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周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史称平王东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它已经不是天下无敌的强者,而是个残废的弱者,此时需要很多保镖。
《史记》有记载,“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方伯”是老大的意思,这并非贬义,当父母年老有病的时候,老大有义务和责任主持家庭事务。
周王室“年老有病”,即为“周室衰微”,这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西周初期,王畿把宗周和成周连起来,面积有千里之广。
可是经过骊山之乱后,周王室不得不东迁,由此失去了潼关以西的地盘,实际面积已经缩水一半。
不仅如此,面对那些帮助周平王东迁的有功诸侯,周天子还要拿出土地来封赏。
秦国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土地,后来又得到岐山以东的关中地区;晋国得到了周王室东面的河内、樊阳。
周襄王时期,把西边的酒泉赐给了虢国,把东边的虎牢以东送给了郑国。
随着时间推移,王畿越来越小,到最后只剩下两百里,仅仅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的地盘,哪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气概。
王畿的大幅度缩水是“周室衰微”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结果导致兵源减少和财源缩水。
兵源方面,不仅人口减少,更远离了西北宝贵的“兵马”库。
自古以来就有“关东和山东出相,关西和山西出将”的说法,失去了关西之地,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
财源方面,土地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作为农耕社会,农业向来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赋税,特别是商业流通近乎为零的周朝。
土地萎缩表示周王室赋税的减少,如此一来,国力必然大大衰弱。到了战国末期,王畿只剩下洛阳、偃师、巩义等百里之地,还不如一个二三流的诸侯国。
但是那些诸侯强国却刚刚相反,齐侯、晋侯、秦伯、楚子等等都已沃野千里。
战国后期,中原诸侯纷纷称王,周天子反而降为小国的国君,可悲可叹。
除了王畿大幅度缩水之外,军力的萎缩是“周室衰微”另一个标志。
枪杆子里出政权,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是真理,周朝也不例外。
所谓的德、政、儒、法,都属于政治技巧,可是枪杆子是政治的筹码,没有军队,再精妙的技巧也没有用。
周王朝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打败商王朝后,才有意反其道而行之,淡化军队的功能,防止人们建立有军才有权的观念。
然后把自己装扮成有德之人,告诉别人自己是以“德”而得到的天下。
实际上并非如此,周王室对军队看得非常重要,不然也没能力号令天下诸侯。
当时,周天子有六军,一军有五师,每个师2500人,一军12500人,天子六军就是75000人。
《周礼》有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有史学家认为,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周天子应该不少于六军,而诸侯国一般不会超过一军。
唯有如此,周天子才有绝对权威号令诸侯。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兵力逐渐萎缩,由六军缩到三军、二军,后来竟然不到一军。
一旦遇到麻烦事,周天子没法应付,只得向诸侯求援。没有强大的军队,周天子犹如失去利爪的猛兽,已经不再那么可怕。
公元前256年,秦国攻陷洛阳,周赧王病逝,周朝覆灭。