀跃,认为他死后台湾的收复就有望了。而普通民众却奉陈永华为圣人,很多民众借他的名义组织活动,天地会即是其中之一。
所以虽然陈永华并不是《鹿鼎记》中那个武功高超的总舵主,但那句“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的评价确实没有错。陈永华死后的谥号为“文正”,这是所有谥号中更好的一个,只有挑不出来任何毛病的人才配拥有这个谥号。陈永华的功绩之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